论苗汉双语教学对苗族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2014-05-10 17:36蒋小红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双语教学苗族社会化

【摘 要】阐述苗族语言文字运用及发展状况,分析苗汉双语教学现状,讨论苗汉双语教学对苗族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苗族 双语教学 儿童 社会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50-03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习得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以及掌握相应的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儿童社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是儿童和社会文化之间互相起作用的沟通过程。从不同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看,儿童社会化研究领域非常广泛。近年来,研究开始注重文化(尤其是多元文化)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对人的影响逐渐走向跨地域和多元共生的层次。儿童社会化研究的多元文化取向已成为研究的新方向和热点。多元文化(跨文化)教育通常指多民族国家对各民族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的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以使学生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能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享有应有的文化尊重。而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象征和内涵在文化这个大范畴中,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在民族儿童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语言尤其是民族语言和主流文化中的语言(在我国为汉语)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作用越来越大。尽管对语言及语言(双语)教学有许多研究成果,但对语言(尤其是民族双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基于此,本文拟从苗汉双语教学的初步研究来凸显苗汉双语教学对苗族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苗族语言文字运用及发展状况

语言文字是表达和记录语言、思想、情感的工具,又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苗族同胞历来拥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苗语,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有三大方言——东部(湘西)、西部(川黔滇)、中部(黔东),各方言又分一些次方言或土语。另外,各个方言及次方言内部还有土语之分,各方言及次方言之间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苗族,基本上不能用各自的苗语来进行沟通交流。

苗语运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东部(湘西)方言包括湘西自治州、鄂西南、川东南、黔东北等地区,大约有110万苗族人使用;中部(黔东)方言包括黔东南自治州、黔南自治州东部、湖南西南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县,大约210万苗族使用;西部(川黔滇)方言是苗语三个方言中内部差别最为复杂、分布地域最为宽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个,分布在贵州省除黔东以外的所有地区、川南、桂西北及云南各地,共250万人以上人使用。

学术界对苗族有无文字历来争议很大。在苗族地区流传的苗族史诗和民间传说中,苗族古代是有文字的,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失传了。近代苗族保留有一些方言文字的记载,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湘西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但这些文字未能推行下来。1956年,由政府组织语言学专家为苗族各大方言各自创制了一套苗文,即在拉丁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拼音文字。并通过了苗语方言文字方案(草案):中部方言改为黔东南方言,东部方言改为湘西方言,西部方言改为川黔滇方言,北部方言改为滇东北方言。创制了三种苗文:湘西苗文、黔东苗文、川黔苗文,规范了滇东苗文,因而现行苗文有4种。从此结束了苗族没有文字的历史,许多苗族区域开始使用苗汉双语文课本进行教学。

二、苗汉双语教学现状

新苗文创制后,民族文字在苗族地区得到试行和推广,双语双文教学也开始全面施行。但是受“左”的思潮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后,苗汉双语教学处于停滞状态,直至80年代才得以恢复。特别是在苗族聚居的贵州、云南以及湘西等地全面展开。

贵州省有苗族人口412万,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占全国苗族人口的60%。在黔东南的苗族聚居地,基础教育已经全面实行双语教学,并在双语文教学的教材编写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黔东南苗族用苗文编写出版了教材、读物,并翻译民间流传的谜语、童谣、儿歌、故事等,据统计现在黔东苗文教材和工具书有12种481000册。其中《六年制苗汉双语文教学课本》l~7册,苗语《语文》l~3册,《数学》l~2册,《自然》l册,计30万册,黔东苗文扫盲课本2种,《苗文学习》l~4册,计印154000册,《苗汉词典》《汉苗词典》《苗语俗语小词典》《苗语语法》《黔东苗语基础知识》等工具书27000册。此外,各地还自编自印许多苗文乡土教材。在黔东松桃及湘西苗族地区,双语教学也是全面进行,双语教学已经形成成熟的教学模式。在笔者所在地的松桃,除县城小学以外,苗族聚居地几乎全部实行苗汉双语教学,苗族学生全部接受的是苗汉双语教学。在松桃及湘西的苗汉双语教学主要是采用“双语双文,四步转换”的双语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苗族儿童入学后用一年的时间学习苗文,培养苗族学生对苗文一见即呼,一呼而出,将母语口头语言转换成母语文字的能力。再从二年级上学期培养学生将直呼苗文字音的能力转换成直呼汉语拼音的能力。接着在培养学生将阅读两种拼音的能力转换成阅读汉字文章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将运用母语文字形成的读写能力转换成汉语文的读写能力。云南的苗族聚居地区也同样全面开展了苗汉双语教学。

