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及路径选择

2014-05-08 06:43魏智勇沈海滨
世界环境 2014年5期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文明

文/魏智勇 图/沈海滨

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及路径选择

The strategic position and path selection of Inner Mongoli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文/魏智勇 图/沈海滨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也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内蒙古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依托。

一、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内蒙古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可靠保证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疆,东西绵延2400多公里,拥有118.3万平方公里的疆域,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区域,境内有额尔古纳河、嫩江、永定河、西辽河、滦河、黄河6大水系,草原、森林面积均居全国之首,水面、湿地和沙漠、沙地面积也位居全国前列,是全国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生态战略地位,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独特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国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内蒙古自治区虽然生态系统多样,但由于地处地形的第二大阶梯,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和农牧交错过渡地带,沙漠化、草场退化非常严重,沙漠、沙地面积广阔,是我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内蒙古资源丰富,对自然资源的超强度开发和低水平利用,造成过度浪费与耗竭,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草场退化,土壤沙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降水减少、河流干涸、生态失衡,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走生态文明之路,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生态可持续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祖国北疆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有48个少数民族聚居的陆地边疆地区,其中,蒙古族、朝鲜族、俄罗斯族等十多个民族跨界而居。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北方少数民族,在这片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脆弱的蒙古高原上,逐步形成了与当地生态环境运行要求相符合,以游牧文化为代表的生态经济。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生态文明建设, 既是这个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提高经济实力的必由之路,而且对于促进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的稳定以及国家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多样性宝库的民族地区,目前正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双重重任。因此,内蒙古要认清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必须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树立新理念、谋划新格局。

(一)提高思想观念,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保障体系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以人地和谐为价值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也是一种力求促进人类在处理自身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教育过程,其目标是维护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保障体系,旨在以新的环境伦理道德规范,来约束、调节、引导人类的行为,推动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并最终使生态环境道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的一部分,是公民文明程度和道德风貌的重要标志。

当前,内蒙古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宏观研究部署和有步骤、有计划的具体推进策略,尤其缺乏健全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体系和保证制度,这与我国目前大的社会经济背景和传统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说明提高公众生态文明道德水平的工作是一项持久战,需要积极整合和动员各方面的社会力量进行筹划和参与。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要建立生态环境终身教育体系,逐步让生态环境知识成为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把生态环境教育列为大学的普修内容,把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内容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专题教育计划,加强企业的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全民生态素质。

(二)创新管理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的变革,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内蒙古自治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生态环境领域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与机制不健全、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完备有着直接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依法完善科学监测、行政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传承民族文化,营造良好的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气

建设生态文明,文化应先行。我们需要从积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民族传统文化铸就了民族的灵魂,反映着民族的特色和风貌,是民族发展历史信息的积累。长期以来,以蒙古族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与茫茫草原、大漠结下了难解难分的情感,他们在依草原而生存、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了敬重草原、热爱草原、讴歌草原的豪爽之气和反映草原民俗风情的文化艺术,通过宗教伦理、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等多种形式,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本民族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之中。在宗教民俗的作用下,保护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自觉行动,并保障了蒙古族等游牧文明的世代繁衍与传承。我们应挖掘、保护、继承蒙古民族传统生态道德中的合理因素,并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其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保护生态的民族文化。建构起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将对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四)树立双赢理念,构筑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3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一重要论述,饱含了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深刻阐述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内蒙古自治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要克服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结构、生活方式,着力推动资源型产业战略转型,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探索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环境保护新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文明
请文明演绎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漫说文明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对不文明说“不”
爱在内蒙古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征歌评选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