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喜杰 杨小凤 孙传群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4-000-01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民间体育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价值、问题和发展对策,提出在小城市更有紧迫性,通过结合政府与社会力量,以吸引群众参加为目的,来保护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 区域 民间体育 资源 保护与开发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但地区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也可能存在不平衡,本文以民间体育资源为切入点,通过对比上海与山西两地的研究现状,提出如何更好的保护与开发当地民间体育资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二、相关概念辨析
民间体育:“民间体育由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组成”[1]。简单的说就是人民身边的体育,它海纳百川,结合中国原有的和外来体育项目。
资源:“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经由人类劳动而创造出财富或资产的各种因素均可称之为资源”[2]。本文中的民间体育资源指民间体育相关的各要素及投入;主要包括民间体育人力资源、文化资源、设施资源、信息资源、课程资源等方面。
三、民间体育资源的背景
(一)现代化背景下研究区域民间体育资源的价值
“城市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城市居民必须有高度文化,现代文明”[3]。通过挖掘民间体育资源,正是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地特色文化的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如上海市社区通过挖掘和弘扬传统的民间体育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
(二)信息化时代下的文化同化危机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西文化的挤压碰撞, 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出现迅速衰落趋势”[4]。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融合中西方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并在文化交流中以自信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山西省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的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来应对民族文化同化危机。
四、民间体育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不均衡性
上海对自身文化资源的挖掘越来越重视,先后申请13项体育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近代上海史的研究,将保护近代文化遗存纳入城市规划,通过旅游开发近代文化资源等措施,重视当地的民间体育资源,更被称为“近代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典范—上海模式”[5]。
山西运城市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中华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传统文化资源保存较为完整,“未经理性化的处理,能够投射出较为原始的、真实的民族文化影像”[6]。因此保护与开发小城市的文化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五、区域民间体育资源主要开发途径
保护民间体育资源“首先保证文化艺术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其次民众的‘文化自觉至关重要”[7]。这需要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努力来实现。从实践来看,其保护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
(一)发挥政府导向作用,保护民间体育资源
在中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中,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挖掘民间体育人力资源,通过学校教育,建立民间体育人才培养机制;挖掘民间体育资源的信息资源,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扩大民间体育的宣传与交流;挖掘民间体育文化资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挖掘民间体育内容资源,并培育特色,促进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
(二)社会力量的作用
民间艺人与社会精英群体共同努力,相互合作来推进民间体育保护与发展。“精英群体确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制度化[8]”加强民间体育资源的相关理论研究,对现存的民间体育项目进行整理分类,创新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与需求的民间体育。
(三)因地制宜,发挥当地优势,吸引人民参与
德孝和诚信是运城市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打造德孝、忠义为主题的舜帝陵和关帝庙旅游路线,利用当地特色项目如稷山花鼓、舞龙舞狮、锣鼓等表演,建设特色文化与实体结合的旅游,推动当地旅游的发展。
上海作为一座融合性极强的大都市,需要组织学校、社会团体的民间体育运动会,来推动民间体育走进大众视野中;打造民间体育精品课程,推动民间体育在学校的普及;上海九子公园欢乐游等主题活动,吸引更多的民众去体验民间体育。
六、小结
应对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化同化危机,需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其存在着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提出民间体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在小城市更有紧迫性,开发时结合政府与社会力量,因地制宜、以吸引群众参加为目的来进行开发,来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应对西方文化的同化危机。
参考文献:
[1] 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41(8):25-26.
[2] 王子平,冯百侠,徐静珍.资源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杨重光.中国城市现代化战略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04.7.4:11-12.
[4] 王戈.文化多样性与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23(3):86-87.
[5] 郑忠,杨洋.南京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兼与上海城市之比较[J].南京社会科学.2003.03:91-92.
[6] 张德明.多元文化杂交时代的民族文化记忆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2001.03:12-13.
[7] 杨福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7.06:26-27.
[8] 潘志国.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寻根[J].体育学刊.2012.9.19(5):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