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过度或让孩子很受伤
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多地摆在社会的面前,父母怎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很多父母都以为能让孩子穿好吃好就算是尽职了,其实不然。现在最普遍的现象是对孩子关心过度了,这不仅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还会增加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生遭遇风险的几率。
李女士最近很焦虑,因为儿子小伟在闹离家出走。李女士说:“小伟今年才13岁,以前很听话的,现在变了很多,有时出门也不打招呼,玩了半天回来,问他在哪里玩?也不肯说,还说我们烦。上次他还和我吵架,说我就知道让他学习、看书。还说我越管他,他越要做我不喜欢的事情!”儿子的话,让李女士不知所措……很多家长经常头痛,为什么给孩子很多的关心呵护,反而造成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实在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及时的了解到孩子是什么原因产生的逆反心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对待这一情况。
家庭教育中家长对青少年学生的教养态度和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反映着家庭教育策略;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的水平,这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从我们在调查中得到的信息看,目前城乡家庭中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与家庭教育科学化的要求相背离。
家长对子女“关心过度”和“教育过度”是观代家庭中的病理性教育态度。持这种教育态度的家长,表现为对子女的操心过多、忧虑过多、指导过多、监督过多、给予物质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出了子女所能耐受和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们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一部分家长对子女抱有过高期望,他们在子女的处事、学习、前途,以至营养方面,表观为过多的操心,已经引出适得其反的效果。另据一所城市重点学校的班主任反映,家长对子女实行施之过度的教育,在重点学校尤为严重,一些家长企图包代青少年学生思考和活动的一切方面。这是我国青少年的一个突出弱点,即缺乏独立性或依赖性过重有较大关系。相对而言,当前家庭教育中在家长身上存在的对子女关心过度的教育态度,城市比农村更为突出。重点学校比非重点学校更为突出,知识分子和干部家庭又比其他家庭更为突出,在中学毕业班则尤为明显。与关心过度教育态度在逻辑上紧密联系的,是对子女采取行为控制的家庭教育方式。
事实上,家庭的教育态度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永远正向的。关心过度、施之过度、或控制过度的教育,几乎都由于反作用而失效,相反招致青少年:普遍反感,造成他们心理上情绪上的抵触性,从而形成逆反心理。有研究指出,双亲的关心过度,将影响子女人格的正常发展。
作为家长,其主观愿望上总是能够关心、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他们健康成长的。但当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实际却并不理想。原因之一就在于家长与青少年子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教育上的心理偏差。首先,家长不能正确地了解子女的心理特点,不够正确评估他们的思想面貌的现状。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许多家长往往无视或觉察不到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特点所产生的变化,对自己的子女缺乏新的认识和了解,他们所见到的只是自己主观现象上的子女形象,却很少知道其子女的实际面貌。许多家长习惯于沿用过去的家庭教育态度和方法,这就使得他们与子女在思想情绪上产生出隔阂来,子女则在自己的心田里留出愈益增大的独自耕作的“自留地”,这经常导致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常使家庭教育陷于僵直状态,家庭采访告诉我们,这类情况即使在知识分子双亲的家庭中也并未减少。
其次,家长的教育期望与自身素质失调也引起亲子心理偏差;在调查中,我们发观当前青少年学生家长,尤其是城市、乡镇的家长们,对其子女抱有极高的教育期望,在中学,家长希望子女能考上大学或成为专业人才的人次比高达92%。但双亲自身的教育素质却尚有较欠缺;据调查材料反映,即使在城市家庭,仍有42%的家长不具备指导子女学习的能力。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与自身素质欠缺的失调引起青少年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环境下的种种烦恼。不少家长把自己的心愿、自己的价值观、得失观强加给子女,他们通常采取刺激或压抑子女积极性的办法,企图引导青少年的,学习兴趣,确定他们的发展方向,使他们走上父母为其设定的生活道路,但恰恰在其同时家长们又缺乏如何促使实观这期望的教育素质和能力,这也成为家庭教育中亲子冲突的根源。
第三,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思想交流甚为欠缺,许多家长对青少年不是缺少尊重便是缺少关怀,有的忙于自己的事务,有的热衷于自己的娱乐活动,对子女只是一味地要求,很少利用机会和时间与子女谈心沟通,因而亲子之间的思想交流缺乏正常的渠道。调查证实,有四种家教类型阻碍着家长与青少年子女之间的思想交流:一是制止封锁型、二是穷追猛打型、三是反复唠叨型、四是无理阻挠型。
第四,家庭生活中存在着“代沟”。所谓代沟,是指两代人或几代人在时间感受和态度价值主观反应上的差别性;在当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代沟”现象也不乏表现。青少年一般都认为,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以及接受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他们的双亲往往过早关注现实问题;而他们的祖辈所关注的,则是过去的感受。这一方面构成家庭教育的优势,可以有益于补充受教育者的生活经验范围,但另一方面在于祖、父、子辈所强调的时代价值观念不同,也导致了家庭教育中发生一些心理矛盾或冲突。比如,在思想教育方面,祖父母习惯于沿用过去的准则去规范青少年的言行;双亲则注重现实社会风尚,由此出发做出评价;而青少年自己往往极易接受新异的观点和时尚。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心理偏差,是庭家教育的一大障碍;只有自觉消除这类心理偏差,融洽亲子关系,才能使家庭教育顺利沟通,取得理想的效果。
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特点与家长的一般教育态度之间有着较大的相关性。由于:文化历史传统小家庭观念的延续,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在亲子关系上普遍存在着“子女偏重”、“子代优先”等特点。它表现为家长在感情上过度依恋子女,在生活上过分优先子女,在教育上过多地溺爱子女。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教育条件已发生变化,主要表现缺乏由兄弟姐妹组成的集体生活气氛,缺少年龄相近地位平等的同伴互相交往互相帮助的实际锻炼,独生子女对于家长的感情、教育和照顾,对于家庭物质生活条件,都带有独占性,因此极易成为家庭生活的核心,成为家庭成员的“小皇帝、小公主”这使得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容易丧失理智感,产生溺爱子女的教养态度。全国优秀班主任无锡市梨庄中学的钱德仁老师认为,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及家长,在今后时期内还将普遍增多。我们赞同这种意见,原因有二:从客观看,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将全面普及,家庭条件将普遍改善,从主观看,“子女偏重的情绪还将蔓延,家长自身文化道德水平及教育素质仍居低不上。教育部门应该清醒的认识、预见这一情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家长增强教育理智感,实现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这将是我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我们的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善于掌握正确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与溺爱的教养态度相联系,家长容易采取保护、放任、纵容、等教育方式,这类教育方式的失误在于家庭教育缺乏目的、理智和严肃性,牺牲教育原则和教育要求去取悦子女。
第二,在城市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与关心过度的教育态度相联系,多倾向于约束、监督、控制或限制子女行为等强制式、苛求型的教育方式。
第三,在乡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严厉时有惩罚(体罚)的专制型教育方式占很大的比例。
第四,还有些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家长的教育方式简直没有惯性,采用痛爱一时,迁怒一时的阵发性神经质的方式,使得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就没有连续性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