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4-000-01
摘 要 通过对人文精神与体育教育关系的研究,联系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热点,分析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状况,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如采用开放式教学等进行探索,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育教育 人文精神 大学生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在人文精神构建中的积极作用
(一)教育导向作用
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是以育人为先,在此同时才健体。其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可导引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磨练学生的意志,塑造现代意识,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激励凝聚作用
高校体育竞赛活动中的胜败直接关系着学校、团体、组织及个人的荣辱和威望。这就要求每个参加的学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努力创新,整个活动过程充满着激励学生不断挑战人类极限的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三)充实情愫作用
高校体育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情感体验,顺应了现代人对情感的多方面要求。在大众体育项目里,学生可以得到对集体、社团的依赖感和信任感。在娱乐体育项目里,学生可获得愉悦感和欣快感。在竞技项目中,学生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的体验中,受到各种复杂情感的冶炼。
(四)娱乐调节作用
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高校体育,是活跃学生生活、调解紧张单调的生活节奏和增添生活情趣的最直接最佳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参与娱乐休闲活动的同时,可提高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艺术欣赏能力,可增加文化素养,在寓教于乐中实现育人的目的。体育从形式上来说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教育,透明程度高,组织形式灵活,同时有利于师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有利于产生心灵的共鸣与呼应。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与“以人为本”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一)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高校作为人文精神的策源地,培养知识“载体”的摇篮,要考虑对被教育者在知识灌输上的提升与完整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但要求人们有较高层次的文化,更要求人们知识具有全面性。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为一体兼有自然、社会、人文等科学的综合性学科[2],它具有综合素质教育的优势,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人品、認知能力、独立生存能力、协同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迁移性,而这正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需要的。综观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体育教育必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根据人才素质结构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3]。
(二)明确高校体育教育与弘扬人文精神的契合点
弘扬人文精神,其实质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努力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强调客观对象适合人体的需求和满足,而且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弘扬人文精神,最核心的就是要摒弃把体育作为对人的纯生物学改造过程的生物体育观。强调体育与教育、文化相结合,把体育当作一个育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育体,而且要育新、育群。培养学生不断追求卓越、挑战自我的精神;磨练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培养学生公正、公平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调节能力等。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愿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形成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具有终生体育的能力,最终实现人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应使学生了解体育文化,学会欣赏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各种美,通过体育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修养。
(三)高校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途径与方法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有没有引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而不仅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学生喜欢这门课,对它有兴趣,就会自己去学习、去钻研。课程教学要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当然要熟悉这门学科发展的来龙去脉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功用与影响,然后组织好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领会其基本线索与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4]。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知道,这门学科还存有无数未解决的问题,留待后人去钻研、去解决。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疑问,激发他们积极思索与探讨,从而激发参与的兴趣。
三、小结
随着人们对体育本质、功能、内涵和外延认识的拓展与加深,教育者认识到高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的缺失必然制约学生人文修养的提高,而人文精神的塑造是长期的、潜在的,人文修养的提高更是一个“内化”过程。体育教学从形式上来说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教育,透明程度高,组织形式灵活,有利于师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与呼应。
参考文献:
[1] 梁昌莲.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5):69-71.
[2] 崔伟.体育课程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13-19.
[3] 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体协.中国高校体育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8-16.
[4] 钟启泉,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2-37.
[5] 杜放,郑洪才,罗彭.吉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5):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