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伊琳娜·博科娃女士,
尊敬的各位代表,
女士们、先生们:
仲夏时节,在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文明古城中国苏州与世界语言大会的各位代表汇聚一堂,共襄盛事,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在开幕式上,刘延东副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了中国提高语言能力的理念和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战略。伊琳娜·博科娃总干事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下面,我重点就我们对语言、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关系的认识,中国政府对促进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和语言能力提高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我们下一步的工作规划向各国朋友做些介绍。
一、语言与语言能力是促进
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人类对语言重要性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孔门四科”,“言语”一科赫然在列。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柏拉图在《对话集》中也提出了语言的起源和语言在认识中的突出地位。语言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在人类发展中发挥着须臾不离的重要作用。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最终揖别动物界;文字的产生,开启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语言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则掀开了现代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语言能力是掌握语言的能力,是正确表达自己、理解别人的能力,是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语言能力在创建和传承人类文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沟通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提高语言能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可持续发展,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没有语言能力的提高、没有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没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古代“晏子使楚”“触龙说赵太后”“诸葛亮舌战群儒”等历史典故,均说明语言能力对个人事业发展、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作用。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的发展也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只有包括语言能力在内的智力、体力、创造力等得到充分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所保障。古巴比伦“巴别塔”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一旦沟通顺畅,其智慧和能力将成倍增长,文明的步伐也会明显加快。人类通过语言交流,沟通思想、分享经验、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通过提高语言能力,增进了解、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提高语言能力是语言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全世界语言种类约有5000~7000种。语言教育不仅是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通传统与现代隔阂、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中国古人曾说“读书以训诂为主”,就是指通过语言教育传授更多传统文化。同时,语言能力的提高对语言教育创新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互联网等现代人机交流语言的运用大大促进了语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当前,国际交往与日俱增,对语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语言教育要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提高效率和质量;语言教育要拓宽视野,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语言教育要更加重视语言能力的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是语言教育的重要使命。
提高语言能力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语言是交流的基础,是沟通的桥梁。只有掌握了语言,才能完成跨国的交流与合作。我国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学习匈奴人语言,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语言在交流借鉴中也得到丰富。公元之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不仅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而且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表达。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大,英语中的功夫、武术、普通话等单词就是通过汉语拼音直接音译而成的。“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如此丰富,是因为各种文明交互辉映;多种文明能够交流互通,正是因为有了语言这个桥梁和纽带。提高语言能力,加强交流合作,人类多样文明的鲜花才能竞相怒放,各国人文历史的无穷魅力才能尽情展示。
提高语言能力是认知世界、了解异国文化的钥匙。习近平主席说,“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我国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等诸多西方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公元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后人根据其口述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详尽介绍了中国的人文地理、习俗文化。该书开启了欧洲了解中国的窗口,对日后的中欧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第一工具,更加凸显其独特价值与时代意义。学习新的语言、发展多语能力,意味着拥有了钥匙,意味着开启了门窗,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可以增进各国的交流。
二、中国在发展语言文字事业、
提高语言能力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拥有近百种语言和约30种文字。其中,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法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国政府坚持贯彻民族平等的政策,除汉族外,53个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22个少数民族正式使用28种文字。
新中国成立后,为消除文盲、普及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推动社会发展,中国专门设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以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为当时文字改革的三项重要任务。2000年,中国全国人大通过了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12年底,中国政府制定并全面实施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经过6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国民的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语言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语言能力获得较大提高。目前,全国70%以上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约70%人口掌握汉语拼音,95%以上的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中国几千年以来“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基本实现。普通话、规范汉字、汉语拼音以及其他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成果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为提高识字和教学效率、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消除了障碍,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现代通信、中文信息处理等奠定了基础,为保证国家的政令畅通和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为增进各民族之间交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架设了沟通桥梁。
一是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规范标准建设不断推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语言文字的法律体系构建,努力推进语言文字领域的法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35部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数百部涉及语言文字条款的法规规章的颁布与实施,构成了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体系。国家颁布了语言文字规划纲要,全国所有省份均制定了实施方案。全国31个省份和多数地(市)、县(市)设立了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研制了《通用规范汉字表》等150多项规范标准以及多个语料库系统。
二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得到大力推广,各民族语言文字得到科学保护。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法定地位。持续多年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等推动了社会、城市和学校语言文字使用水平的整体提高。中国为12个民族制定了16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建立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以及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彝族等传统通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
