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和儿子一起去楼下餐馆吃早餐。两人各点了一份面。面是大碗装的,光目测就够吓人的。我笃定他是吃不下去的。
谁知儿子要了一个小碗,把大碗里的面挑到小碗里,吹吹吃吃,也就这么三两口,小碗就见底了。接着再挑一点进去……再挑一点进去。
“妈妈,我今天要把胃吃得像猪八戒那么大!”
“是嘛,不过你已经吃了很多了,还能吃吗?”我示意他看看碗里还剩的小部分面条。
“我肯定能吃下去,因为我的胃很大。”
“可是,我的胃应该比你大,我吃的却比你少呀?”
……
儿子没理我,直到再次把一小碗吃完,擦擦嘴,说了句:“我很饱了,肠胃吃不消了。”
好有意思的话。他居然知道“肠胃”这个词,这已经类似于专业术语了,而在平时的生活中,我没有刻意告诉过他。
更有意思的是,在回去的路上,儿子不断地说:“我的肠胃太饱了,腿也没力气了。”或许出于职业毛病,我立刻敏感到,儿子提到的是人的正常生理反应:人吃饱饭后,血液都会到胃肠道去消化食物,大脑的供血就会相应减少,引起脑部神经中枢缺氧,就会使人感觉身体无力。我真想直接告诉他这种生理原理,但和5岁的孩子说这些,他能懂吗?
我想了想,顺着儿子的话说:“走走动动,肠胃就会把你吃进去的东西消化掉的,到时候你就有力气了。”
“什么是消化?”儿子来了兴致,侧着脑袋问,这个问题又把我难倒了。我得用一种生动有趣的方法让他明白,我解释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神奇的家伙,我们叫它——胃先生。它的样子像个小口袋,大小呢,和我们捏起的拳头差不多。胃先生可厉害了,我们每个人吃进去的东西都会装进它的袋子里。之后,胃先生会把袋子里的东西变成很多很多的礼物,有的送给了脑袋,有的送给了手,有的送给了脚,总之,这些礼物要送给身体中所有的好朋友,这个变礼物、送礼物的过程就是消化。”
儿子连忙接话:“小脑袋拿到了礼物就变聪明了吗?”
我说:“是啊!”
“那身体都拿到礼物了呢?”儿子又问。
我说:“那就长高了,长大了!”
儿子听了,高兴地说:“哦,我喜欢消化!”
“可是,是谁变的礼物呀?你可别忘了是胃先生。”我提醒道。
“哦,那我喜欢胃先生。”
“妈妈,胃在哪儿呀?”显然,我的解释激起了儿子小小的研究兴趣,他继续追问。
我带着他一回到家,就上百度搜索,根据图片提示,在小朋友的身上指出了胃的位置,上腹部,剑突下面,“在这里哟,它很厉害的,你要好好保护它。”
“那它像什么呢?”儿子问。
“嗯,你觉得呢?”我引导他自己思考。
儿子想了想说:“应该像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装着我最喜欢吃的东西。”
此时,我觉得听孩子解释真是一种乐趣,并提出要求:“那你能画给我看看吗?”儿子欣然答应。
只见儿子拿起笔,在纸上认真地画起来:一个心型的糖果盒,里面有很多东西。他指给我看,这个圆圆的是甜甜圈,短短的是薯条,三角形的是蛋筒冰激凌,一粒一粒的是白米饭,当然还有长长的是刚吃的面条……
看着儿子满心欢喜的样子,我突然再次体会到“教授”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有心而无痕。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对未知的世界保有强烈的好奇心,想探究,想发现,想明知,这时候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以足够的耐心并以尊重的态度倾听孩子说话和对孩子说话;做一个好的发现者,在倾听中发现孩子的好奇心,发现孩子想探寻的世界;做一个好的陪伴者,以孩子的方式陪伴孩子,一起发现,一起探究,让我们的“教”变得轻松点,再轻松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