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玲,孙臣忠,张菊芳,周晓燕,许秀荷,程 暘
(上海市闸北区市北医院科教科,上海 200443)
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肥胖成为各国日趋严重的问题之一,大量的研究证明,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有可能造成成年期的持续肥胖,是引起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独立高危因素之一,亦是冠心病、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腹型肥胖者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增高,且有随腰围升高而升高的趋势[1]。近年来,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4(adipocyt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4)在炎症和代谢反应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已有研究发现成年人肥胖症的MS与血清FABP4水平有显著相关性,但是目前关于青少年腹型肥胖与FABP4的关系如何,报道较少。本研究收集闸北区正常组、非腹型肥胖超重组、腹型肥胖组各100名青少年检测血糖、肝功能、血脂及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探讨FABP4与青少年非腹型肥胖超重组、腹型肥胖组关系。
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上海市闸北区正常体检青少年,根据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腰围分为正常组、非腹型肥胖超重组、腹型肥胖组各100名。被调查者年龄13~16岁,男性153名(占51%),女性147名(占49%)。男女比例基本相等,经初步筛查后入选研究对象的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课题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排除对象:通过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排除有遗传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及肝、肾疾病病史青少年;排除目前患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青少年。
依据中国肥胖工作组(Working Group on Obesity in China,WGOC)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筛查分类标准”[2]。即以腰围的性别年龄别P85和P95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分为肥胖、超重及体质量正常对照三个组别。
依据Cook等[3]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Ⅲ(NcEPⅢ)定义的美国青少年MS标准中,制定①腹型肥胖标准:腰围≥P90(学龄儿童年龄性别百分位值为标准)。
人体参数由专人用统一的测量工具测量身高(m)、体质量(kg)、计算 BMI=体质量(kg)/身高2(m2),测量腰围(WC,cm)、臀围(HC,cm),计算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腰围/臀围。
所有受检者采集静脉血液5 ml,采用美国Biovendor公司人血清FABP4试剂盒,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FABP4浓度。使用日立70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酶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rterol,TC)、甘油三酯(triacetgl glycerol,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血糖(glucose,GLU)。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ABP4与各指标水平的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腹型肥胖组 ALT、GIU、TC、TG、HDL、LDL 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超重组血糖、血脂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BP4在腹型肥胖组、非腹型肥胖超重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ABP4与BMI、WC、HC、WHR、TG 呈直线相关,Pearson 相关系数分别为 0.260、0.271、0.321、0.241、0.161,(P<0.05),而与 ALT、TC比较未见相关性(P>0.05)。
表1 不同组别人体参数及生化指标的比较Tab.1 The comparison of biochemical parameters inn different groups (±s)
表1 不同组别人体参数及生化指标的比较Tab.1 The comparison of biochemical parameters inn different groups (±s)
与正常组相比,(1)P <0.05;与肥胖组相比,(2)P <0.05
项 目 腹型肥胖 超重组 正常组 F值P年龄/岁 14.82 ±0.40 14.80 ±0.41 14.81 ±0.41 0.247 0.782 BMI/(kg·m -2) 30.12 ±2.92(1)(2) 24.09 ±1.14(2) 20.03 ±1.39 242.329 0.000 WC/cm 98.41 ±9.00(1)(2) 83.71 ±6.22(2) 77.93 ±6.36 100.081 0.000 HC/cm 110.72 ±7.49(1)(2) 99.29 ±4.29(2) 94.76 ±3.35 98.088 0.000 WHR 0.89 ±0.05(1)(2) 0.84 ±0.05(2) 0.82 ±0.05 28.504 0.000 ALT/(mmol·L -1) 29.07 ±18.26(1)(2) 16.57 ±7.45 13.10 ±4.95 19.122 0.000 GLU/(mmol·L -1) 5.17 ±0.95(1) 4.80 ±0.67 4.46 ±0.68 8.921 0.000 TC/(mmol·L -1) 4.05 ±0.69(1) 3.74 ±0.57 3.59 ±0.52 7.655 0.001 TG/(mmol·L -1) 1.49 ±0.89(1) 0.86 ±0.30 0.86 ±0.41 15.970 0.000 HDL-C/(mmol·L -1) 1.19 ±0.28(1) 1.48 ±0.33 1.43 ±0.27 18.323 0.000 LDL-C/(mmol·L -1) 2.43 ±0.65(1) 2.07 ±0.53 1.87 ±0.39 12.850 0.000 FABP4/(μg·L -1) 39.65 ±9.97(1)(2) 35.63 ±10.84(1) 31.36 ±5.49 8.975 0.000
