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网站2014年8月5日报道,8月4~8日,“中德可持续制造学术研讨会”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同济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德国达姆施达特工业大学共同倡议,中德双方联合资助。
会上,中德两国代表分别介绍了“可持续制造”概念的起源、内涵、现实意义、所涉专业等背景及中德两国高校科研界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产业合作的现状,重点围绕“可持续工艺、可持续设备和可持续工厂”这3个可持续制造的组成部分,就两国高校如何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各方一致支持以同济大学先进制造中心(AMTC)为平台,共同建设“中德可持续生产中心”,开展两国高校在相关领域的长期合作。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董琦在致辞中对两国高校深度合作的模式予以肯定,他介绍了中德高等教育合作的最新情况和发展趋势,鼓励以与会院校为代表的中德一流高校充分利用中德政府磋商、中德高教战略伙伴关系等政府间机制开展创新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成果共享。
会议期间,董琦还会晤了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副校长比尔曼教授(Prof. Biermann)。双方就开展协同创新合作、鼓励德国院校参与中国“2011计划”等国家级高校科研促进计划深入交换了意见。
可持续制造业地位的愈加凸显是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和政策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的可持续制造在同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中德两国都获得了政治和经济层面的高度重视,但两国可持续制造领域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德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重工业生产的可持续性,目前该领域已经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体系;而中国由于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相对薄弱,相关项目大都依靠高校和科研机构实施,在技术转化层面突破不多。两国在该领域发展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
(《世界教育信息》编辑部秦悦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