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埃瑟林(John Esling)和他的学生把分别以藏缅语、摩洛哥的阿拉伯语、英语和法语为母语的婴儿作为对象,对他们从出生到几个月后的发声情况进行了研究。与之前研究认为婴儿的发声仅仅是为了发出信号,以表达他们饿了、困了或者是需要换尿布等生理需要的观点不同,埃瑟林和他的学生此次研究发现,所有的婴儿一开始主要都是用喉咙下部即“咽头”发声,且这种发声方式主要发生在婴儿牙牙学语之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六个月的婴儿开始改变他们之前用喉咙下部发声的位置。刚出生时,婴儿发声的位置主要在“咽头”,后逐渐由“咽头”转向“口腔”。这些声音仍只是发声声音,并不是真正的谈话声音,真正的谈话声音将发生在婴儿出生第一年的下半年。
第二,由于周围语言环境的影响,婴儿逐步将发声的位置移至口腔。埃瑟林等经研究发现,是外界环境的声音使得婴儿的发声发生了这种变化。我们知道,所有的语言主要都是通过口腔发声。因此,在所处的语言环境下,婴儿会逐渐改变他们的发声习惯。
第三,在婴儿牙牙学语之前,可以觉察到他们所处环境中的不同声音类型。在藏缅语,阿拉伯语,很可能还包括彝语,中国吴语中的宁波方言以及台湾原住民的语言中,成人仍在使用咽头发声。这些语言环境下的婴儿表现出的口腔发音模式与在英语或法语语言环境下的婴儿所表现的发音模式就有所不同。
总之,无论在何种语言环境下,婴儿刚出生时主要用咽头发声,6~7个月之后,他们的发声位置逐渐转到口腔。大家普遍认为,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是用口腔来发声的。然而,一些特殊语言环境下的婴儿会对他们语言中的咽头发声做出反应。例如,藏缅语族、彝族等语言环境会导致人们形成一种与英语或法语不同的发声路径。
编辑 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