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宾 方丹
“被告人路某的行为构成绑架罪,依法判处无期徒刑。”得知这个消息,被绑架儿童的母亲唐静(化名)再也忍不住,热泪夺眶而出。她执著了12年的寻找终于有了结果,缠绕在她心中12年的心结也终于解开。
这是一起令人心酸却又充满温情的案件。年仅四岁的儿子磊磊被人强行拐带,10多年来音讯不明、生死不知。为了找寻孩子的下落,唐静历经千辛万苦却依然等不来拨云见日。无奈之中,她一头扎进了缠访、闹访的泥潭。然而,12年的上访之路,随着案件经抗诉后获得改判而终结。
事件要回溯到1999年的夏天。8月26日这天,唐静年仅四岁的儿子磊磊在她自家经营的商店门口玩耍。唐静一没留神,儿子不见了。唐静第一时间报了警,经警方侦查,原来是她的雇员路某因对工资不满,将孩子强行拐走。几经周折,当年9月28日路某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被抓获,但是被害人磊磊却一直没有下落。2000年11月,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以拐卖儿童罪判处路某有期徒刑15年。
得知这个判决,唐静当场崩溃了,她哭喊着:“我的孩子到底在哪?路某拐走了我的孩子还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罪该万死,你们司法机关却只判他坐15年的牢,天理何在……”
唐静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她认为路某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唐静心中的悲愤找不到宣泄的出口,最终转化成了对司法机关的满心怨恨。
为了“讨回公道”,唐静一头扎进了缠访、闹访的深渊。她手持标语在司法机关门前静坐示威;她在车站喊冤、拉横幅在马路闹市招摇而过;她在网络著名论坛发帖诋毁司法机关并扬言闹访;她四处拦截领导行车跪喊青天……一些信访接待部门说起唐静无不感慨连连、一声叹息。为了“闹出声响”,唐静无所不用其极,10多年来,先后至北京、上海、广西、贵阳、福建、海南等地的政法委、司法机关上访、闹访80余次,寻子之路走到哪里,她就闹访到哪儿,成了全国不少地方信访、司法等机关接待部门的“常客”。
10多年的上访让唐静心力交瘁,然而,儿子没有找到,上访也没有结果。
到了2010年,唐静仍然没有从失去孩子的痛苦之中走出来,没有结果的上访也让她愈发心灰意冷。经人指点,唐静了解到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若到检察院申诉,或许还有解决问题的一丝希望。于是,3月18日,她走进了虹口区检察院控申科接待室的大门,也走上了一条“救赎”之路。
听了唐静上访的“特殊经历”,虹口检察院的领导高度重视,检察长包案化解并亲自挂帅,成立了由“资深检察官”、“办案能手”等骨干构成的专案化解小组,派遣控申干部上门与唐静谈心并公布专线手机24小时随时接听她的诉求,检察官用“诚意”感化稳控唐静情绪,同时又主动联系政法委、公安、法院等有关部门,对案件进行研判分析,寻找化解突破口。
经过仔细地甄别分析,专案组意识到,唐静的诉求其实不仅在于法律方面,还包括情感上的诉求。
经过多次“会诊”,专案组最终确定了这起“特殊信访”的化解工作主线:贯彻“合法申诉、理性维权、正确引导、真情帮护”的方针,将唐静通过“缠闹信访”表达诉求的非理性路径,引向通过“刑事申诉”维护合法权益的正确轨道,为化解该案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专案组进一步明确,对法律上的诉求,采取对案件事实、证据、程序严格复查,寻找抗诉点的办理方案;对情感上的诉求,采取心理疏导、社区帮护、生活信心重塑等相结合的综治手段,有的放矢地各个击破。
主次分明的化解方案,也让大家坚定了信心,信访积案的化解前景呈现出希望的曙光。
化解工作全面启动。为了详细了解当年的细节情况,专案组派人不厌其烦地多次听取信访人陈述,并走访公安、法院等地审查原始卷宗。
事情毕竟已经过去了10多年,当年的证人有很多已经离开上海,而要固定证据,则必须找到当年的证人。专案组派出人员,远赴金华、杭州等地多方寻找,终于找到了关键证人江某。江某提供的一个情节引起了检察官的注意。他证实,路某拐带孩子后曾多次拨打过唐静的电话,但由于电话设置了“呼叫转移”等原因,一直没打通,于是路某找到江某,请他转告唐静索要赎金5万元。专案组敏锐地意识到该案的疏漏之处:路某在犯罪过程中具有勒索财物的目的和行为,而原审对此情节未作评价。
