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4-05-10 17:31许峰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针对性实效性

【摘 要】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是实现其课程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为此,要坚持德育为先,以心换心,力求教书育人;要勇于探索创建新模式,提升课程教育教学效果;要拓宽育人渠道,规范评价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 针对性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46-0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简称“思政课”),是国家指定高职院校必须开设的、带指令性教学大纲和课时要求、统一教材和统一评价标准的“四统一”学科型课程。多年来,各高校对思政课进行认真的探索和积极广泛的改革实践,取得了成效且获得了一些经验体会。以下是我们为增强本院“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所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坚持德育为先,以心换心,力求教书育人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向青年学生传播科学理论、授以认知方法、启迪美好心灵、构筑幸福人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四统一”(即统一大纲、统一课时、统一教材、统一评价)课程。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公办院校高职学生而言,文化理论基础要弱一些,学习热情要差一些,对教师的依赖也相对要多一些。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思政课”以人为本、以德树人的目标作为呢?这就需要打牢以德树人的施教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去夯实。

(一)以德树人、因人施教,实行课程全方位改革

针对上述特点,我们在第一学年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就特别注重了人的因素,紧密结合授课对象的实际进行教学,逐渐引导学生适应环境、转换角色,使其从中学时期的“伏案学习”的感性层面,提升为“站立学习并眼观四面”的理性层面。即从“为谁学?学什么?怎样学?”上升到“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生活?”

主要体现在:其一,教学内容上,既强调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又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其二,教学计划上,既要适应企业岗位职业道德需求,也要适应企业文化特点需求;其三,教学方法上,既要体现其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更要注重其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和实效性;其四,教学评价上,既要体现学科特点,又要考核学生职业技能。

(二)以心换心、师生互动,增强教学针对性

“思政课”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高校大学生并非讨厌“思政课”本身,而是不喜欢水平差、空对空的“思政课”教学。根据我院性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当今社会的现实实施教学,只要注重从心到心的教育,让“思政课”教学在学生心中活起来,是完全可以征服学生、获得教书育人效果的;也是可把“思政课”上成一门真正对学生有用、务实、终生受益的公共基础课的。于是我部的老师一直都重视自身的专业理论学习、开拓教学视野、丰富文化底蕴、追求师生良性互动,以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比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既不能涉及太深,让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也不宜太浅,让学生觉得没啥可学;而是适当安排一些有一定难度、深度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备课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搜集和选取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生动图片和视频、音频等资料作支撑,进行全程多媒体教学,从而使深奥的知识通俗化,枯燥的理论形象化。鉴于高职院校每个专业的学生对各自工作岗位的思想道德体系有不同的要求等特点,就针对他们各自专业的知识背景选取案例,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和考试方法。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这样一个教学工作目标:教学内容上,能体现针对性,让学生受益匪浅;教学形式上,能受到学生的喜欢,让学生喜闻乐见;大大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到课率均在95%以上。正如邓晓燕老师所说的:用心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用心琢磨,把握学生的心理,用心追求与学生的良性互动,用心去享受学生的真心喜欢所带来的快乐,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大愿望。对一个老师,所有努力的最大回报莫过于学生的真心喜爱。

二、探索新模式,形成合力,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思政课”作为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四统一”课程,课程内容不能少、教学课时不能减、评价标准不能低、学科建设不能弱,区教育厅的一年一巡视、两年一评估、常年的课程教学大赛和不间断的抽查及自评汇报等诸多要求,让社科部及任课教师“高度警觉”,其课程教学改革的难度也是非常之大。

(一)明确目标、走出误区,找准教改突破口

为彰显学院提出的“争当教育贴近市场的先锋,创建培养实用人才的模范”办学理念,实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领导明确要求:学院的“思政课”教学必须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与学生的入学、实训、实习相结合,要突出其专业特点,紧紧围绕人才目标培养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够用,重在实践,增强其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办学之初,“思政课”采取的是本科压缩、传统式的大班上课。由于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不喜欢理论学习,尽管教师在课堂上也采用过案例分析、参观调查、研讨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声情并茂地讲授课程内容,但课程教学的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任课教师也感到十分的迷茫和困惑。“思政课”教学的出路在哪呢?我们认真反复地开展了调查研究,扬长避短,达成了共识:在坚持课程教学“四统一”基础上,必须大胆进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创新,发展是硬道理,创新则是生命力。于是从2011级开始了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团队+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从而让我院的“思政课”教学换发了生机,走出了低谷。

(二)全员行动,形成合力,践行教学新模式

为了实施作为社科部顶层设计的“项目+团队+学研”一体化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自2011—2012上学期开学之初,我部就与学工处、教务处、其他六个系的领导老师进行了走访交流和深入座谈。拟定出了“思政课”和人文社科课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专业教学过程、学生实习实训、社会热点难点项目教学方案部署,各任课教师积极主动践行于教改活动之中。其方法是,任课老师将教学项目布置给学生,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形成学习团队,共同学习、研讨,完成项目,最终形成项目成果,由各学研小组代表展示成果。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利用了现有教学资源和技术设备,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

比如11级概论和12级的品德、概论等课程教学中,就广泛采用了“项目团队学研”一体化模式,让“思政课”全程教学活动融入在“角色换位”的师生互动之中。就概论而言,先从概论的整个内容中抽出部分章节,归类为25个问题(项目),将各级班的学生也划分出若干个小组(通常3~5人为一小组),用抽签方式确定各小组课题(项目),然后通过集体阅读课文、讨论备课、检查资料、制作PPT课件,最后选派代表进行课堂专题(项目)讲解讨论(每题每组时间为12~15分钟),并由任课老师带领各级班班长、学习委员根据前期准备情况和课堂讲解研讨效果进行考核评定,最后将此次活动的评分列为该小组期中测试的成绩给予公示。

由于“思政课”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团队+学研”一体化任务驱动模式,注重了将其内容与各专业课教学活动及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疑点问题的有机结合,加大了教学方法上改革的力度,任课教师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能增强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方法,有用尽用,不拘一格。诸如案例式、情景式、论辩式、讨论式、调研式等教学方法都要有的放矢地搬进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渲染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又有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有机结合,大大提升本部所属课程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质量效果。从而实现了教、学、研一体化,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认知分析、团队合作及创造能力,达到了“思政课”、专业课和受教育者的三赢目的。

三、拓宽育人渠道,严格评价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加强资源开发,延伸课堂,拓宽育人渠道

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德育为先,教会做人做事生活”之目标,这是我们“思政课”教师的不懈追求。在创新教学模式方法的同时,本部还加大了教学资源和育人渠道的开发应用。2011年,在学院党委、行政的积极扶持和教务处、总务处、艺术系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一个“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修德守法演练室”,既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处演绎角色、观看影视、交流讨论、查阅资料、开展项目研制的场所,也为“思政课”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拓宽了育人渠道,实现了课堂延伸。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自主学习、团队研讨的能力和良好学风。

(二)严格评价标准,用课程考核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为体现本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采用了“3:3:4”的比例成绩评定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平时的到课率、课堂互动表现及学风(占总成绩30%分)、“项目+团队+学研”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活动效果(占总成绩30%分)、期末卷面考试(开卷或者闭卷,占总成绩40%)有机结合为一体。实践证明,通过此种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既克服了应试教育缺陷,提升了教、学、研活动质量,减少了不及格率,又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良好学风的养成,倍受学生的欢迎。

【作者简介】许峰(1955- ),男,桂林山水职业学院基础部主任。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针对性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试析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社会实践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微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