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静
[摘 要]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声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影响学生学习声乐有三大因素。本文以歌曲《黄河渔娘》为例,通过对《黄河渔娘》的具体分析,能够更好地使读者了解其中的含义,给在校学生提出一些学习上的建议,以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及演唱的水平。
[关键词]声乐演唱 技巧 完整分析 兴奋的歌唱 黄河渔娘
[中图分类号] J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74-03
声乐是抽象艺术。要想熟练地掌握声乐技术,不仅要严格遵循它的发展规律,还应该充分了解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如:歌唱过程中的演唱技巧、作品的完整分析、思维想象记忆、良好的心理状态等。笔者通过结合自身演唱情况而归纳总结出三大因素,即演唱技巧、作品的完整分析、兴奋的歌唱状态。
在音乐本科生演唱环节中,声乐发声的三要素,以及气息位置等一直是被教师强调的问题,然而那些被忽视的问题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声乐演唱者在演唱时的效果。笔者认为这些因素应引起声乐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它们都是声乐教学和演唱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演唱技巧因素——以《黄河渔娘》为例
演唱一首声乐作品的成功与否,其艺术表现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和科学演唱。完成的声乐作品想要达到成功完满的效果,声乐演唱技巧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笔者以声乐作品《黄河渔娘》为例,阐述其在演唱技巧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换气方法和呼吸的支持是歌唱的基本保证
在声乐演唱中,导致气息不足的主要原因有:(1)气息过于僵硬,好像吸得很饱,但肺部的肺泡没有充分张开,只是上部的较小部分吸入空气。吸气越僵硬气息越不够用,如此形成恶性循环。(2)歌唱时没有连续性,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演唱者腔体与器官不稳定,声带不能有效挡气而造成气息不足。(3)起音的动作过大过猛,以胸部肌肉推气,横膈膜失控,腔体的动作不到位,声带闭合不好,造成吸入肺部的气息在起音的瞬间就损失殆尽。因此,演唱者在吸气时一定要放松,起音要小心,动作尽量减小,字与字、音与音之间尽量保持连贯。
连贯、持久的呼吸是演唱《黄河渔娘》必须要注意的。《黄河渔娘》作品结构宏大,唱腔激越,情感充沛,风格明显,是既能展现演唱者唱功又能突出地方色彩的大型声乐作品,想唱好这首声乐作品就要知道怎样用气和换气,气息源源不断地支持为演唱这首歌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由于这首声乐作品连句很多,所以怎样换气才能恰到好处也是值得考虑的地方,以谱子为例:
歌唱中注意气息与发声的协调,气息是发生的动力,气足则声亮,气停则声止,歌唱中气多声少,容易造成声音虚空、缺乏色彩等弊端;而气少声多则容易使发声器官出现紧、瘪、撑,声音发干的现象,所以气息问题绝对是声乐演唱中的一个不能忽视的要素。
(二) 字正腔圆是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
汉语是世界各国语言体系中较复杂、难掌握的一种语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它的方块文字还是复杂多变的发音辙韵,都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特点。歌曲是由歌词和旋律组成的,歌词是由词组连缀组成的,词组又是由一个个字组成的,那么,要掌握好这首歌曲就必须从一个个字入手。
汉语中的字音除了是用声母和韵母组成之外,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有声调。在《乐府传声》中的“辩四音决”中写道“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力强,去声分明直远送,入声短促急收藏”,在现代汉语中有五种声调成为五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真正掌握到了声、韵、调三个方面,才可能达到“以字行腔、字正腔圆”的艺术境界。“汉字字音的结构,分为字头、字腹、字尾,我们要求“字头咬准要有力”,也就是声母五音要掌握好;“字腹延长不变形”,也就是韵母的韵腹四呼状态要好;“字尾收声归到位”,也就是韵母的韵尾要收声归韵,这就是传统的“十三辙”。“十三辙”是根据汉字的字腹过渡到字尾发音相同或相近的韵母分类组合形式,它可分为无韵尾类型和有韵尾类型;发音部可分为“直喉、剑唇、展辅、抵腭、穿鼻”等具体收声方法。[1]以歌曲《黄河渔娘》为例来加以分析:
在歌曲演唱中,清晰的咬字、吐字、归韵收声,是歌曲演唱语言处理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才可能更好地完成歌词这一部分内容,但是要达到声情并茂、炉火纯青的境界,还要结合旋律来处理歌曲中的字、词、句。
在演唱《黄河渔娘》中,笔者发现经常有以下几种字音发声不准确的问题,以谱子为例:
在第一段第一句“不知道哪一天”中的“天”字和第二段第一句“说不清那多少年”中的“年”字,咬字一定要清楚,也就是所谓的字正腔圆,“突出延长字腹不仅要保持口形的准确,同时还要发挥主要母音的共鸣作用,这样就要在韵母上加强气息的支持,根据歌曲感情的表达的需要调节共鸣腔的空间。如有些在母音i、u、v与舌尖前、后母音-i,口腔空间小,影响共鸣,适当扩展其口腔空间是允许的,但不能影响词义,或造成‘音包字的现象。”[2]
连贯、持久的呼吸支持是歌唱的基本保证,字正腔圆是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声乐技术技巧的应用,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达到形神统一、声情并茂是声乐作品的最高标准。
二、作品的完整分析因素——以《黄河渔娘》为例
在声乐演唱中,大部分学生对所要学习演唱的作品仅仅做到了对节奏和音准的把握,之后就沉迷于对声音的反复练习中,对作品很少进行深一层的挖掘,哪怕是简单的分析都懒于去做,这势必影响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事实上,声乐作品的分析对声乐教学和演唱是非常重要的。
