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探

2014-05-02 03:49范士陈陆佑海
经济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水准素质人才

●范士陈 陆佑海

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探

●范士陈 陆佑海

文章界定国际水准旅游人才概念,解构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素质,确定构建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原则,并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主体、培养环境四个方面作阐发,通过设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制度与环境、设定反馈机制等措施探索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水准 旅游人才 培养模式 路径 措施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行业标准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在此背景下,旅游人才需求量增加,尤其是国际水准旅游人才需求增加。然而,我国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的培养刚刚起步,对国际水准旅游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标准缺乏明确的认识,培养模式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解析国际水准旅游人才概念和内涵,构建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于科学培养我国的国际水准旅游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的概念与内涵

(一)国际水准旅游人才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国际水准旅游人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我们可以参照与其相接近的概念——“国际化旅游人才”来推断“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的内涵。李志刚从职业范围角度,提出国际化旅游人才队伍的构成应该包括国际化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国际化旅游教育人才①。赖燕波从人才素质角度,提出国际化旅游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系统地掌握国际文化知识、商务知识,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张睿、张侨等对国际化旅游人才概念进行直接界定,认为国际化旅游人才指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系统掌握国际旅游知识,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较高综合素质,能够胜任国际旅游岗位,在国际旅游产业中进行创造性劳动,产生良好社会价值,在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中能够作出贡献的人③。

“国际化”毕竟与“国际水准”不是同一个范畴,“国际水准”偏重于人才的素质标准,我们可以通过“国际水准”的相关专业人才的定义推断“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的内涵。李治对国际水准酒店人才进行了概念界定,认为国际水准酒店人才属于高层次人才,要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通晓国际酒店行业惯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获得专门技能知识和资格,能够熟练使用外语,达到国际酒店行业的员工标准,具备充分的创新精神和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④。

综合以上,可以认为“国际水准旅游人才”是指具有国际意识和胸怀,掌握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晓旅游行业国际标准和惯例,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旅游人才。

(二)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的内涵

国际水准旅游人才是个相对较大的范畴,人才素质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标准,且随着旅游业态的变化而变化,因而界定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结合文献法和问卷法,尝试构建在当下旅游业的一般语境下,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应具有的主要素质体系。

1.研究方式。

(1)文献法。在中国知网上通过“旅游人才”、“素质”、“国际水准”、“国际化”等词检索出与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素质相关的13篇文献,从13篇文献中取出出现频率高的素质项目,通过筛选、整合最终得到32个素质项目。

(2)问卷法。将32个素质项目进行系统归类,划分为四大素质模块,即文化知识、能力维度、思想素养、个人特质。依此设计问卷,问卷形式主要是里克特量表,每个素质项目设5级权重选项,并设置了开放式问题。

2.研究结果。

(1)调查问卷结果分析。面向旅游专业师生发放88份问卷,回收86份,其中6份判定为无效问卷。运用SPSS对80份有效问卷进行简单频率描述,得到每个素质项目的均值,即为素质项目的相对重要系数(结果见表1)。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到各素质项目标准差在 (0.72,1.05)区间内,数据比较集中。其中“研学方法论知识”重要系数为2.75,低于中等重要程度分值3,意即重要程度相对而言要次于其他素质要素,所以将该素质项目从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素质系列中剔除。

表1 32项素质项目对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素质重要程度调查结果

(2)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素质的特征分析。

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素质涉及知识、能力、思想素养、个人特质四个维度,每个维度上的素质项目又可划分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素质项目间有一些内部联系与特征,据此可以归纳出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素质的一些特征。各维度上素质项目的层次又有不同侧重点,这可以作为素质项目层次化分析的依据。

图1 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素质框架体系

由国际水准旅游人才文化知识涉及的范围来看,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素质体现博与专、国际与本土知识结合。旅游产业连带性与发展的特殊性的特点,要求旅游管理人才不仅具备经营旅游业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与旅游业有关联的有关专业的知识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有利于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多元发展,提高国际水准旅游人才文化素养,让其以更为宽广的眼界进行创新实践。国际水准旅游人才虽面向国际,但也必须立足本土,做到本土与国际范围内的知识的结合。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素质具有层次化的特点,国际水准旅游人才文化知识可划分为基础级与提升级,基础级即为与专业、本土相关度高的文化知识,提升级即是广博的文化知识、国际文化知识、交叉多学科、工具知识。基础级因其在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素质中的基础地位,重要性程度高于提升级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程度(见图1)。

能力素质项目可大致划分为基本能力和扩展能力。基本能力是一般职业所需的能力特质,主要为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应用技能、创新能力、外语能力。扩展能力则为从事管理级别或国际旅游工作所需的能力,也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服务技能、管理协调和计划组织能力。基本能力是旅游从业人员必需的能力,旅游行业复杂多变性、社会交往程度高等特点,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备多维能力,既要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又要有随旅游系统变化而相适应或变通的能力。扩展能力是相对高层次的旅游人才素质,是从事管理层或国际旅游业务的能力。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素质要求应在满足基本能力之上,向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能力扩展,并具备从事管理层工作的能力潜质。

