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

2014-05-05 08:24丁朋超
创新 2014年6期
关键词:外力博弈论收益

丁朋超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

丁朋超

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尚不够深入,关于为何要保护以及如何解决多方合作等问题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因,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对国家、艺人和外力保护人的合作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协调三者合作的可行性建议,对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全新的视角及理论帮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博弈论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国的文化珍宝,近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由于传统文化的非生产性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利益需求,人们对传统文化无暇顾及或不愿顾及,致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十分严重,面临消亡的危险,生存情况十分危急,主要表现在:过度商业化;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无人;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习俗正在消亡;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等。由于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时下我国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国于2011年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摆脱了无法可依的窘境,此外,全国上下都在不断探索、创新保护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很大成效。但据笔者调查,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以国家、传承人、①传承人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传承人指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体或群体(团体)。狭义上的传承人仅指国家确认的传承个体(数量极少)。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参与性,本文所指的传承人采用广义概念。专家、学者或社团组织为主体的多方合作问题。如何解决合作问题?博弈论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试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合作者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法律保护仍不健全的情况下,发动社会力量来促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力救济,值得研究。笔者对河南省武陟县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乡镇的调研资料整理后发现,当前社会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三种力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外力保护人。国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颁行相应政策,成立相应机构,投入大量财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泛演出,广收学徒(但作用、效果有限),以达到传承、保护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外力保护者鼓励、引导传承人进行传承活动,不断发掘处于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争取政策、财政支持,同时为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言献策,向国家切实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保护需求,为政策导向提供相关现实依据,外力保护者扮演着沟通国家和传承人的桥梁作用。这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理论的成效在于理论能够指导实践、解疑释惑、指引未来方向,并转化为广大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力量。”[1]理论研究的不足可能对实践保护产生消极影响。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对“为什么要保护”的理论研究不足,只停留在“因为要保护,所以要保护”的基础层面,没有给出保护的具体理由,亦没有给出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学者等外力保护人介入的充分理由。例如,国家作为保护主体之一,其保护义务源于职责使然,自不待言;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外力保护人同处于保护主体行列,不禁令人心生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基于其传承地位(身为传承人,自然不能令其在本代失传)或基于其生计需要(混口饭吃)?但笔者经调查发现:75%①需要指出,该数据系笔者依据调研样本计算所得,该数据有效范围仅限于调查样本。考虑到调查样本应具有代表性、广泛性等特征,笔者选取了中国首个农民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位于河南省武陟县冯丈村)为调查样本。该中心截至2009年有12位传承人,其中有3人享受低保,占中心传承人总人数的25%;生活殷实(按高于本地平均收入界定)者有9人,占中心传承人总人数的75%。但遗憾的是,在2010~2011年间,先后有5位传承人因病离世,3人因病长期卧床无法行动,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运行已经岌岌可危。的传承人生活殷实,年收入大约为两万元,其并不靠卖艺为生;某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有5人,平均年龄为75岁,由儿女供养,不用为生活而发愁。②系笔者于河南省武陟县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乡镇实践调研资料整理所得,调研时间为2013年8月11日。外力保护人大多为高校学者,这与他们的工资或者职称评定关系不大,他们为什么会介入,似乎个人英雄主义还有些道理。[2]显然,一句“因为要保护,所以要保护”根本无法解答上述问题。

从博弈理论看,世界上任何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博弈,任何两者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显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合作中,国家、传承人和外力保护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博弈的关系。通过博弈论,我们可以数学建模的形式,将三方主体之间的合作问题给予清晰的解答,帮助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协调三方保护者的合作关系,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效果。

二、博弈论下的合作原因分析

(一)博弈论概述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博弈圣经》中将博弈论定义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

博弈论研究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环境中主体如何行动,预测博弈者在特定博弈情况中的行动选择,为分析人类行为提供了一套有力的工具。同时,博弈论坚持理论选择的均衡分析思路,“运用理性行动者模型,设定博弈者希望最大化其个人收益”。[3]博弈结果由所有人的行动共同决定,既然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会运用他所有的知识和信息追求效用最大化,则他选择行动时就会考虑别人同样为理性的。博弈论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体现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

上文中提到,国家、传承人和外力保护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都以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国家出于责任而合作,传承人出于传承而合作,外力保护人出于学识及研究而合作),他们都基于不同的期望,在平等的对局(指保护的准入)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以期待达到均衡效果,从而实现自己的期望。可见,国家、传承人和外力保护人围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因和互动,可运用博弈论做出恰当的解释。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博弈的关系——国家与传承人之间、传承人与外力保护人之间和国家与外力保护人之间的理性博弈。