在拿到一首声乐作品的谱子时,我们不应马上就学唱,而应全面地把这首作品分析一下,分析的过程包括:歌曲创作的背景,所要表达的含义,曲子的旋律,歌词的含义。以歌曲《黄河渔娘》为例:
(一)歌曲写作的背景
《黄河渔娘》是徐沛东老师近些年来创作的一首颇具影响力的声乐作品,作品结构宏大,唱腔激越,情感充沛,风格明显,是近些年少有的既能展现演唱者唱功又能突出地方色彩的大型声乐作品。作者在这首作品中充分地展示了浓厚的民族音乐积累和高超的旋律写作技法。
了解完歌曲的写作背景后,对我们演唱时把握歌曲的情绪变化、地方性风格上有很大的帮助。
(二)所要表达的思想
黄河,母亲之河,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她有5500千米婉转矫健的身躯,她有奔腾时的威严,她有磅礴的中华情怀,她更有五千年中华说不尽的故事和传说,黄河渔娘,一个普通的女性恰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黄河的柔情与细腻。生活在黄河边上的渔娘是艰苦的,同时也是刚毅的,正如黄河是伟大的,同时也是柔情的一样,渔娘就是黄河柔情一面的写照。
了解到这些,在演唱时不仅要唱出黄河的气势,更主要的是要唱出渔娘的细腻和刚毅。
(三)歌曲的旋律
1.曲调高亢激越。这一点体现出黄河水畔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其激情豪爽的性格。以下的一句歌词体现得淋漓尽致:
方框内就是有着浓郁的地方性特点的部分,旋律大幅度起伏使得旋律十分丰满。
2.旋律起伏大,大跳众多。
在这个唱段中,虽然是慢板,旋律起伏大,音域高达十二度,大跳达四个之多。
(四)歌词的分析
歌词被誉为可唱的诗化语言,它作为创造声乐艺术美的文学语言基础,具有含蓄意蕴美、回旋反复美、节奏律动美、抑扬错落美等审美特征。
声乐艺术指的是通过人体自身发出的声音所形成的音调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声乐美的创造,是以它对语言的美化程度及其感染力来体现的。无论是词的撰写,还是曲的谱就、歌的唱成,都始终贯穿着语言的因素与作用。如果说语言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基本工具,那么歌词就是这个工具发展的高层次的结果了。
就具体的一首作品而言,歌唱语言的把握就体现在对该歌词的处理上,体现在对该歌曲词曲关系的处理上,体现在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演绎歌曲的词曲关系上。生动清新的语言,鲜明清晰的咬字吐字是概括和表达歌曲思想内容、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塑造动人的艺术形象、深化音乐主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歌词中用“生在这大河上”、“长在这大河上”、“浆儿拍浪”、“鱼儿满仓”等词无不诉说着渔娘心中的黄河情。对于黄河渔娘的生活方式也有着十分深刻的描绘,如:“日复一日,你把早和晚织进那渔网”、“春去秋来,你把那风和雨当成了平常”等描绘,都体现出了黄河渔娘生活的艰辛,但是又用“你却说,你的心在那船头朝着的方向”来描绘黄河渔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困苦而泯灭掉心中的梦想,最后一句也是本首歌的点题之句,表达了黄河渔娘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经过分析歌词,我们不难得出“歌曲要表达出积极向上的含义”这一结论。
三、兴奋的歌唱状态
歌唱与发声时,歌者一定要处于兴奋的状态,如不能做到这一点,无论歌唱还是发声都将处于十分困难的状态,发出的声音很难达到应有的共鸣、力度、振动、位置等。歌者在兴奋状态下,往往精神饱满,信心十足,胆子大,动力强,注意力集中。从生理状态上来看,当人处于兴奋状态时,腔体通畅,七窍出声。从审美上来看,当人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面部表情状态也极具美感,自觉地排斥“装腔作势”的丑态。“从心理上来看,兴奋能充分调动神经使歌唱者与发声按着神经系统进行条件反射,而把注意力从不应该紧张的器官上转移到应该积极运动的器官上,从而使注意力在唇、齿、舌上,在面罩上,在鼻咽腔上不断加强并能持续下去。”[3]总之实践证明,在歌唱过程中,兴奋不仅能使歌唱者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且还能使唱音轻松自如,情感投入。所以,对学习声乐的本科学生,教师仅仅依靠微笑的状态来启发学生是不够的,还应不时地进行兴奋训练。兴奋是歌唱的基本状态,是基础。这是在学习声乐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四、结束语
以上几点因素是笔者在学习声乐时对于常见的一些问题提出的一些粗浅的结论和看法,希望能对广大音乐爱好者和声乐学习者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在这里还要提醒广大音乐爱好者和声乐学习者,不要忽视身边环境中的事物,科学是相通的,正确的方法往往在我们周围,很多东西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要想学好声乐,就要做一个认真、细心的人。
[ 参 考 文 献 ]
[1] 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171-179 .
[2] 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171.
[3] 郝孟荣.声乐教学中常被忽略的几个问题[J].青年论坛,2005(2):112-113.
[4] 薛良.歌唱与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12-98.
[5] 沈湘.声乐教学[C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1962:23-76.
[6]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7] 石惟正. 声乐教学法[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8] 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 声乐教学论[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 王旭丽.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文化特征及价值[D]. 南京艺术学院,2007.
[10] 【俄罗斯】根纳季·齐平.音乐活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