随着全球肥胖率的不断攀升,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已有研究表明肥胖不仅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且儿童期的肥胖可以延续至成人,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者存在血糖、血脂的异常,这些代谢异常与成年期的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FABP4(A-FABP、ap2)作为细胞质蛋白家族一员,从脂肪细胞分泌出来并大量存在于人血清中,促进脂肪酸的转运和其他脂类调节子参与细胞内信号途径的调节,在调节机体代谢、炎症及免疫等方面具有中心枢纽的作用[4-5]。目前,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肥胖的研究中,国外有报道证实外周血FABP4蛋白水平与儿童的体质量、脂肪含量及瘦素水平密切相关[6-7],其已成为肥胖形成的重要潜在致病因素。Uysal等[8]的研究发现,敲除FABP小鼠不会发展为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症、饮食性肥胖及遗传性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还可维护胰腺β细胞的正常功能,有利于脂类代谢正常进行[9]。Reinehr等[7]经过对30名肥胖儿童(平均年龄11.9岁)1年的肥胖干预前后观察,肥胖儿童明显较非肥胖者FABP4高(P<0.001)。在逆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ABP4与脂肪百分比和瘦素明显相关(P<0.05),并随着体质量减轻,FABP4 显著减少(P<0.05)[11]。本研究发现:(1)非腹型肥胖超重、腹型肥胖组青少年的血清FABP4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2)腹型肥胖组青少年GLU、TG、LDL-C均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组,而HDL-C均低于正常体质量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腹型肥胖超重青少年各项生化指标中仅有ALT升高,但仍在正常生理范围之内。此结果说明血清FABP4蛋白水平与体质量的相关性明显大于本次研究中血糖、血脂的生化指标。同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ABP4 与 BMI、WC、HC、WHR、TG 呈显著正相关,尤以与代表中心性肥胖的指标WHR的相关性更为显著,提示FABP4与机体脂肪含量有关,与腹内型肥胖的关系更为密切,FABP4可能是一种与肥胖密切相关的血浆生物标志物。
目前,FABP4的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研究者认为FABP4储存或释放大量饱和及不饱和长链脂肪酸,参与游离脂肪酸代谢、转运和靶向定位,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同时对脂肪组织中的炎性反应起重要作用,这种炎性反应能导致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10]。
在肥胖青少年特别是超重青少年中增加FABP4的检测,对这些青少年进行跟踪随访,指导合理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可能预防、减少或延缓成人心血管病及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这一人群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FABP4能否作为青少年肥胖症及相关的代谢综合征的早期预防和临床诊断的代谢标志物,仍需要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1] Lawson ML,Chen L,Daniels SR,et a1.Prevalence of abdominal obesity and metab olic syndrome in US adolescents and very young adults[J].Ann Epidemiol,2005,15(8):629-639.
[2] 中国肥胖儿童工作组,季成叶.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3] Cook S,Weitzman M,Auinger P,et a1.Prevalence of a metabolic syndrome phenotype in adolescent:finding from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1988—1994[J].Arch Pediatr Adolesc Meal,2003,157(8):821-827.
[4] Zimmerman AW,Veerkamp JH.New insights into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fatty acid-binding poteins[J].Cell Mol Life Sci,2002,59(7):1096-1116.
[5] 叶文慧,彭湘杭,艾雅琴,等.血清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与社区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3):508-511.
[6] Yun KE,Kim SM,Choi KM,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adipocyt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levels and childhood obesity in Korean children[J].Metabolism,2009,58(6):798-802.
[7] Reinehr T,Stoffel-Wagner B,Roth CL.Adipocyt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in obese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weight loss[J].Metabolism,2007,56(12):1735-1741.
[8] Uysal KT,Scheja L,Wiesbroek SM,et al.Improved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in genetically obese mice lacking aP2[J].Endocrinology,2000,141(9):3388-3396.
[9] 陈志辉,徐良梅,单安山.脂肪酸结合蛋白及其基因[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5):689-692.
[10] 牛海军,张宁汝.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6):880-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