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长的勇气

2014-04-29 00:00:00杨越涛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4年7期

侄儿小九和我父母一起生活,在一所村小学上三年级。一天我值晚自习时接到父亲的电话:“今天小九默写错了一个字,又被罚写2000遍,你说该咋办?”我一听就热血沸腾,当即对父亲说:“把老师的电话给我,我和她谈谈。”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上次回老家就听父亲说起过,小九的班上换了一位刚入职的新老师,听写生字谁要是错了就罚抄,每个字动辄几百上千遍,有一个学生曾写到凌晨四点,小九也挨过罚。那次我问父亲:“为什么家长们不给老师提意见?”父亲满脸的无奈:“谁敢提啊,听说市里的家长给老师送礼还送不上呢。”“那只是个别现象嘛,我干这行您还不知道。您要不去说说?”我提示父亲,他忙摇头,“人家都不说,咱可不能做那个出头鸟。”我于是自告奋勇:“下次再有这种情况您告诉我,我和老师沟通。”

想着父亲叮嘱的那句“说话要圆滑,千万别得罪了老师”,看着纸上的电话号码,我犹豫起来。该以什么身份和她交谈呢?假如从同行的角度给她讲道理,她可能会觉得我在教训她;倘若作为家长去谈,恐怕会因为带有指责的语气而使交流受阻。我把备课本往旁边一推,拿起笔在纸上打起草稿来,可是越写思路越乱。

看看表已经晚上八点,必须打电话了,就决定走保守路线:先说家长教育不周,感谢老师的付出,再说孩子的实际情况,请老师给予照顾。忐忑间拿起电话,对方却无法接通。我舒了一口气,给老师发了一条短信:“付老师,您好!我是小九(短信中是小九的学名)的叔叔,因为电话一直无法接通,所以才发信息给您。我也是一名教师,因此您对孩子的教育和付出我感同身受,由衷的谢谢您。刚才听说孩子今天默写出错受罚2000遍的情况,我犹豫再三,还是做了一个冒失的决定,没让他写,请您原谅。明早我会打电话给您,解释我的想法,希望能得到您的理解。”

下班回家的路上我苦笑,以前惩罚犯错的学生,家长不体会我的苦衷时,我总是埋怨家长溺爱孩子,从没想过自己也有做家长的这一天。也许自己在教育方式上也有很多不当之处,只是家长没敢提出来,我也得好好反思一下。

第二天早晨醒来,想着一会儿谈话的内容,我突然改变了昨晚的思路。身为教育同行,我应该以诚相待,友好地给她指出教育方法中不当的地方,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她也需要我的帮助,谈话时的铺垫还是要有的,但也不至于顾虑重重。

上课前我拨通了付老师的电话,她很客气地说已经收到了我的短信,也表明自己由于教育经验不足,在教学中确实有不恰当的地方,欢迎我给她提意见。从语气中我感受到了她的真诚,对她的理解表示了感谢之后表达了我的看法:让学生提前预习生字、出了错要重复练习都是对的,但罚写这么多遍会背离教育初衷,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说到教学管理时我给她支了两招:每个错字重写最好别超过10遍;可以借鉴一下电视节目《汉字英雄》的形式,提高孩子们学习汉字的积极性。我跟付老师说,已经让小九的爷爷把出错的生字给他听写过了,又挑了一些其他的生字也听写了。她接受了我的建议,我们的交谈很愉快。

放下电话后,我才感到自己一直揪着的心慢慢放松下来。原来家长给老师提意见是这样纠结的一件事,然而当教师的教育方式明显失当甚至是伤害到孩子的时候,保护孩子却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我由于缺乏教育管理经验和法律意识,遇到屡教不改的孩子就会怒斥甚至用手推搡他们、拍他们脑袋,随后还会把家长叫来痛批一顿,很多家长不敢提意见,使我更加肆无忌惮。直到有一次学生被推搡后,家长来校质问我,我才如梦方醒。改变教育观念以后,我逐渐找到很多不错的方法教育学生。

作为家长,请大胆提出你的意见来,不要让蒙在鼓里的老师一直错下去,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反对的声音;身为教师,我们应摆正心态,真心迎接家长的建议和批评,如果他们都不能替孩子说话,那受伤的将不只是孩子,还有整个教育的未来,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