思想素养模块也具有多层级的特点,可划分为必备素养、职业素养、扩展素养三个层次。必备素养是指具备社会公德、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包含责任感、敬业诚信、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组织纪律性;专业素养包含礼仪规范、国际态度与意识。职业素养是核心,这也是旅游专业职业性强的体现;必备素养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不占据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素质的主要地位;专业素养是提升级的素养,整体重要性介于前两者之间(见图1)。在职业素养方面,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具备团队协作意识。专业素养方面,旅游业款客服务的性质决定了礼仪规范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重要性,国际旅游的特殊性要求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具有国际态度与意识,二者是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素质提升的重要方面。

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具有积极的个人品质。旅游业服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服务精神与心理抗压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旅游业的工作有一定劳动强度,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强健的体质,作为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形象气质具有特殊要求。

二、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念与原则

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对人才培养具有导向作用,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构在一定的理念与原则的基础上。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念与原则应立足于对国际水准旅游人才概念与内涵的解构,并融入先进的教育思想。

(一)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

理念决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依托的教育理念既受阶段性政策、社会思潮的制约,遵循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与要求,又要符合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的特殊内涵要求。本文认为,构建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可树立以下理念:

以国家教育改革大纲及相关政策为指导,遵循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发展的教育观;以旅游业今后的发展态势为参照背景,以国际化的视野引领变革,锐意创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强化学生国际旅游从业技能与能力培养,使学生朝多层次、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增强学生国际竞争力。

(二)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围绕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注重大学精神对学生潜能和人格品行的提升,以学生成长为主线,满足学生文化、思想诉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获得持续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基础、兴趣、特长、能力和发展方向上的个性化需求,体现个性教育的精神,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的素质标准。

2.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旅游教育是应用型学科教育,其本质属性要求必须与旅游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取得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共赢⑤。国际知名旅游院校如洛桑学院、康奈尔大学等教学模式都是根植于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以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作为导向。坚持需求导向原则,一方面通过需求分析,了解企业、政府等主体对旅游行业发展的关注点,确定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的质与量。另一方面,也要遵循学科自身规律,关注旅游学科的需求,充分考虑其综合性强、实践性强、能力性强、行业性强的学科特点。

3.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必须树立国际人才培养观,即人才培养的全球性观念、人才流动性观念、市场观念、全球性竞争观念;另一方面,人才培养首先是面向本地市场,必须立足于本土的特殊性,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的资源条件,遵循本地的传统与规定。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具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以“思维国际化,行动本土化”的原则来指导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

4.动态持续的原则。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持续变革的动态过程。外部国际旅游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与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系统内部的变化使该系统处于局部失衡中,要建立相关反馈机制对该系统进行调整,时时刻刻进行质量控制,使之实现动态平衡和持续发展。

三、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路径与措施

(一)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主要路径

1.技能与理论同长,培养内容国际化。构建国际水准的旅游知识理论体系,在知识结构上做到博与专结合,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知识内容上既要体现时效性,又要体现视野的广阔性,比如保持教学理论与国际旅游教育最新观点同步、从本土与国际旅游实践中攫取教学案例。培养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尤其要强调旅游专业能力本位的理念,通过校内外培训及校外交流,使学生掌握国际水准的实操技能与国际层面的管理经验。

2.教学与实训结合,培养方式多样化。旅游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加强实训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同时理论教学又决定着实训的水平,必须提高理论教学的质量,增加实训的力度。培养过程中必须将教师教学与学生实训两个课堂结合,课堂教学要变革传统“满堂灌”的方式,探索多样化新式教学手段;实训部分,要通过优化实验室、实训基地等硬件设备,完善见习与实习制度,来构建国际化水准的实训平台。

3.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培养主体间的合作。产学研结合可以有效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培养主体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发挥培养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有助于密切结合旅游院校与企业的需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另外,企业可直接面向专业教学培养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便于学生学以致用。产学结合方面,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专家授课乃至做学生导师,升级见习、实习及就业合作制度等来实现;研学结合方面,可以通过科研入课堂、科研成果入教材等相关措施实现;产研结合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校内专家学者与商界领袖之间长效畅通的交流机制实现,如参照康奈尔大学的CHR⑥,建设产研交流平台。

4.国内与国外结合,创造国际化培养环境。创造国内外交流环境是培养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的重要保障,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应体现在教学、研究、实习就业等方方面面。引进与借鉴国际旅游院校成功的培养模式,可以与国际旅游院校培养口径对接,是创造国际化培养环境的主要措施之一。加强国际交流是创造国际化培养环境的必要措施,旅游院校可借鉴邹统钎、刘军等所提的“钻石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接轨国际旅游教育标准,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向国外开放旅游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提高双语教学与英语教学课程比例⑦。具体措施上,可通过增加留学生、交换生,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讲座,鼓励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范围的见习与实习等具体措施来提高国内外环境交流的活跃性。

