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楠 ,郭小军*,崔宏青
(1.上海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 200030;2.昆山市龙腾光电有限公司,江苏 昆山 215301)
FFS技术用于显示有出色的广视角和触控[1]体验,由于其液晶分子随电场水平转动,较VA,TN不易受指压的影响[2],因此广泛应用于Tablet和 Mobile phone。但由于FFS本身的电极架构以及搭配使用的正性液晶的电学特性,使得电极中心的穿透率较低,且与其他位置差异较大,从而拉低了整体的穿透率[3],无法达到TN的水准。随着个人应用品质的提升,对显示器的各种规格和特性要求也相对提高。穿透率成为首要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大多选择使用负性液晶代替原来的正性液晶。相对其他的提升穿透率的方法,如使用光配向[4-5]、优化电极设计等,这一改变在成本和应用上更为低廉和简化。此外,负性液晶在色偏以及受垂直电场影响方面表现更为出色。当然,由于负性液晶的应用研究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停滞的状态,其发展相对较慢,还存在很多未解决的难题,如响应时间和稳定性的问题。其中稳定性导致的残影问题可以通过配向膜的改进来减轻[6]。本文通过光学模拟和试验样品测试比较了这2种液晶在光学和稳定性方面的优缺点。
为了比较正负液晶的光学特性,我们使用Techwiz进行模拟。模拟架构采用一款12.7cm(5 in)FFS的产品架构(电极宽度为3.7μm,间距为3.9μm,Cell gap为3.3μm),正性为 Merck的一款液晶(基本参数:K11=11.5PN,K22=5.75PN,K33=13.8PN,Δε=9,Δn=0.102),负性为JNC的液晶(基本参数:K11=18.2PN,K22=9PN,K33=17PN,Δε=-5,Δn=0.102)如图1,(a)图为正性液晶穿透率对应电极位置的分布,(b)图为负性液晶的穿透率对应电极位置的分布。从穿透率的曲线可以明显看出负性液晶较正性有较大的改善。(a)显示电极中心位置A的穿透率最低,(b)图显示电极中心位置A的穿透率比(a)图有明显提升,和穿透率的峰值差异减小。这是因为相对其他的电极位置,A位置使得液晶分子水平旋转的边缘电场Ey最弱[7-8],液晶分子水平旋转主要依靠A、B 之间的弹性力矩作用,A位置液晶分子的水平旋转角度主要由B位置周围的液晶分子的水平旋转角度决定。B位置的液晶倾角θ决定了A位置液晶的水平旋转角度,由于大的液晶倾角会引起周边液晶垂直方向的旋转,因此倾角越小,对水平旋转角度的影响越小。由图1可以看出负性液晶B位置的倾角θ远小于正性液晶,因此对水平旋转角度的影响也远小于正性液晶,穿透率就得到了改善。式(1)是FFS的穿透率公式,其中:Δneff称之为有效折射率,由图1可知,加电压时由于负性液晶的θ很小,在不同的电极位置Δneff变化很小,体现到穿透率曲线上就更为平缓(如图1b)。
图1 亮态下FFS对应电极位置的穿透率分布Fig.1 Transmittance distribution on corresponding electrode under white state
图2是通过techwiz模拟的结果,使用正性液晶的穿透率为5.13%,使用负性液晶的穿透率为4.16%,可以得出负性液晶的穿透率比正性高23%左右,但同时负性所要求饱和电压更高(-LC 6V,+LC 4.4V),如式(2),这主要由于负性液晶较小的Δε和较大的K22引起的,在电极架构和液晶盒参数一致的前提下,Δε越小,K22越大,操作电压越高。
其中:Vth为阀值电压,L为电极间距,d为盒厚,根号中为液晶的几项基本参数。
图2 +LC和-LC的V-T(穿透率对应电压)曲线Fig.2 V-Tcurve of positive & negative LC
表1是2种液晶响应时间的模拟结果,正性液晶比负性液晶的响应时间快20ms左右,这2种液晶黏度是影响响应时间的主要因素,负性液晶的黏度是正性的2.5倍左右,导致撤掉电压时负性液晶回复所需时间更长,Tf是正性的2倍。Tr也较正性大6ms左右,但相对影响较小。
表1 正负性液晶对应的响应时间和液晶旋转黏度Tab.1 Response time &rotary viscosity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LC
图3 -LC的响应时间Tf段曲线Fig.3 Turn off part on time v.s.transmittance curve of-LC
图4 +LC的响应时间Tf段曲线Fig.4 Turn off part on time v.s.transmittance curve of+LC
图3和4中框出的区域出现穿透率的突变,在穿透率达到最大值时撤掉电压,穿透率有一个1~2ms的上升的过程,随后下降,此现象称之为“Optical bounce”。是在Tf段产生的现象,Tf的计算公式:
