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合作完成的一项涉及2600多人的调查显示,糖尿病人群多合并一系列口腔疾病,其中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可见,除了心脏、肾脏、眼睛、神经等器官,口腔也应该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保护对象”。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指出,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所谓“全身性”,就是说各个器官都可能受牵连,口腔也不例外。当血糖升高时,人唾液中的糖分也增加,因此有利于口腔内细菌的滋生。另外,糖尿病患者身体免疫状态不正常,即机体抵抗力下降,也为感染“开了扇窗”。
据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刘宏伟教授介绍,人的口腔中有多达300种微生物,每毫升唾液中有5亿个细菌,无论种类和数量都远超过大肠。正常情况下,由于免疫机能正常,这些细菌、真菌和人相安无事,一旦免疫平衡被打破,本来的“良民”就会“滋事”,引发感染。在调查中,研究者发现,一方面,糖尿病患者易患多种感染性口腔疾病;另一方面,已有的口腔疾病,如口腔溃疡、牙周炎等,在糖尿病人身上表现为难以控制、反复发作。另外,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患有口腔黏膜病。
龋病与糖尿病
乍听起来,两者好像联系不起来,其实龋病的发生主要与四个因素有关。首先是食物因素,那些黏乎乎的、甜的、容易发酵变酸的食物会对牙齿硬组织产生腐蚀;第二是微生物因素,致龋菌中的变形链球菌、黏放菌等等是口腔内的“常驻”菌,平时受到其他细菌的共存抑制达到一定的平衡,一旦细菌生长的环境发生变化,这种“和平共处”的局面就会被打破,致龋菌猖獗发威;第三是宿主因素,包括牙齿的窝沟点隙等薄弱结构和免疫力;第四是时间因素,口腔清洁工作长时间做不好,就会“积脏成疾”,发生龋病。糖尿病患者恰恰与这四方面都有“瓜葛”:其高血糖状态使唾液中的含糖量增高,使口腔酸性增加;由于唾液量减少,对牙齿的冲洗自洁作用下降,对致龋菌的抑制能力减弱,打破了菌群平衡;同时唾液中免疫球蛋白表面抗原、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减少,牙齿的免疫功能和再矿化水平下降,因而患龋齿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牙周病与糖尿病
牙周病是牙周支持组织的一种疾病,往往累及牙龈、牙周膜和牙槽骨。表现为牙龈炎和牙龈出血,牙周袋形成和溢血溢脓,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移位,严重者可以全口牙齿脱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牙周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牙菌斑和牙结石、全身疾病(如糖尿病)、嗜烟、长期疲劳、精神压力大、文化程度低、收入少而不能维持口腔健康环境等。其中,除了牙菌斑和牙结石是重要的局部始动因素外,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就是最主要的“背景”因素了。
研究表明,内分泌紊乱,尤其是胰岛素、性激素分泌紊乱对人体的防御机制有很大损害,同时还影响到机体的修复能力。因此,糖尿病患者对存在于牙颈部的结石的机械刺激以及牙菌斑内细菌释放的毒素就缺乏抵抗力,牙周组织易受伤害。
此外,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糖化终末产物增多和高血糖状态,会引起牙周胶原纤维变性和牙周细胞的修复功能下降,加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产物能为致炎细菌提供营养,所以一旦发病,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大大加快病程发展。
更应引起重视的是,糖尿病与牙周病有许多相似之处。国外有人将此归纳为“3S”即Silenc Disease(隐匿发病),Social Disease (具社会性质的疾病),Self Controllable Disease(可自我控制的疾病),所以在防治两病中也有许多需要共同注意的地方,例如控制饮食、调整饮食结构、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口腔卫生、避免劳累等等。
有人提出,牙周病与糖尿病是互为因果的,其理由是,有资料证实牙周袋中的革兰阴性菌分泌的内毒素可以进入血液破坏抗体,造成胰岛素分泌失调,进而引发糖尿病。所以控制牙周感染也是长期控制糖尿病的基本措施。
口腔黏膜损害与糖尿病
口腔黏膜是覆盖在口腔内的一层软组织,有免疫和机械屏障、吸收、感觉等多种生理功能。正常的口腔黏膜应该是粉红色、光滑湿润、柔软而有弹性、完整而无破溃的。口腔黏膜是靠基层细胞不断更新代谢维持其生理功能的。
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内分泌紊乱,直接影响到黏膜细胞的新陈代谢和对细胞的营养提供,使上皮细胞常常处于“饥饿”状态,因此黏膜较薄,抗磨擦能力下降,常常会出现黏膜充血、渗血、疼痛。糖尿病患者的唾液分泌量下降,又使唾液对黏膜的冲洗作用下降,食物中的不良刺激物因此“大发淫威”,进一步损害黏膜。同时,因为免疫球蛋白的减少,又使黏膜的免疫功能下降,从而使有害微生物得以繁殖。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糖尿病患者的口腔黏膜常常会出现溃疡、充血、糜烂、感觉异常、干燥、萎缩以及白色念珠菌感染等等症状。糖尿病人的口腔黏膜多有4种表现:沟纹舌,即舌头表面有纵向的沟壑,如同人脸上的皱纹,这是代谢不正常的表现,发生率是正常人的2倍;黏膜充血,其发生率是正常人的3倍;白色角化斑,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倍;色素沉着,这往往是炎症后遗留的痕迹,发生率是正常人的9倍。
对于患有口腔黏膜病的患者来说,如果合并有糖尿病,不仅其病程可能会更加迁延,病情会加重,而且给用药带来很多限制,会影响到疗效。当然,某些口腔黏膜病本身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例如糖尿病性舌乳头萎缩。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病情,就可有效地治疗口腔黏膜病症。
口腔颌面部感染
糖尿病患者常并发口腔颌面部感染,这些感染常为多细菌感染,一般病情较重,不易控制,常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
此外,高血糖患者口腔颌面部手术后易引发感染。因为高血糖患者全身和局部抵抗力下降,大部分口腔颌面部手术是半无菌手术,而正常口腔内就寄居大量细菌,所以患者在高血糖状态下术后感染的概率增大。
此类患者,控制血糖与控制感染应并重,二者不可偏废。控制血糖以综合治疗为主,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总热量的摄入。抗生素治疗和手术治疗是控制感染的主要方法,此外,还可以辅以高压氧治疗。
因此,在出现久治不愈的疖、痈、牙周炎等疾病时,应及时检测血糖。糖尿病患者应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口腔保健,治疗牙周病等潜在病灶,对糖尿病引起的口腔并发症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
口腔专家提醒,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就诊率很低,很多人都不积极治疗,而糖尿病患者,往往容易忽视口腔疾病。但是,口腔内感染如果不治疗,会加重糖尿病;反过来,要治疗口腔疾病,必须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可见,口腔健康和糖尿病是相互影响的,糖尿病人必须经常检查口腔,发现问题及时寻求治疗。
此外,口腔病患者在接受全身治疗中,应尽可能避免可能引发糖尿病的药物和治疗措施。如已合并糖尿病或曾有血糖升高病史,那么,应尽量避免服用激素类药物、含糖类药物(如含片)等,必需服用时也应取得内科医生的首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