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取得较大成效,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历史演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期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们开展的中小学书法教学、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中华经典诵读行动、书法名家进校园等工作影响广泛。中国主流媒体支持语言文化工作,先后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语言文化类电视节目,为提高国民语言能力营造了良好氛围。语言文化的国际交流也很活跃。近些年来,“中德语言年”“中法语言年”“中俄语言年”系列活动,促进了不同语言文化的深入交流,增进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互信和相互了解。分布在世界121个国家(地区)的445所孔子学院和664个孔子课堂,已成为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语言桥梁。
四是国民语言教育普遍开展,语言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语言教育,把提高国民语言能力作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语文课是中小学学时最长的学科之一,外语教育在中小学得到基本普及。开发和实行了普通话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汉语能力测试。截至目前,普通话水平测试参测人员累计已达4000余万人次,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教师等实行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此外,还积极开展多层次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培训、书法教师培训,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普通话培训,从多方面努力提高全体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女士们,先生们:
作为一个拥有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和多方言的国家,在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发展60多年的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字工作理念和工作制度。一是坚持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长期的重要任务。“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我们认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利于国民沟通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是语言文字工作长期的、最重要的任务。二是明确了“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工作目标。中国哲学家朱熹曾说“和而不同、执两用中”,这深深体现了中国人理性思辨、平衡协调的思维特点,极端主义向来不是中国的哲学传统。妥善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与外语、普通话和方言、简化汉字和繁体汉字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和而不同”、辩证统一;必须遵循语言文字发展规律,依法处理各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三是确立了语言文字是国家基础性资源的新理念。语言是文化资源。据统计,80%的文化是通过口语和文字传留下来的。在中国首批公布的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说、号子、歌谣、戏曲等,无不关涉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经济资源。我国仅英语学习市场年产值就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翻译市场年产值约120亿元人民币。英国英语产业每年有100亿欧元的利润,欧盟语言产业营业额每年至少增长10%,预计2015年将达165亿~200亿欧元。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不可再生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是重要的基础性资源,需要认真加以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四是形成了服务社会、融入发展的工作思路。中国传统经典《大学》强调,如要“外治”先要“内修”,只有服务社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中国还有句名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的就是,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必须融入社会,要通过帮助别人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在经济一体化、社会信息化时代,语言文字工作需要拓宽视野、融入社会,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融入发展、提供服务,从而推动自身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三、全面发展语言文字事业,努力提高
语言能力,为促进人类文明作出应有贡献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作为一个语言大国,中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对语言文字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把加强语言教育作为语言领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语言文化交流作为实现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方式;把提高治理能力、完善管理体制作为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努力提高语言能力,全面促进新时期语言文字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我们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纲要》为我国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确定了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我们将以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为总体目标,以推广普及、传承文化、基础建设、督查服务等为重点工作,更新理念、创新机制、采取措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全面推进语言文字事业的科学发展。
——我们将继续努力完善“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语言文字工作的主导责任,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支持,逐步形成并完善“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从体制和机制上推动语言文字工作有序开展,提高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
——我们将继续构建严谨科学的语言教育体系。继续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语言学习质量;统筹外语规划和外语教育,培养国民多语能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构建语言文字综合测评体系,提供科学评价手段;服务对外汉语教育,努力满足世界汉语爱好者学习汉语的愿望和需求。
——我们将继续扩大语言文字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语言文字工作的对外开放程度。通过孔子学院教学、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以及民间外交、青年交流活动等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传播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中华文化,促进人类文明成果共享。
女士们,先生们:
语言文字事业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事业,事关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衰、文化传承。万邦聚首、躬逢盛事,本次大会为世界语言事业的长远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的载体、促进友谊的平台。借此机会,我想提三点建议。
第一,重视语言能力,促进社会发展。习近平主席在今年访问欧洲期间同德国汉学家等座谈时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语言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提高语言能力关系人民福祉、推动社会进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语言能力及提高规律的研究,健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语言资源,积极支持围绕语言能力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搭建各种语言能力提升平台,进一步发挥语言能力在推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加强语言教育,提高语言能力。语言教育是提高公民语言能力的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注重语言教育。美国开设了276种外语,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能开设124种外语,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可提供93种外语,中国目前开设的外语教育种类约为60种,正在逐步增加语种数量。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语言教育的科学规划,制定语言能力提升标准,开展语言教育评估与语言能力测评,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改革,继续创新语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完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多语教学环境,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学习机会,不断提高人类的语言能力。
第三,增进交流合作,促进跨文化理解。中华文明历来强调沟通和交融,主张“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崇尚“兼收并蓄”“有容乃大”。世界的很多偏见,不是因为分歧,主要是源于陌生、隔阂和不了解。语言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我们要进一步发挥语言文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畅通各国语言文化交流,加强语言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互鉴,相互欣赏,激发对彼此语言和文明的兴趣和理解,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感情和友谊。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我们各个领域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语言文字梦不仅包括公民提高语言能力、国家增强语言实力、社会构建和谐生活,还包括跨越千年、历久恒新的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语言文字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言文字工作者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
本次大会将形成《苏州共识》。我们将秉承大会精神,落实共识内容,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与各国同仁一起,为推进人类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为构建世界范围内的和谐语言生活而共同努力。
最后,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愿各位宾朋在华期间愉快、顺利!谢谢大家。
(文章系作者2014年6月5日在世界语言大会上的主旨发言)
编辑 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