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邵文菁
老照片里的徐汇中学
文·图/邵文菁
从1945年至1949年间这组徐汇中学学子课余生活的旧照片中,可看出建国前夕的徐汇中学在继承传统、发展体育、校外实践、军事教育及盛会活动几个方面的情况。以此管窥民国后期教会中学的校园生活。
2013年春季,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征得一组20世纪40年代徐汇中学的老照片。这组照片共236张,尺幅在6×10厘米左右。用银色锡箔相片护角,按时间或事件顺序整理排序,平贴在黑色卡纸上。这组照片拍摄于1945年夏至1949年春期间,主要记录了抗战结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一时期徐汇中学的重大活动以及师生课外活动的情形。
1945年春,日军在投降前期强占了新校舍和西校舍一部,全校师生及时抢救教学设备和器物,两天内搬迁完毕,然后被迫集中在老校舍和西校舍楼下、光启社及汇师小学坚持上课。8月抗战结束后,师生开始着手复校,10月举行复校庆典。之后,学校沿用1940年改革后的组织结构,按照以往的教学制度和方针,有条不紊地组织学生开展各项课内外活动。课程设置上秉承汇学中西的教学特色,结合实践活动兼体育、艺术等特色教育,丰富校园生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体育比赛、社团活动、拓展训练等,充分体现了徐汇中学历来倡导的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理念。1949年,徐汇中学也随着上海的解放为人民政府接管。此后徐汇中学作为百年教会学校循序渐进地改革以适应新社会制度下的国家建设需要。
徐汇中学作为沪上著名的新式学堂,开教育风气之先。除了学科完备的课堂教育,学生丰富的课外生活也是学校办学的主要特色。这组照片记录了战后徐汇中学师生参与的几次课余生活和校内重大活动。通过细节,用影像展现私立徐汇中学最后一个阶段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校园生活。
在馆藏的这组旧照中,有两场足球比赛的专题记录。局部细节的抓拍,生动还原了足球比赛热烈的现场气氛。1947年12月8日,校内举行了首届师生杯足球赛。下午3时,足球比赛在大操场揭幕,校友会名誉会长、主教朱希孟行开球礼。拉拉队的欢呼声和乐队的演奏声响彻云霄,带动了赛场气氛。平日里衣冠楚楚的教师们身着运动服,与学生们切磋球技。观赛的主教、院长等校方领导和学生们一起注目赛事,鼓掌助威,场面热烈空前。还有一场是1948年5月26日在大操场举行的友谊赛,徐汇中学校足球队对战来访的英国海军伦敦号舰足球队。比赛现场紧张激烈,操场边缘围满了球迷,伦敦号舰长为比赛开球。徐汇中学的球员小罗射进了第一球,大涨了士气,教导主任朱树德还亲自在麦克风前呐喊助威。最后,徐汇中学球队以8∶1的悬殊比分大破对手。比赛结束后,球迷观众奔到大操场上狂欢,校长张伯达当场奖励运动员们。
徐汇中学主张三育并举,尤其重视体育。足球是徐汇中学的传统强项。每逢游息时间,学生们便生龙活虎地跑到操场上踢球,有的独自练技,有的组队比赛。学校也为足球运动开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1905年,学校鉴于体育之重要,在校舍西侧开辟了大操场,足以供足球比赛之用。除运动场地外,学校还不惜重金从英法等国购买足球,“八一三”淞沪抗战前的二十年,平均每年要消耗40到50只足球。而徐汇中学的足球队也是享誉沪上,频频在校外的足球比赛中取得佳绩。如1930年至1933年间蝉联三届天主教学校足球锦标联赛冠军。1925年,徐汇球队加入上海中华球会乙组比赛,决赛击败了暨南大学球队,荣获冠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徐汇中学历来重视书本知识与实地见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除了充实的校园生活,学校还十分提倡学生走出校园,用远足、考察的方式,接触社会、感受自然。在这组馆藏旧照中,反映学生远足内容的照片占了重大比例。如1947年春假,前往苏州太平山、灵岩山,夏令营考察交通大学、冠生农场、佘山和吴淞炮台,1948年春假春游无锡太湖,1949年游中正公园、浦滨公园等。
