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军伟 张晓芳 夏姝珺
(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南京 210016)
进水流道是泵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水泵共同组成过流通道。工程实践和试验观测表明,进水流道水流状态对水泵性能有较大影响,流道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机组的运行效率和安全。
常见的块基型泵站进水流道包括肘形、钟形、贯流式、斜式和簸箕型等,其中,以钟形进水流道和肘形进水流道应用最多。
进水流道基本要求是流道末端(即水泵吸水室进口)流速和压力分布均匀、速度环量为零。流道出口水流偏流角和流道阻力系数决定末端水流的水力特性,直接影响水泵能量特性和汽蚀特性,流道的水力损失关系到水泵装置效率的高低。若流道设计不当,易产生漩涡或加大漩涡强度,涡带进入水泵,会引起水泵汽蚀、机组振动;若空气进入水泵内,则将导致水泵流量减小、效率降低。
进水流道设计应为水泵提供均匀的流速分布和压力分布等进水条件,流道内应无回流及有害漩涡(涡带),避免产生振动、噪音等。在实际设计中,需要针对工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水泵机组及进水流道型式,同时,要兼顾土建投资和施工可行性。工程设计中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流道水力损失小,流道末端断面的流速和压力分布均匀。
(2)在各种工况下,不允许有涡带进入水泵,尽量减少流道内漩涡。
(3)流道进口断面处流速宜取0.8~1.0 m/s。
(4)选择合适的流道宽度和开挖深度,尤其应减少开挖深度,以降低土建工程量,节约投资。
(5)流道线型应简单,便于施工。
进水流道吸水室形式对流态的影响较大。流态从差到好依次排序为矩形、多边形、半圆形和涡壳形,相应对施工工艺要求由低到高。
流道高度H是流道设计的重要参数。在满足流道水力性能良好的前提下,流道高度大则利于水流流态调整,但底板高程降低,开挖深度工程量大;设计合理时,H越小土建造价越经济。肘形进水流道H/D值一般为1.5~1.8(H和D分别为流道高度和叶轮直径),钟形进水流道H/D=1~1.5,可见其H相对较小,据日本有关试验资料,在钟形进水流道H/D=1~1.4的范围内水泵效率最高。
喇叭管与导水锥型线设计是进水流道设计关键,一般采用二次曲线,常用的有椭圆曲线法和zi=KDi2法等。设计要求喇叭管与导水锥之间的环形截面面积沿流程单调递增。设置在底板上的导水锥对流态有利,可以消除涡带,避免引起水泵强烈振动,使水流在流道内的流速均匀地递增。
笔者以无锡市伯渎港泵站工程(钟形进水流道加箱涵式出水流道)为例,对泵站钟形流道设计进行分析。
伯渎港泵站设计流量45 m3/s,配套叶轮直径2.2 m的2200ZLB-2.0型立式轴流泵3台套,设计扬程1.95 m,单机设计流量15 m3/s。
设计以常用的肘形和钟形进水流道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肘形流道应用较早,单侧进水,优点是:水流状态较好,水力损失较小。缺点是:因流道内需要调整水流,故流道较长、较高;因安装需要,流道底板高程比水泵叶轮中心线低得多,流道基础开挖较深,增加了土建工程投资。
钟形流道为四周环向进水,优点是:流道高度小,但宽度较大,水力性能较好;缺点是:流道线型相对复杂,对施工工艺要求更高。
伯渎港泵站工程扬程低、流量大,为减少泵室地基开挖深度,设计采用钟形进水流道。
图1 钟型进水流道平面图
图2 钟型进水流道纵剖面图
设计过程中,通过水工物理模型试验[1]和数值计算,对钟形进水流道高度(含喇叭口悬空高度h)及后壁距离、后壁形状开展了研究验证。试验和计算结果表明,钟形进水流道的H/D介于 0.5~0.8 之间,较为合理[2];采用平面对称蜗壳型式后壁型线、设置导水锥和垂直隔水墩,可有效改善水流条件。
根据试验结果对流道进行了优化设计。设置垂直隔水墩,长度4.2 m;喇叭口悬空高度h优化为1.3 m,同时,为降低前池和捞污机工作的深度,进一步节约土建工程量,采用了流道底板上翘5°、顶板上翘12°的优化措施。
图1及图2为钟形进水流道最终设计平面图及纵剖面图,进口断面6.0 m×2.9 m,流速 0.86 m/s,单孔进水流道H为2.7 m,H/D值为1.227,流道调整段长9 m,吸水室后壁型线采用平面对称蜗壳型式。喇叭管与导水锥型线设计采用椭圆曲线法,喇叭管及导水锥底部直径同为3.0 m。
工程建成后经数年运行,机组稳定安全,达到了设计要求。
笔者通过实例介绍了钟形进水流道主要设计参数,水力设计优化主要注意如下要点:
(1)合理确定流道线型尺寸及H/D取值。
(2)喇叭管与导水锥型线设计,并注意优化喇叭口悬空高度。
(3)设置隔水墩(隔板),隔板宜设在顺水流方向的喇叭口两侧。
[1]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无锡市九里河、伯渎港水利枢纽泵站泵装置模型试验研究报告,2006.
[2]李大亮,张晓芳,陈松山.泵站出水流道的优化试验[J].排灌机械,2007,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