(二)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措施

1.确定培养目标的措施。国内旅游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存在以下问题:培养目标模糊、笼统,缺乏层次性和特色性,并普遍偏高;培养目标滞后于旅游业态发展⑧。鉴于此,旅游院校应根据院校资源优势与办学特色,相对应地培养服务技能型、基层管理型、中高层管理型等不同层次的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不宜过高,一般定位可以是培养既有国际化的基层业务操作能力,又有国际水准经营管理潜质潜能的旅游人才。培养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的总目标也是以中国国际旅游不断发展的趋势而确立的,具体的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应依据具体的国际旅游发展业态设置。

2.优化课程设置的措施。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参照国内外比较成功的旅游院校,比如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设置以基础课程模块为基础、以专业课程模块为主体、以相关学科课程模块为延伸的课程体系结构⑨,注重宽口径,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增加学生课程选择上的灵活性。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相对于一般旅游人才课程,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课程应增加国际水准实践技能的课程比重,注重国际语言的教学,并依据需求设置外语或双语专业课程。

3.调整专业体系的措施。专业设置要坚持需求导向的原则,依据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对专业动态地进行细分、设置新专业和确定专业招生规模;依据国际旅游新业态和学科前沿动态,设置学科交叉性专业,提高国际水准旅游人才素质适应力。一些专业设置比较成熟的旅游院校,如美国内华达大学的酒店管理学院的旅游专业门类就非常具体精细,涉及行业广泛,许多与旅游相互交叉的或旅游边缘的行业都成为旅游专业的范畴⑩。另外,为提高培养质量,旅游院校可结合自身教学资源优势,打造国际水准品牌专业。

4.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措施。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主要着力点在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师资建设。要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大师”;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国际培训,尤其是在国际企业的操作实训,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值得关注的是,国外旅游院校非常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如澳大利亚师资队伍建设多数走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道路,担任旅游课程的全职教师绝大多数都在实际经济部门任过职;英国旅游院校专职教师较少,多聘请兼职教师、客座教授(11)。二是教学配置。要不断更新教学设备,提高国内外学术资源获取能力,适时扩建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三是教学方式。要鼓励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项目式情景式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5.营造隐形课程的措施。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中除正规课程之外所学习的一切东西,是学校经验中隐蔽的、无意识的或未被完全认可的那部分经验,具体体现在学校环境、校风等方面(12)。营造隐形课程,既要建设体现一定人文精神和国际旅游特色的校园设施环境,更要加强学风教风建设,营造国际水准旅游专业的学习氛围。

6.改进教学制度的措施。与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相配套的教学制度要体现个性化、弹性化的育人理念,改进国际水准旅游人才教学制度可以从评价制度、师生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评价制度上,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以统一、硬性、简单的要求居多,对教师的评价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对此,旅游院校师生评价制度的优化应体现多层次多维度原则,对师生评价增加灵活度和宽容度。学生管理制度上,旅游院校可以设置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对学生管理科学化;教师管理制度上,增加灵活的、个性化的柔性管理(13)。另外,要强化对科研创新鼓励的制度,奖励优秀科研与创业创新项目。

7.构建反馈机制的措施。为使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达到预期目标,满足过程管理和全面质量保证的要求,需要在该模式中设立反馈机制。建立反馈机制,一是要科学选取信息源,从在校师生、就业市场、毕业生等获取反馈信息,以此来调整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制度等的设置;二是要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采取合理的方式收集反馈信息,提高信息反馈的速度和效率(14)。

四、结语

国际旅游的迅速发展对国内旅游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构建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正是解决国际水准旅游人才需要与当前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不匹配之间的矛盾的必要措施。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要对国外模式进行批判式引进,更要锐意创新,关注中国国际旅游发展的特殊性,关注全球旅游的最新动态,以敏锐性和创新性发挥后发者的优势,提升中国国际水准的旅游人才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从旅游大国走向旅游强国。

注释:

①李志刚.我国国际化旅游人才开发策略探析[J].社会科学家,2007(5):121-124

②赖燕波.国际化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对策[J].科技信息,2010(29):574-575 ③张睿,张侨,金海龙.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内涵及特征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2(3):77-78

④李治,杨光,范士陈.国际水准酒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13(17):48-50

⑤李垣明,朱莉霞.城市旅游人才培训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117-119

⑥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9(2):87-91

⑦邹统钎,刘军,王小方.高等旅游专业人才“钻石型”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79-82+63

⑧赵红.国内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研究30年:特点、热点及难点[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40-43

⑨赵鹏,王慧云.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J].旅游学刊,1998(S1):21-27

⑩夏学英.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1-93

(11)张勤.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3(18):42-43

(12)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6

(13)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高校教育管理,2008(3):6-11

(14)王辉,张小诗,刘海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建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38-40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旅游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第一作者简介:范士陈,理学博士,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开发与规划、区域开发与规划) (责编:若佳)

F240,F592.3

A

1004-4914(2014)12-231-04

海南省教育厅高校教研项目(Hjsk2011-28)、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资助课题(TYETP201337)。]

猜你喜欢
水准素质人才
人才云
一种改进的水准网条件平差算法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媲美激光光源的成像水准Acer宏碁E8620C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青岛国家水准原点网建设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