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里的中国梦

2014-04-30 05:34李而亮
中华儿女 2014年8期
关键词:指挥家交响乐团高雅

李而亮

“文革”期间,百花凋零,万马齐喑,八亿人只有八个样板戏的历史,永远成为那个年代人的心灵印记。可就在那样的特殊年代,一部恢弘雄壮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其激扬的旋律、火热的情怀令人耳目一新、回肠荡气,重新燃起了对生活与未来的希望。

于是,这一代人记住了钢琴家殷承宗,记住了指挥家李德伦,记住了中央乐团。

从此,中国人将中央乐团视为最高的音乐殿堂。但凡收音机里中央乐团的演奏,电影上中央乐团配乐,都看作最高水平的“中国好声音”。

改革开放的春风,融化了冬日的冰封雪压。伴随着邓丽君那绵软清丽歌声的飘来,人们终于知道音乐作为生活色彩与享受的不可或缺。伴随着文化窗户的打开,贝多芬、莫扎特、德彪西等世界音乐巨匠的名字,隐隐约约飞进人们脑海。

音乐,在中国人心目中,开始有了通俗与高雅的区别。

既为“通俗”,总是很容易流行;要称“高雅”,则往往高不可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为了在民众特别是青年中普及交响乐知识,李德伦、秋里、严良堃、陈佐煌等中央乐团著名指挥家纷纷深入到各个高校,给大学生们讲授交响乐,让莘莘学子与音乐圣殿中的大师们零距离接触,第一次领略到高雅音乐深邃思想在心灵引发的震撼。

交响乐,从此进入寻常百姓家。当小泽征尔等世界顶级指挥家到中国来指挥中央乐团演奏各种世界经典交响乐时,人们开始奔走相告、一票难求。

1996年,中央乐团重组后更名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作为代表一个飞速崛起中大国最优秀的职业交响乐团,是国家名片、国家水准、更是国家荣誉。

如今,普罗大众到大剧院、音乐厅去欣赏一场交响乐已不是稀罕事儿。世界各类顶级的交响乐团和著名指挥家,都在神州大地留下过闪亮足迹,培育出了大批高雅音乐的粉丝。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到,真正具有热爱和欣赏能力的听众并不多。许多交响乐演出现场里,尽管座无虚席,但携老带幼一起来“看”音乐会的有之,演奏期间突起掌声喝彩声的有之,演出结束能将手掌使劲拍疼却不知为何激动的更不计其数。

要让中国听众从内心喜欢交响乐,接受交响乐,远比一场京剧、一档电视娱乐节目、一期选秀PK艰难得多。

提到能传世的交响乐作品,人们脱口而出的依然是耳熟能详的西方经典。而要说到中国有什么本土的交响乐,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得出来。

中国交响乐,面临着经济飞速发展与严肃文化“沙漠化”的强烈纠结;国家交响乐团,面临着快餐娱乐喧嚣与高雅艺术坚守的困惑;在从小就硬逼着孩子去学钢琴、小提琴那赶集式的艺考潮里,却遭遇着音乐人才严重匮乏的尴尬……

伟大的作品必然产生于伟大的时代。谁也不可否认,中国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各方面正迈进最好的历史时期。党中央“两个百年”的宏伟规划,正让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来没有像当今那么如此接近,那样触手可及。

但是,谁都知道,梦想实现只有经济硬实力,那一定是残缺的。现代化所要展示的,不是表面上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还要具备体现素质、品格、精神层面的软实力。高雅音乐,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好的音乐,最能描绘人的梦想,表达人的内心,释放人的情感。每一部交响乐,就是一部史诗、一个穿越时空的梦幻。因而,在“中国梦”的深刻诠释与尽情表达中,大家有理由对国家级的交响乐团寄予无限厚望。

围绕着瑰丽的“中国梦”,中国交响乐团乃至全国高雅音乐的坚守者,一定也在满怀激情、蓄势待发,致力谱写演奏出时代最壮美、最经典的交响曲!

这,就是我们做这一期专题的目的所在。endprint

猜你喜欢
指挥家交响乐团高雅
高雅艺术下沉,营销搅动市场
张姝钰、高雅萍作品
“沪港通”机制能够降低企业盈余管理吗?
卡内基特别支持,为青少年音乐家搭建平台
乐师
简洁杉木装饰吊顶 打造高雅自然居室空间
超级指挥家
舞动旋律
世界十大交响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