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协会是英国促进文化教育和国际关系的重要组织,旨在为世界各国人民创造国际发展机遇,促进思想碰撞与知识交流,并构建英国与各国人民的相互融合与信任。
75年来,英国文化协会坚持不懈地支持东亚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如今,英国文化协会的教学中心已遍布全球47个国家,并与各国教育部、相关协会和教育机构合作,携手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协会的工作主要涉及教育评估、课程设计和教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辅导和教学资料等。目前,英国文化协会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均设有办公室,其工作涵盖了英语教学及评价、艺术、教育及社会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中国的英语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此外,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主要体现在:越来越多地采用结对活动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使用多媒体技术活跃课堂,采用更加丰富的交际式教科书,为学生提供更多支持等。
然而,中国传统的英语课堂仍存在诸多弊端:面对应试压力,教师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较快,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翻译和背诵,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几乎完全依靠“知识点测验+教师打分”的方式,而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测试。
传统英语课堂所奉行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训练者,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赖于反复练习,应努力避免犯错”,并不是金科玉律。“交际式语言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交际式语言教学强调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和有意义的沟通,利用合作学习、发现学习和“尝试—错误”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教师应该成为“辅助者”而不是“主导者”,还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中国现今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在课改目标的指引下,中国的英语课堂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课堂活动变得更具有真实情境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此外,教师更加关注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更加注重师生互动与学生自主学习,尽量避免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况。
未来中国英语教学的发展还需要多管齐下:教师发展不能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学校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等都必须参与其中;教师培训应务实并以技能培训为基础;英语教学目标应更加清晰,并采用国际英语教育相关书籍和材料;国家级英语考试应着重测试学生的沟通技能等。
编辑 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