由于在事实和证据收集方面获得了新的进展,检察院多次联合公安、法院和上级检察院等召开案情汇报会,邀请法律专家研讨案情,分析难点,对证据进行重新整理,对路某主观目的及客观行为再次综合评价。种种迹象表明磊磊很可能已经遇害,可以认定路某作案动机主要系报复和索要赎金。由此推翻了原审判决中关于路某以拐卖为主观动机的认定,为抗诉奠定了法律和事实基础。
2010年9月,虹口区检察院根据重新核查的事实和证据,认为路某行为符合绑架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原审判决认定其犯拐卖儿童罪缺乏事实依据,遂向上级院提请抗诉并获得支持。
随着案件复查工作艰难破冰,情感上的融冰之路也在同时进行。
唐静多年上访,形成了防备的性格,如何使她对检察院产生信任,既是心理疏导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专案组委派生活经验丰富,有“接访达人”之称的资深女检察官开展接访工作。一杯热茶,一句“你受苦了”,一次次贴心安慰和开导让唐静泪如雨下,她说:“从来没有人这么同情、关怀和理解我,这位检察官大姐真是好人。”
检察官常主动上门,倾听唐静的诉求,问询她的需要,和她进行情感互动。唐静对检察官倾诉着这十多年来的痛苦和委屈,说到动情之处,检察官也落下伤心的眼泪。慢慢地,唐静坚硬的心理防线渐渐松懈,久违的信任得以建立。上门开导的检察官与唐静年龄相仿,也有自己的孩子,对唐静的失子之痛感同身受,她推心置腹地开导唐静,对整个事件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终,唐静在她的帮助下,终于走出了思维误区,回到理性轨道。
融冰之路依然艰巨漫长。儿子下落不明,是生是死都不知道,这始终是唐静心中解不开的心结。专案组通过多种形式对唐静寻子给予积极帮助。一方面通过联系新闻媒体、借助检察微博等发布寻人信息、关注网络打拐收集线索信息、引入“宝贝计划”NGO组织提供援助等方式,发动社会力量搜寻磊磊的下落;另一方面通过工作关系,联络各地的公安、检察等司法机关,为唐静寻子提供便利和帮助。除此之外,专案组还找到了路某的亲属,希望家人的劝解、亲情的感召能够让路某说出磊磊的真实下落。看到专案组所做的一切,唐静感动在心,她停下了四处上访的脚步。
2012年2月22日,对唐静来说是个值得铭记终身的日子。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路某以绑架罪作出改判,判处无期徒刑。看到这期待已久的结果,唐妈妈泪流纵横的脸上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不久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唐静带着一面锦旗再次来到虹口检察院,她感慨地说:“12年了,我没有一天能睡得安稳,谢谢你们的帮助,法律是公正的……我会尽我所能地去帮助身边的人,无论磊磊在与不在,我都会很好地生活下去……”
案件获得改判,抗诉有了圆满的结局,但是,唐静有没有走出过去的阴影,她的生活状态究竟怎样?这些问题牵动着检察官们的心。为此,虹口检察院控申科对唐静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结案回访工作。
他们联合唐静居住地所在的街道、居委会,不定期对其进行家访;引入社会“心理志愿者”,开展公益服务,给予专业疏导;首办检察官经常电话回访或上门看望,安抚唐静受伤的心灵……现在,唐静已成为社会公益组织“宝贝回家”的志愿者,终于找到了心灵的港湾。
现在,开展对信访人的回访反馈,已经成为虹口区检察院控申科的常规性工作。近两年来,他们从办结的涉检信访案件中挑选出社会影响大、化解耗时长、容易发生矛盾反复的案件,在尊重信访人个人意愿的前提下,采用当面会谈、上门家访及电话、信函回访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原信访人进行案件回访。在做到“案结、事了、人和”的同时,及时收集群众意见、总结化解涉检信访的经验,促使控申检察工作不断改进。
另外,据虹口检察院控申科科长陈善德介绍,近些年来,该院接到的刑事申诉案件的数量逐年下降,“在我看来,这是个好现象。一方面,普法工作的开展让老百姓法律意识更强,法律知识更丰富;另一方面,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司法机关的工作更加规范化,更能体现公平和正义。”
2013年的一个“检察长接待日”里,唐静又一次走进控申科接待室,面对检察官,她微笑地细数着一年来与丈夫相互扶持的生活琐事和生意经营的状况。在谈到她作为“宝贝回家”的志愿者竭尽所能帮助别人寻找失子的情况时,她显得很满足。优雅的举止、恬静的语态,唐静与一年前判若两人,她终于走出阴霾,踏上了全新的生活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