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语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技能,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因此而备受重视。学生们从小就需要具备在各种社会背景下交流的语言能力,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尽管语言学界对重视语言形式还是重视语言功能这一问题还存在争议,但语言学家一致认为语言能力包括语法知识,例如语音学和音韵学(听和说)、词法(词汇知识)、句法(句子结构)、语用学(语言实际的运用)、心理语言学(分析和解读语言)等。多语教育是早期教育的新方法,旨在提升教育效果。我参考了尼泊尔的教育经验,来讨论语言能力在创新过渡型多语教育中的地位。
一、过渡型多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过渡型多语教育是指孩子在早期通过母语掌握基本的语言学习技能;然后逐渐转向一种通用语言或官方语言,并自如地应用;最后,通过学习外语(如英语)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和交流科技知识。
在如今国际化的语言学习背景下,选择过渡型多语教育有许多理由和优势。
(一)实现素质教育
首先,早期的学习以母语为基础,这样做可以提高孩子交流的能力和信心。语言的选择问题是高品质教育发展中时常面临的挑战。母语不是国家官方语言的人,往往在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当孩子们刚开始上学的时候,用母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会让他们更有信心。他们通过观察和与同龄人、成年人的交流互动奠定了语言基础,积累了知识和经验,这些都为课堂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熟悉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融入课堂,并且通过流利的母语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因此,以母语为基础的多语教育能给予孩子们交流的信心。对各种语言文化的尊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积极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心态,最终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如果一开始就用第二语言进行学习,学生们就会不熟悉语言和文化。他们因而会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得非常被动,还可能受到“心理冲击”,并对教育产生消极态度,失去学习的信心。当学生的语言、文化和经验被忽视或者排除在课堂互动之外,学生便立即陷入劣势地位。因为他们之前关于世界和生活的知识在这一瞬间就成为了与学习无关并与课程材料及指南相脱离的部分,所以这种一开始就用外语进行教学的教育常常更适合那些没有任何经验和语言学习环境的学生。
其次,多语教育可以让那些使用少数语言的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以便进一步地接受教育。据统计,世界上50%的失学儿童在家都不使用学校教学的官方语言。大量报告指出,尼泊尔高辍学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学生的母语都不是尼泊尔语或英语。尼泊尔2005年学校教育统计表明,450多万名尼泊尔小学生中有160多万名是当地原住民,他们使用着当地的语言。多语教育能够让学生更自然地使用母语,还能帮助学校吸引来自土著家庭和使用少数语言的家庭的孩子上学。
此外,小学生经常因为说当地语言而被其他学生嘲笑,所以教师们建议他们都使用第二语言。为了让孩子们流利地使用第二语言,家长们被要求不能在家里使用母语。这些都使家长和孩子从心中对自己的母语产生消极的态度。过渡型多语教育能够避免使用少数语言的群体被孤立。另外,由于一些学生无法学好学校的官方语言,因此只能靠抄黑板上的笔记来学习。印度一位五年级教师表示,许多学生都擅长抄黑板上的笔记。当他们到达五年级,就可以抄下并记住所有答案,但是只有极少数学生会说北印度语。由此可见,以母语为基础的多语教育更有助于他们学习。
(二)帮助开发认知能力
母语可以规范孩子的思想,将孩子与家庭、社会、自然和文化联系在一起,因此用母语教学培养孩子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和认知能力是最有效的。在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中,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具体来说,第二语言的水平至少部分取决于母语的开发水平;或者说,母语的水平越高,第二语言就学得越好(例如,尼泊尔语、英语等)。
(三)其他优势
过渡型多语教育还有很多其他的优势。一方面,全世界的各项研究证实了初期用母语学习可以使学生积极地认识自我,以便更好地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多语教育使学生在特定的学科和领域表现得更出色。例如,多语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在数学、环境学、阅读理解和语法等方面的得分更高。博多(一个印度土著部落)的孩子在博多多语学校的表现比在第二语言为主的学校的孩子表现更好。关于坎达马地区原著居民子女的研究也显示,那些会坎达马语的孩子更聪明、更有创造力,认知水平也较高,在课堂上表现更好。
二、尼泊尔多语教育的发展与实施
世界多语言地区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几乎都是用单一的语言进行教学。尼泊尔国民使用很多种语言,学校的教学语言却只有国家的官方语言。但是几十年的研究表示,多语教育最近正在被推崇并逐渐被引入多语言社会。
尼泊尔签署并批准了涉及教育和语言权利的国际文件来支持多语教育的发展。
1990年尼泊尔成为民主国家以后,非尼泊尔语人群对保护自己的语言文化的意识提高了,并把自己的语言文化看作身份的象征。1991年,尼泊尔宪法承认了非尼泊尔语的其他语言地位,并规定:第一,在天城文(Devanagari script)中,尼泊尔语是尼泊尔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尼泊尔宪法》第一部分,6.1);第二,尼泊尔国内所有人使用的当地语言都是尼泊尔的母语(《尼泊尔宪法》第一部分,6.2);第三,与宪法同时颁布的法律规定在小学教育中使用母语(《尼泊尔宪法》第一部分,18.2)。尼泊尔政府准备了一些以设计课程框架和标准教科书为形式的初步工作。可见,尼泊尔并不缺少在早期教育中使用母语的政策。
虽然有了这些法律规定,但尼泊尔现有的多语教育政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定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法律条文中多语教育的概念很模糊。例如,尼泊尔临时宪法给予学校在一至八年级的基础教育阶段使用母语的权利,但是第五次教育修正案中规定小学教育(一至五年级)才使用母语。另外,所有的多语教育支持者,包括使用马得西语(Madheshi)的群体,没有作为代表出现在制定多语教育政策和指南的顶尖组织——国家多语教育指导委员会中。目前也没有全面的规定来规范基于母语的儿童教育。现有的法律框架虽然提到了在儿童早期阶段使用母语教育进行教学,但是没有明确说明母语是作为教学使用的语言,还是所学的科目。政策性文件也没有提到为了支持早期母语教育进行的教师招聘和部署问题。另外,确定母语和双语学校的标准和其负责部门的问题也不甚清晰。
其次,实施多语教育所需要的教材和经验不足。目前还没有基于学生和教师的母语数据记录系统来帮助制订阅读教材、教师选派和培训;也没有相关国家政策为确定多语教育中使用的语言提供标准。
尼泊尔在小学教育中使用少数语言已经有过一些先例。22种语言编写的教材已经被开发出来。这无疑是一个受到欢迎的创举,是尼泊尔第一次将一些非尼泊尔语纳入教育当中。但是,这项创举也有缺点。首先,这些本质上是由尼泊尔语教材翻译而来的教材,并没有按照目标语言群体的文化要求进行定制。这也许会造成对非尼泊尔语群体的文化侵略。其次,学生可能难以从这些翻译过来的缺少本土文化内容的教材中找到学习动力。因此,重要的是开发符合目标群体文化、物理环境的课程和教材。
除了这些硬件上的缺陷,还有主观上的因素,使用主导语言的传统教育扎根很深,通过倡议和宣传来提高人们对多语教育优势从认识上比较困难。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大量措施弥补政策上的缺陷对尼泊尔多语教育的成功推行来说十分重要。此外,这些政策的推行和实现还需要坚定的政治意愿。当说着123种多语言的人都呼吁用他们的母语接受教育,尼泊尔政府的当务之急正是有效回应本地人民和非尼泊尔语人群的呼声。最后,要通过学习和使用少数种族语言的过渡型多语教育来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语言,因为保护语言和推动语言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育(或其他领域)中使用它。
编辑 秦悦 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