在1913年的《徐汇公学章程》中,就规定了学生每星期出校旅行三次。学校固定的周期性假期有每学期末的寒暑假,月试后的假期,以及每星期周日和周三、周四的下午。每逢假日,学生们就在教职人员的带领下,组成“远足队”或“自由车队”集体出游。短假不能去太远的地方,就在市内或去近郊。如徐家汇地区、泗泾、吴淞、浦东等地。春假或暑假有较多的时间,可以组织夏令营,到无锡、苏州等地。
远足活动与课堂教育相辅相成,不仅可以让久困书卷的学子们调节身心,还能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学习更鲜活的知识。参观现代工厂、企业,可以直观体察社会发展的变化;寻访人文古迹,可以切身感受民族历史;赏游自然景观,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徐汇中学的这种重视社会实践的教育理念,到现在看来依旧值得推崇。
对于学校来说,最大的节日就是本校的校庆。一般学校都是在逢五、逢十的年份举行大规模的校庆,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徐汇中学的校庆常年都有。1951年以前,徐汇中学的校庆日定在校长生日的那天。此一时期,徐汇中学的校长是耶稣会神父张伯达。张伯达生于1905年5月27日,1951年11月11日卒于狱中,1942年至1951年6月任徐汇中学校长,也是私立徐汇中学时期最后一任校长。因此在其任职期间,徐汇中学校庆日庆典便在5月间举行。
这组徐汇中学旧照中,记录了1945年5月26日,1947年5月14日和1949年5月4日举行的校庆活动。1945年校庆时,正处于抗战时期,此时学校部分校舍被日军侵占,校庆的规模也不似往年。1947年和1949年的校庆则活动丰富,场面热闹。庆典活动包括游艺表演、成绩展览、童子军检阅、校友恳亲会等。
1953年6月15日,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戴白韬正式宣布徐汇中学改为公立,名为“上海市徐汇中学”。此后,6月15日便成为“新徐汇”的诞生日,到了2000年,考虑到6月15日临近高考,于是将校庆日挪至11月。
徐汇中学是所外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很早就将西方自然科学引入课程,并兼学绘画、音乐等课程。在文娱活动方面,徐汇中学也是最早将西方学校剧搬上中国舞台的学校之一,曾经因开设社会新式风尚的游艺演剧活动而誉满沪上。不过在这组照片中,更多地可以看到校园里的中国传统文娱活动。在1949年5月4日的校庆游艺会上,学生们的戏剧表演、国术表演,有模有样,不失专业水准。可见本土文化在这所教会学校中的发展空间。
1948年的2月24日元宵节的一场元宵校友化装表演。这是一场面向社会的表演活动,表演当天,大批民众随演员进入大操场围观。演员们踩着高跷,戴着头套装扮成罗汉、仙女和其他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在大操场上载歌载舞。也有社会上的团体加入了表演阵营,如中国制针厂的工友俱乐部的演员们化身《西游记》中人物角色,献上了一场惟妙惟肖的表演。天主教色彩浓重的徐汇中学一下子仿佛变成了中国传统的元宵庙会。
徐汇中学办学以来一直以严格的教学制度和严明的学校纪律闻名,在此就学的学子课业压力及日常生活其实并不轻松。解读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依旧能让我们看出徐汇中学重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即便是在战争时期仍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而中西并茂的校园文化,是培养中国近现代新型人才的丰沃土壤。当今社会在探讨学校教育问题的时候,不妨回顾一下过去学校的教育方式。尽管时代变迁,社会环境也大不相同,但百年名校的教育传统,依旧有它可借鉴之处。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