苗汉双语教学的全面开展,使得苗族地区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升学率普遍提高,为开发苗族儿童智力、提高苗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发展民族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苗汉双语教学对苗族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儿童是生活于特定文化情景中的人,而人总是文化的塑造物。文化将不可避免地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打下深深的“烙印”,特别是在苗汉双语教学的跨文化教育影响下的苗族儿童,其社会性发展更应该值得研究和关注。

(一)苗汉双语教学所独特的教育功能,加速了苗族儿童融入主流文化社会、适应现代社会的步伐。母语是一个人最早学会使用的语言。对儿童而言,学习语言、认知世界、提高社会意识是同步进行的。语言是认知和社会意识得以正常发展的重要媒介。苗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及其成果研究已经很多,取得的基本共识是:双语教学推动了苗族儿童认知的发展。在以母语——苗语为主要交际工具的苗族地区,儿童在入学前大都不通汉语,甚至很少听到别人说汉语。一入学就要学习用汉语编写的教材,由于没有汉语语言基础,很难消化吸收课本知识,学生往往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很难提高,以至于学生放弃学习,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双语教学开展后,通过用母语辅助教学,教会学生利用苗族文字给汉字注音释义,帮助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双语教育对民族儿童这种特殊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提高了民族地区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普及了民族地区的教育及发展民族教育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苗汉双语教育对苗族儿童认知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认知是儿童社会化的前提,因此,儿童通过双语教学能更好地学习人类社会所共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族儿童的思想和文化素质,提高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同时能更多地了解、接受主流文化——汉文化的思想。这对于苗族儿童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适应现代社会,求得社会生存的思想、技能和社会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为苗族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因此,对双语教学对苗族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应立足于宏观的思考,这正是双语教学对苗族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的核心功能。

(二)苗汉双语教学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增强了苗族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培育了苗族儿童的民族意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由此凸现双语教学具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在多元文化的中华大家庭里,民族团结、民族互补、民族融合已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同时主流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虽然多元文化的理念已经越来越被重视,但主流文化的教育对民族文化的强大冲击仍然是现实问题。因此,在民族地区如何保护、尊重、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体现民族平等,已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特别关注的问题。而双语教育不仅能传承民族文化,更对促进民族间的融合与互补,促进国家、地区和民族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语言,把使用自己的语言看做自尊的体现,妨碍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就会剥蚀学生所属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就会影响甚至伤害儿童(学生)的民族尊严和社会尊严,严重的或许引起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或许会导致儿童的反社会心态。因而双语教学的文化传承功能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实现了文化的互补和协调,还对儿童正常的社会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苗汉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苗族儿童的认知兴趣、成就动机等社会化因素。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本民族语言是人民性最好的表现,因此,学校教育只能应用学生的民族话来进行。本民族语言在教学和培养儿童方面有极其巨大的作用。少数民族儿童从小就生活在本民族母语的环境中,学龄前儿童碰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语言障碍。如前所述,苗族儿童入学前几乎不通汉语,入学后很不适应学校的教育,造成了学习困难,导致不少儿童对学习丧失兴趣。在苗族聚居地,苗汉双语教学的实践表明,以母语为中介,开展苗汉双语双文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积极踊跃回答教师的提问,并能主动提出问题,形成较好的教学互动,从而培养了苗族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而苗族儿童的学习兴趣逐渐超越了对知识层面的诉求,随着认知的深入、认知的发展,他们对书本知识的兴趣不断地迁移到对人类文化的兴趣,延伸到对现代社会的兴趣,对主流社会的兴趣,这对苗族儿童融入现实社会的引导将有深远的意义。

