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童年蓄一池清水

2014-04-29 00:00:00紫丁香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4年7期

名人小档案: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一个在学业上成绩斐然的人,一定时时处处都有知识的源头活水,这些源头活水从何而来?从他童年时心灵深处积蓄的一池清水里淙淙流出。而这一池清水,谁为之蓄呢?每个人皆不相同,朱光潜先生的那一泓清水,则是父亲为他积蓄的。

当私塾先生的父亲朱子香非常注重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朱光潜刚6岁,就被父亲带进自己的私塾馆读书,成了学馆中年龄最小的学生。在父亲的严厉督促下,朱光潜熟读了四书五经、《唐宋八大家文选》、《古唐选》、《古文观止》等国学经典,翻阅了《国语》、《左传》、《史记》、《战国策》等传统典籍,并能背诵其中许多章节。

与此同时,父亲让朱光潜进行了大量而严格的基本写作能力训练。受到西学教育新思潮影响的父亲并不古板教条,在指导年幼的儿子写作时,经常鼓励他写日记。他告诉儿子一天之中什么事值得记,怎样记,等朱光潜记好后,随看随改随讲。在父亲耐心的指导下,朱光潜不仅写作水平提高很快,而且积累了大量的写作方法,为他后来写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引导朱光潜学习典籍时,朱父还注重从古诗文中挖掘出德育因素,教他学做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他经常教朱光潜诵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在父亲抑扬顿挫的吟诵中,朱光潜深深爱上了这首古诗,并把它当作做人、做学问的座右铭,时时加以吟咏,以此激励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向书本学习,向别人请教。童年时父亲对朱光潜的道德教化,促使他后来在治学方面不断求新,在做人方面也两袖清风,正直坦荡。

除此之外,朱父还注意创设具有文化气息的家庭环境。朱家老屋客厅里,不仅有一方端砚、一尊笔架、一架书橱、一条长几,还有一幅油画、一条挂毯、一个地球仪、一座山石盆景,处处流淌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尤其是悬挂在厅堂里那幅他亲自手书的对联——“绿水青山任老夫逍遥岁月,欧风亚雨听诸儿扩展胸襟”,启迪了朱光潜的心智,构建了他一生追求的原始起点。

朱光潜从6岁到14岁,一直追随父亲学习,沉浸其中,15岁那年他升入桐城中学。在桐城中学,朱光潜成绩优异,一些教师甚至都指望他来担当起桐城派传承之责。然而,朱光潜思索着父亲所写的对联中的“欧风亚雨”,思索着从父亲及其朋友处听说的有关社会改良的新鲜事,并未接过“桐城文学”的衣钵,而是考取了去香港学习的公费生,勤研苦读,深入钻研美学,成为中国美学界泰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为之蓄积的一池文化清水,不仅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灵,涤净蒙蔽在孩子心灵上的尘垢,促使孩子健康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使温馨的家庭时时处处弥漫着阳光和书香。

题图由CFP提供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