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生王风燕韩冰
(1.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工程系;2.中聚天冠工业沼气公司,河南 南阳 473009)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但是中国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却是无人撼动,而且这一状况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不会改变。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技术的表面安装技术(SMT),它应用的范围从开始的程控交换机、手机、电视机等家电行业,逐渐发展到网络通信、消费电子以及最近很火的汽车电子,我国的SMT产业也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1]。与此同时,SMT的教育严重滞后,远远满足不了我国SMT产业发展的需求。如何培养更多合格的SMT高技能人才为我国SMT产业发展服务,成为摆在众多高职院校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通过企业走访、问卷调查以及校企合作委员会的讨论,得出SMT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在于SMT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系统化的SMT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SMT人才。鉴于以上原因,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内SMT技术先进行业的领跑者——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合作,引进SMT生产线3条,根据SMT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点,与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合作开发基于行动导向的《SMT工艺与生产》课程,通过该课程,可以更好对学生的SMT实践技能和个人素质进行培训,进而掌握SMT职业技能。本人有幸参与该课程的建设,拟从校企双主体方面阐述对该课程建设的认识和体会[2-5]。
《SMT工艺与生产》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熟知SMT工艺的基本知识,熟悉常用SMT流程环节的工艺规范,熟练掌握SMT典型工艺操作,能够以管理者的身份掌握SMT生产全过程,会组编SMT工艺方案和作业指导文件。通过实训强化所学工艺知识及工艺管理,熟知SMT生产环境、生产设备、职场环境和工作氛围,培养学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和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为胜任SMT生产线操作员、SMT设备技术员、测试技术员等职业岗位(群)打下坚实基础。
《SMT工艺与生产》课程设计理念:校企共建,能力为本,工学结合,项目教学,融入标准,考核评价如图1所示。
图1 设计理念
从学院、富士康科技集团、富士康SMT技术委员会合作入手,进行SMT职业岗位分析,以SMT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引进的3条SMT生产线为平台,根据SMT实际岗位,分析SMT工作流程,提炼SMT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可行的学习领域,设计具体的教学项目。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以学校为主体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利用教学课件、校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实施教学,学生学习SMT的基础知识和认识各种SMT设备及其使用。本阶段以动画、实物认识以及熟悉为主。
第二阶段,以学校为主体的基本技能训练。利用校内SMT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和富士康科技集团捐献的3条生产线,由企业能工巧匠对学生进行SMT基本技能训练和SMT综合技能训练。本阶段利用各种设备在不同状况下进行SMT生产技能训练。
第三阶段,以企业为主体的综合技能训练。学生深入富士康郑州分部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亲身体会企业真实产品SMT生产任务、生产过程,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做到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学生与员工、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
第四阶段,以企业为主体的技能大赛。参加以企业为主体的SMT技能大赛,全面检查教学质量。学生以班组队,在校外实训基地参加技能大赛,全面检查教学质量,并由企业对课程教学做出评估。
2006年至2009年连续四年对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搜集整理了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往届毕业生对专业培养人才的就业岗位、岗位能力构成以及能力要求等信息,并与富士康SMT技术委员会、中船重工713研究所、河南国防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等多家SMT技术应用企业共同进行分析,确定《SMT工艺与生产》课程培养的主要能力:SMT典型工艺操作及各流程环节的工艺规范及管理的能力,能够以生产工艺制定、管理的角度认识生产的全过程的能力,组编SMT工艺方案和作业指导文件的能力。
组建由富士康科技集团、富士康SMT技术委员会和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为主导的课程教学团队,合作开发课程。根据《SMT工艺与生产》课程培养的主要能力,以引进的3条生产线为平台,本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重新构建课程内容,根据职业技能的层次,针对富士康SMT技术员典型作业项目和流程,构建岗位职业技能链,在遵循SMT技术员职业技能递进规律基础上,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指导到独立,从单个到整体”的顺序,设计课程相对应的学习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SMT工艺与生产课程内容
课程教学团队依据课程能力培养结构,结合SMT岗位职业技能培训的先后顺序,以U盘电路板、路由器电路板和液晶电视主控板为载体,精心设计了5个教学领域14个学习情境,如图3所示。
图3 SMT工艺与生产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步骤开展工作任务驱动式教学,下面以子领域2情境3“贴装元器件”作业任务为例说明:
(1)资讯阶段:将要完成的工作任务、需要的设备以及主要技术告之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以及准备必要的知识。
(2)计划与决策阶段: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贴片任务,制订贴片作业计划,合理进行人员分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在讨论的过程中产生方案。通过“案例教学法”,如将贴片偏移、抛料等不良案例以视频方式呈现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现场解决贴片不良问题的能力。
(3)实施阶段:采用“角色担当法”。基于贴片作业真实生产岗位,学生担当员工,承担上料、编程、贴片品质管控、贴片机操作维护等实际工作职责,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实际贴片现场的完整工作过程一致,以有效提升学习者的贴片作业技能、品质意识、贴片技术标准的理解力、规范的执行力、分工的协作能力。
(4)检查和评价:由企业兼职人员和学校专职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小组决策的方案以及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并给出过程评价和最终的完成结果评价。
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SMT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以校内3条生产线为主,以富士康SMT委员会赠送的企业软件和材料为辅,建立起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的实训教学职业环境,做到时间、场地、学习方式和教学资源开放式管理,全方位为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服务。
首先是考核内容的“多元”,内容主要覆盖SMT的理论知识、技能、职业素质三个方面,考核方式、技能考评与表面组装(高级工)职业资格认证成绩接轨;其次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整个课程以过程考核为主,实行学生自评、团队评价、企业兼职教师评价与教师评价四位合一方式,学生自评重在对实施过程的自我评价,团队互评重在对计划与决策、实施过程的评价,企业工程师重在产品完成后对其品质的评价,教师主导整个评价过程。
依托校企双主体,以引进的3条SMT生产线为平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学生技能”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利用企业丰富的资源和学院自身的优势,整合《SMT工艺与生产》课程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融为一体,构建一个教师为辅、学生全员参与,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完成课程学习的教学形式。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09级至11级试点班级的《SMT工艺与生产》课程,按照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完成了学习,教学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
(1)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很快。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学生普遍对改革后的教学方式、管理制度等表示欢迎,认为自己在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以前难于掌握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
(2)改革后的教学方式,使从教该课程的教师感受到了教学改革后带来的优越性,教师的理论授课和实践指导环节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学负担反而减轻。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程开发中,教与学通过改革与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3)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带动了其他课程的教改与实践,为同类课程的教改工作提供了模板和示范作用。通过这些教改课程大量的实践动手环节的设置与执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显著提高,毕业生也受到了多家用人单位的青睐。其中洛阳的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船重工郑州713研究所下属的海神工程公司近年来点名使用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评价学生能在工作岗位上很快接手实践操作,工作效果好,做出的工程项目质量过硬。
[1]郑冰.关于电子装配表面安装技术的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0(9).
[2]王国玲.浅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3(3):160-161.
[3]马红梅.校企双主体参与教育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2):277-278.
[4]马广,赵俞凌,徐婧.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究——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众泰汽车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138-140.
[5]李进军,李佳圣.基于校企“双主体”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17.
[6]易风炎,胡清.校企融合下高职“工学互动”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