同时,“母语是开启儿童智慧的最好钥匙”已经成为语言研究者的共识。苗族同胞从小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养成了母语思维的习惯。因此苗语成为苗族儿童认识世界、开发思维的最好工具。在西南苗族聚居地,乃至周边汉族地区或较高度发展的城市随时可以听到用苗语进行的交谈,如黔东的铜仁市,黔东南的凯里市等。许多苗族同胞,表现出了对母语——苗族语言文字天然的感情。许多成长中的苗族青年和已经走出了苗族山寨的苗族同胞,都是在苗汉双语教学模式中成长、发展的。在研究调查中发现,不论是搞双语教学的教师,还是在中小学里接受苗汉双语教学的学生;不论是在民族聚居地工作生活的人,还是走出苗寨在其他地方工作和发展的人,都认为在儿童的启蒙时期,采用苗汉双语教学发挥了苗族语言“易懂、易学、易记”的优势,特别是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利用苗汉双语教学中的“提前读写”,不仅培养了苗族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促进了苗族儿童思维的发展,达到了开发智力的目的。陈宝国采用测试法,考察了我国西南地区缺乏双语环境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双文教学对小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语双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其积极作用表现在所调查的小学四、五、六年级中;双语双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水平,它有利于学生成就动机、认知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责任心、学习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这种积极的作用在四、五年级中表现较为突出。由此可见,苗汉双语教学对苗族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苗汉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苗族儿童的社会交际能力。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作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的思维工具,更是作为一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本质是社会交际功能。因此,重视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对儿童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儿童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苗族地区,儿童从小在母语的环境中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许多苗族儿童开始走向更广阔的现代社会,开始进入以说汉语为标志的主流社会。在现实社会中,特别是在跨文化的社会交际的冲击下,语言交际能力是适应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要求。如果不具备语言交际能力则难于生存,更不要说社会化的发展。而苗汉双语教学正是培养苗族儿童语言交际能力的基本途径。在苗汉双语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教学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尤其是通过母语——苗语的引领提高汉语交际能力,从而为苗族儿童的社会化尤其是融入主流文化的现代社会化提供支柱。这也是苗汉双语教学对苗族儿童的社会化功能的具体体现。

(五)苗汉双语教学为苗族儿童学习社会生存技能奠定基础。谈民族儿童社会化的发展,也许从理论上有很多抽象的内容研究,但在关注少数民族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也许更应该从高端的理论研究回归到现实状况。社会化发展的基本思想是要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这就要求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在全球化社会化的今天,在高度开放和民族融合的中国,任何封闭都必然导致生存状态的恶化,必然导致落后,必然导致贫穷。在苗族地区,解决封闭、落后、贫穷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开展苗汉双语教学。在苗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不仅达到了扫除语言障碍、扫除文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为苗族儿童进一步学习生存知识、学习生产生活技术,掌握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展双语教学,不仅体现在学校正规教育而且在民族地区的扫盲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也发挥着对个体社会化重要的作用。这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总之,苗族地区开展苗汉双语教学的实践表明,苗汉双语教学在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提高苗族儿童的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对苗族儿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的社会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廷华.双语教学及苗文在苗族教育中的作用[EB/OL].中国苗族网,2005-06-03

[2]吕良环.语言与内容相融合——国外外语教学改革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3]乌申斯基.教育学论文选[M].莫斯科:莫斯科国家教育出版局,1945

[4]陈宝国.双语双文教学促进小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1)

[5]罗廷华,余岛.贵州苗族教育比较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铜仁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TR0155)

【作者简介】蒋小红(1965- ),女,苗族,贵州省铜仁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双语教学苗族社会化
苗族蜡染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湖南省高校舞蹈啦啦操课堂开设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初探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
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实践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