其中:Tf和K值成反比,由图1(a)可以看到正性液晶C位置的液晶倾角θ最大,撤掉电压后液晶分子需要克服弯曲形变(K33)垂直回复,正性液晶的K33最大,因此垂直方向的回复最快,同时Tf的大部分时间是克服扭曲形变(K22)水平回复。根据2.1的结论:θ越小穿透率越高,由于C位置θ最先快速的减小,在这段时间穿透率会短暂的增加,当进入到大部分液晶分子水平回复的时间时,穿透率逐渐降低。因此“Optical bounce”主要是发生于图1中C位置,并且持续的时间就是克服K33垂直回复的时间。由图3可知随着操作电压的降低,穿透率的增加幅度会逐渐减小,此现象就会减轻或消失。降低操作电压(Vop),可以减轻“Over twist”的程度。图4显示正性液晶Vop为3.2V虽然程度减轻,仍然存在此现象,负性液晶Vop为5.2V时,此现象得以消除。主要原因是负性液晶的θ较低,穿透率“突变”的持续时间很短,小幅度的减低电压就可以消除“Optical bounce”。而正性液晶的θ较大,“Optical bounce”的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大幅度的减小电压来消除此现象。
图5分别是正性液晶和负性液晶不同灰阶的色偏示意图,T1~T100表示从暗态到亮态的100个灰阶。从色温来看,正性液晶从相对蓝(5 830.1K)到绿(5 287.9K)然后又返回到偏蓝(5 618.5K),在中间灰阶(T50)发生反转,负性液晶从相对蓝(7 328K)直接到偏绿(6 159.7K)。只有正性液晶发生了色偏反转的现象[10]。这和正性液晶在电场下不同电极位置较大的的θ有关。
图5 不同灰阶时对应u’v’值Fig.5 u’v’value in corresponding gray level
如图6,正性液晶的旋转角度随灰阶升高,θ在A位置随灰阶的升高几乎没有变化,在B和C位置逐渐升高,并且在T50时,C位置的升高幅度进一步增加。对应到图7,A位置的色温逐渐降低,没有反转现象。B和C位置的色温在T50的时候发生反转,并表现到整体上。
图6 不同电极位置的平均旋转角度(a)以及θ(b)Fig.6 Average twist angle(a)&tilt angle(b)at different electrode position
图7 +LC-LC在不同位置的灰阶对应色温曲线Fig.7 Grey level-color temperature curve in different electrode position
图1中已经显示正性液晶A位置受Ez影响最小,倾角θ最小。综上所述,降低倾角θ可以有效的改善色偏反转。我们知道液晶分子延长轴方向配向,当减小液晶分子的Δε(ε∥-ε┴)时,各项异性的特征减小,液晶分子的倾角相对Ez的电场影响也相对减小。当平均倾角减小到3°时,色偏反转的现象会消除。另一方面,从图1可以看到使用正性液晶时,位置A的倾角明显小于位置B C,因此色偏反转出现在位置B C,位置A没有此现象的发生,负性液晶由于平均倾角远远小于正性,整体没有色偏现象的发生(由图5可以看出)。因此,为了改善正性液晶的色偏反转现象,只有使得平均倾角小于3°,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增大ε┴来减小Δε实现,但副作用是操作电压变高(由式(3)可知)。
我们把这两款液晶使用于5寸的实际产品上验证,做出5寸分辨率540×960的样品。根据模拟结果正负液晶的饱和电压分别为4.4V和6 V,为了得到最好的穿透率,我们使用此饱和电压,但出现“Trace Mura”,即在亮态时用手指划面板表面,出现一条沿手指动作的灰色轨迹,并需4s左右消失。当把操作电压分别降到3.3V和5.2V时此现象减轻和消失。这种现象的原理类似前文提到的“Optical bounce”产生原理,白画面时面板处于开状态,使用饱和电压或相对较大的电压则使得接近电极边缘位置的Ez效应增强,用手指划面板时Ez发生变化较大,而拿开手指后,液晶分子克服弯曲形变回复,需要一定的回复时间。而降低操作电压同时可以降低Ez效应,使得拿开手指后,液晶分子克服弯曲形变的回复时间减小。由“Optical bounce”的分析数据(图3图4)可知,负性液晶的Trace Mura要轻于正性液晶,因为正性液晶分子在turn on的状态时倾角较大,受到Ez(垂直电场)影响大。表2是实际测得的正负液晶的响应时间和穿透率,和前文的模拟结果保持一致性。
表2 实验所测正负液晶的响应时间和穿透率Tab.2 Measured response time &transmittance of positive &negative LC
画质重点看面板的残影状况。检测条件为7×5棋盘格画面持续点灯,判定时切换至L127(中间灰阶)使用ND filter遮(目视不可见时则不使用)。结果如表3,正性液晶的残影程度要远远好于负性液晶,持续点24h后在L127判定,结果ND filter 10%可遮,而负性液晶超过4h持续点灯后已经 ND filter 3%不可遮。
表3 正负液晶的残影判定结果Tab.3 Image sticking of positive &negative LC
鉴于残影结果的巨大差异,针对正负性液晶做了电压保持率的比较。测试条件是给测试盒5V的交流电(频率60Hz),在100℃的温度中烘烤30h,每隔5h确认电压保持率,结果如图8中的蓝色和黑色线,正性液晶的电压保持率的减小为0.5%,而负性液晶减小达15%。因此负性液晶更容易产生DC残留从而加重残影的程度。针对这一结果PI做了分子结构的加强,使得对LC分子的锚定能增强;加入具有高稳定性的疏水结构的单体使得PI更不容易吸收不纯物质;使用低介电常数的二元胺,改善VHR。使用这一改善的PI搭配负性液晶进行测试,条件相同,结果如图8中的红色线,VHR随Stress条件的变化只有0.1%。就负性液晶的稳定性来说,目前可以依靠搭配的PI得以解决。
图8 正负液晶电压保持率随时间的变化Fig.8 Voltage holding ratio variation by time