据笔者调查资料显示,影响三者间博弈均衡路径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传承人不合作的预期成本,包括可能受到的财产损失,名气衰落,历史负罪感等;二是保护的可执行性,这又取决于国家的倡导力度,外力保护人(专家、学者、社会团体等)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信息构成以及信息搜索和检验成本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依据他们在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掌握的信息,将博弈分为三种形态: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国家和传承人之间)、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博弈模型

1.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国家与传承人的博弈)

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国家与传承人之间的博弈类似于斗鸡博弈。假定两人举起火棍从独木桥两端走向中央火并,各有两种战略:前进或后退。都前进则会两败俱伤;一方进一方退,进者胜退者丢面子;若都退,双方皆丢面子。[4]数字表述见表1。

表1 斗鸡博弈

这个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一方进一方退。国家和传承人的博弈与此类似。双方目的明确,国家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发扬文化,提高国际影响,传承人为了该技艺被开发而获得财政补贴,两方目的明确。可以假定他们在法律中债权债务关系明确,B(传承人,下同)欠A(国家,下同)100,金额可以协商。若合作,A可以获π=90,减免B债务10,B可获π=10;如果一方强硬一方妥协,则强硬方π=100,而妥协方π=0;如双方强硬,发生暴力冲突,A无法收回债务,损失-100,则A的收益支付是π=-200,B的收益支付π=-100,支付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完全信息条件下国家与传承人的静态博弈

A、B各有两种选择策略:合作或不合作;选择自己的最优战略时都假定对方的战略给定:若A合作,则B不合作是最优战略(100>0);若B合作,A不合作将获得较大收益(100>0);于是双方都不合作,企图获得100的收益,却不曾考虑这一行动会给自己和对方带来负效益的100。即国家和传承人为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会选择不合作,因而陷入囚徒困境。就上述博弈而言,须外力介入(如引进可协调的推动行为)才有可能改变博弈支付,走出囚徒困境。

2.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在上述博弈中,究竟哪方应合作,需要通过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来解决。尽管形式上有两个纳什均衡,但由于当今我国保护机制不佳,故B首先会选择不合作,因此,这是一个动态博弈。A在B选择不合作后,不会再选择不合作,因为收益支付为-200<0,故A只能选择妥协(合作)。上述结论也得到了田野调查相关资料的印证,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地区)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议,其目的正在于通过这种途径加强与专家、学者的联系,与上述外力保护人合作,达到共同保护的目的。

而在双方不合作的情形下,B虽然收益-100<0,但B会预期,他选择不合作时A必然会选择合作,故B的理性战略为不合作。因此,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实际上是:B不合作A合作。但在这一博弈中,传承人即便是实力相对弱小,但可选择抵赖,其可视为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合作。故即使B实力相对弱小,上述纳什均衡仍成立。

公权力如需打破上述均衡,须引进第三者:外力保护人(专家或学者,当然还可以引进民间社团,声望绅士)。该条件下外力保护人和传承人的博弈可以如图1所示。

图1 完全信息条件下传承人与外力保护人的动态博弈

设外力保护人(专家、学者等)成本为10,保护成功则在收益中扣除,不成功则自行承担,保护成功后专家或学者的收益是全部收益的40%。外力保护人介入后,传承人可选择合作与不合作。若传承人选择合作,有完全合作和部分合作两种情况,前者外力保护人与传承人收益支付为30,0,后者收益支付为26,10。传承人选择不合作后,外力保护人也有合作与不合作两种选择形态:如双方都不合作,学者无法完成学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得不到保护,故收益支付为-110,-100;若传承人合作,双方皆耗费成本10,收益支付分别为-10,90;90>-100,-10>-110,说明外力保护人不合作,传承人亦不合作、此后外力保护人的最优战略选择则应当是合作。而与其介入获益-10,还不如不介入。可见,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外力保护人难以达到保护和研究的效果,这一点也得到田野调查结果的支持。

3.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外力保护人与传承人的博弈如图2所示。

图2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外力保护人与传承人的博弈

N为自然,外力保护人可调度资源分为丰富和欠缺两种情况,Χ代表外力保护人可调度资源大小的概率。假定外力保护人介入保护的成本为10,保护成功则在收益中扣除,保护不成功则自行负担,保护成功后外力保护人的收益可设定为40%,传承人不合作需承担成本10。若传承人不合作,外力保护人合作,则收益支付分别为90、-10。本论文中所调查的专家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保护行动开始阶段,受保护传承人不知道外力保护人的社会可调度资源,外力保护人也不知道传承人的信息。如外力保护人的社会资源可调度力度不及,则双方可能各导致损失-100,因而可能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保护至使其衰败、没落甚至灭绝。此时,外力保护人,传承人收益支付分别为-110,-100。如果外力保护人的社会资源可调度力度强大,无论如何必定要比传承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思考,因为外力保护人作为外来力量,不能“坐吃空山”、有“先入为主”的观念,需付出一定努力方可启动保护行动,故双方都不合作将导致外力保护人损失-5,传承人损失-200。在该博弈中,Χ值可通过如下不等式计算:

-200·Χ+90(1-Χ)<10

Χ>0.276,即当外力保护人的社会资源可调度力度大于0.276时,传承人的最优办法是选择合作。而外力保护人基本上都是专家、学者或者财力强大的人士,所以其社会资源可调度力度通常会大于0.6>0.276,故传承人为避免更大的损失-200,最优策略选择只能是合作。此时,外力保护人、传承人的收益支付分别为26、10,传承人的收益是通过达成一定意向协议,争取到收益是剩余(90)的40%再扣除成本10,国家收益为(100-10)60%=54。因此,国家发动公权力之外的外力保护力是合适的,也是合算的,大多数情况下达到了保护的目的。但个别情况下,外力保护人不合作,传承人不合作,国家最后放弃,外力保护人、传承人的收益支付分别为-10、90(减少即失败,因没有将手中的资源转化为财产)。

至此,从博弈论—纳什均衡理论角度分析国家、传承人和外力保护人的合作关系完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博弈论清晰地解读了为什么国家、传承人和外力保护人会相互合作,同时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究竟该如何解决合作问题,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传承人的发展

针对传承人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后继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问题,传承人首先应该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艺进行整理和完善,加强自身的储备。其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录音、录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完整保存,不至于某传承人去世后他人再无从知晓该遗产内容。再次,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场”的保护,[5]传承人可自发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社团(例如戏曲可成立剧社等)使其处于活态的演绎当中。同时配合外力保护人的采访和帮助,在申报国家项目过程中展现自身的特点。

但是,传承人也会遇到自身无法克服的事项:没钱维持该艺术的继续存活;工具破烂不堪,无法使用;外出汇演没有经费,吃住行全都要自己掏腰包;由于自身小农的局限性,传承人没有高度的纪律性;不服领导者安排等。剧社运作逐渐困难,没有成绩,效率很低,且该运作弊端自身无法解决,剧社运作处于恶性循环之中。①上述情况系笔者于河南省武陟县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乡镇实践调研资料整理所得,调研时间:2013年8月11日。这时就需要外力保护人的介入和帮助。

(二)外力保护人与传承人的合作

外力保护人在传承人自身无法解决困难的情况下介入,帮助传承人成立剧社,并与同行进行交流。同时外力保护人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以及其他方法帮助他们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期得到国家或者财团的资助,使剧社能够良性运行。

同时,外力保护人需要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乡村文化,它无法离开生它养它的地方存活,应将其置于“适宜的生活场、自由的生存场、给力的艺术场”中才能不断发展[6]。因此,外力保护人应暂时退出运作行列,将该社团组织置于乡村的自治状态之中(虽然乡村自治仍会有很多弊端)。

但由于传承人普遍具有的局限性,没有高度的纪律性,不服统一管理,致使该社团组织处于不良的运作状态。这时,外力保护人需再次介入,采取一系列措施,盘活该剧社,使其回到良性运作中。

(三)国家与传承人、外力保护人的合作

首先,国家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出台保护传承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政策。鼓励传承人对自己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国家经过遴选,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资金等支持。可喜的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于2011年颁布,这必将对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国家完善审查制度,即在一定时期内对获批资助的项目进行审查,若发现其不符合相关标准,此时应撤销经费拨付。撤销经费可用于资助其它新近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②据笔者调研发现,由于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资金(相对)扶植而轻保护方法引导,这导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立项时保护运动风风火火;一旦立项结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又归于死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没有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果,反而成了某些地方敛取国家资金资助的工具。再次,国家鼓励外力保护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在该领域中作出贡献的外力保护人荣誉或物质奖励;并鼓励保护人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的国家、地区实地访问和学习,以期获得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我国的实际保护中,从而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李俊伟.理论的基本效能与理论武装群众的基本路径分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1).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英]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丁永祥.生态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6]丁永祥.论曲剧的生态性保护[J].文化遗产,2014,(1).

[责任编辑:杨 彧]

G122

A

1673-8616(2014)06-0110-05

2014-05-14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及其保护模式研究——以河洛文化区为例》(12BSH038)

丁朋超,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320)。

猜你喜欢
外力博弈论收益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带低正则外力项的分数次阻尼波方程的长时间行为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
无知之幕与博弈:从“黄灯规则”看博弈论的一种实践方案
樊畿不等式及其在博弈论中的应用
常见运动创伤的简单处理方法(二)
博弈论视角下的建筑工程外包道德风险
博弈论视角下医疗纠纷解决方式选择
四列氮氢气往复压缩机外力及其平衡的分析与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