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健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汽车公司花果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参附注射液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
周 健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汽车公司花果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与观察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14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下肢肿胀消退时间、深静脉血管再通比率、D-二聚体下降时间。结果 治疗组下肢肿胀消退时间及D-二聚体下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深静脉血管再通比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疗效显著,对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微循环有明显促进作用。
下肢深静脉血栓 参附注射液 临床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较常见的下肢血管性疾病,近些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特别是在外科较大手术以及妇产科手术后较为常见。目前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抗凝、祛聚等,虽然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治疗有效率低,治疗时间长,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参附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湖北省东十堰市东风汽车公司花果医院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8例,其诊断均符合1995年10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病程1~7d;其中合并糖尿病11例,合并高血压9例;妇产科手术后发生者20例,外科较大手术后发生者15例,长期卧床导致者8例,较长时间坐姿引起者2例,原因不明者3例。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与对照组22例。其中治疗组男性7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47.26±4.60)岁。对照组男性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8.41±5.40)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低盐、低脂饮食控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给予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对照组给予常规规范化治疗。(1)溶栓疗法:多在3d之内用药,尿激酶首次剂量15~25万U,1d内静脉滴注,维持剂量25万U/d。(2)抗凝疗法: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每日0.2~0.6mL;或口服华法令钠片,首次剂量10~15mg,次日10mg,维持剂量2.5~5mg/d。(3)抗血小板疗法(祛聚疗法):口服阿司匹林50~150mg,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500mL,14d为1疗程。(4)使用前列腺素类药物改善微循环和扩张血管。每隔1~2d复查凝血4项,并根据凝血情况适当调整以上用药时间和剂量。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0~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
1.3 观察指标 (1)每日测量患肢大腿膝上15cm周径,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肢肿胀消退情况。(2)每隔2d复查彩超,观察血栓变化及血管通畅情况。(3)每隔2d复查凝血和D-二聚体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并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adi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肢肿胀消退情况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第4日开始治疗组患肢肿胀消退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日开始,治疗组患肢肿胀消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资料比较患肢周径变化(cm,±s)
表1 两组资料比较患肢周径变化(cm,±s)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下同。
组 别 n 第7日 第10日治疗组 26 50.5±2.05△△47.6±1.66△△对照组 22 55.7±1.76 53.6±1.11第1日 第4日57.5±1.21 55.6±2.07△57.8±2.02 56.2±1.33第13日 第15日39.3±1.93△△38.0±1.52△△52.4±1.03 50.5±1.63
2.2 两组血管通畅情况比较 见表2。结果示治疗第4日开始治疗血管通畅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日开始,治疗组血管通畅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表2 两组资料比较血管通畅情况(%,±s)
表2 两组资料比较血管通畅情况(%,±s)
组 别 n 第7日 第10日治疗组 26 30.4±2.03△△35.5±2.46△△对照组 22 10.6±2.05 10.2±2.72第1日 第4日0 10.3±2.13△00第13日 第15日37.8±2.81△△38.9±2.92△△13.4±1.48 15.1±2.44
2.3 两组D-二聚体变化情况比较 见表3。结果示治疗第4日开始治疗D-二聚体变化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日开始,治疗组D-二聚体变化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静脉系统内由液体转化为固体,不但阻塞血流,而且引起静脉壁的炎性改变,亦称血栓性静脉炎。主要原因为手术时间较长致血液高凝状态或长期卧床导致血流缓慢而致。亦可由于各种原因致静脉壁损伤,如外伤、药物刺激、脱水等。其主要症状为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常见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个别患肢深静脉广泛血栓形成伴有动脉痉挛缺血形成“股青肿”,可导致肢体静脉型坏疽,或肺栓塞,后果严重。虽然目前药物治疗有所成效,但如何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减轻病人痛苦仍需亟待解决的问题。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外科手术后,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也容易导致静脉血栓的发生,引起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几乎所有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其D-二聚体呈阳性,因此可作为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治疗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指标。
表3 两组资料比较D-二聚体变化(ng/mL,±s)
表3 两组资料比较D-二聚体变化(ng/mL,±s)
组 别 n 第7日 第10日治疗组 26 1771.8±31.7△△852.33±45.3△△对照组 22 2663.5±34.9 2403.2±39.5第1日 第4日3617.6±32.4 2713.2±30.6△3563.2±45.5 3196.6±34.4第13日 第15日551.44±35.4△△242.84±39.1△△1871.4±46.4 1271.3±28.7
参附注射液是中药复方制剂,源于中医著名古方参附汤,由红参、附子组成,人参甘温,大补元气,附子大辛大热,补火助阳,二者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化瘀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参附注射液含多种活性物质,如人参皂苷、乌头类生物碱等,具有兴奋α受体作用,能恢复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抑制炎症反应,增强组织缺氧耐受力,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同时抗炎镇痛。本研究结果显示,参附注射液对治疗DVT有明显疗效,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及临床症状,促进血栓再通及侧枝循环建立,缩短治疗时间。
[1]宋立毅,林莘,郑碧辉.参附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在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3,25(3):175-176.
[2]何青青,沈美华,肖光华.参附注射液的应用概况[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808-1811.
[3]秦海军,刘国平,张峰,等.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5):659-660.
[4]王利华,黄利群,吕红博,等.参附注射液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华北国防医药,2010,22(6):535-536.
R543.6
B
1004-745X(2014)10-1891-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10.054
201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