综上所述,由于正负液晶本身的参数上的差异以及FFS本身电极结构的特点,即电极不同位置的垂直电场强弱的差异造成负性液晶在光学穿透率、色偏、optical bounce/trace mura方面要优于正性液晶,负性液晶的穿透率较正性有23%的提升,且几乎没有发生Trace Mura的问题,而正性液晶的Trace Mura需要4s左右才会消失。在操作电压/功耗上目前正性液晶更具优势,响应时间较负性高出70%左右。至于负性液晶稳定性的问题,根据试验结果,可以通过调整搭配材料的性能来进行弥补。因此正负液晶在FFS的架构下表现不尽相同,目前各自有其优缺点,如果能够改善负性液晶的电压和响应时间的问题,就能够在更广的领域替代目前的正性液晶。
[1] 白石,王延峰,黄敏,等.LCD触控感应技术发展趋势[J].液晶与显示,2010,25(4):572-575.Bai S,Wang Y F,Huang M,et al.Trend of LCD touch sensor technology[J].Chinese Journal of Liquid Crystal and Display,2010,25(4):572-575.(in Chinese)
[2] Masahito O,Makoto Y,Katsumi K.Switching of negative and positive dielectro-anisotropic liquid crystals by inplane electric field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1997,82 (2):528-535.
[3] Ge Z,Wu S T,Lee S H.Wide-view and sunlight readable transflective liquid-crystal display for mobile applications[J].Optics Letters,2008,33(22):2623-2625.
[4] Koichi M,Kazuki K.The world's first photo alignment LCD technology applied to generation ten factory[C]//SID2010,Washington,USA: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2010:579-582.
[5] 梁兆颜,宣丽,杨柏梁,等.光控取向弱锚定表面的液晶分子排列[J].液晶与显示,2000,15(1):53-60.Liang Z Y,Xuan L,Yang B L,et al.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alignment on the weak anchoring surface by LPP method [J].Chinese Journal of Liquid Crystal and Display,2000,15(1):53-60.(in Chinese)
[6] 李永忠,纪伟丰,周炎宏.STN-LCD残影显示的原理分析及实验研究[J].液晶与显示,2011,26(6):733-740.Li Y Z,Ji W F,Zhou Y H.Research of image-retention phenomenon in STN-LCD [J].Chinese Journal of Liquid Crystal and Display,2011,26(6):733-740.(in Chinese)
[7] Ryu J W,Lee J Y,Lim Y J,et al.Analysis of light modulation in the frige-field switching liquid crystal mode[J].Mol.Cryst.Liq.Cryst.,2007,476:239-248.
[8] Jung S H,Kim H Y,Lee M-H,et al.Cell gap-dependent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fringe-electric field-driven homogeneously aligned liquid crystal cell,for a liquid crystal with negative dielectric anisotropy[J].Liquid Crystals,2005,32(2):267-275.
[9] Kyung S H,Pankaj K,Chang W W,et al.Study of Optical bounce according to electrode structure in the fringefield switching mode using the negative liquid crystal[J].Mol.Cryst.Liq.Cryst,2011,544:69-76.
[10] Jun H J,Kyung S H,Mina C,et al.Abnormal behaviour in colour track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inge-field switch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J].Liquid Crystals,2010,37(3):30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