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儿子在美国上小学。他所在的小学只设学前班到三年级,把四、五、六年级分进了一个姊妹学校,这样划分是为了能让学校把教育精力集中在低龄孩子身上。我们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现行的教育制度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才有全州的统考,学校对于二年级以前的学生没有考试和分数要求。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学习怎样做人、学会怎么学习要比考试和分数重要得多。
儿子就读的学校就非常自豪地表示,教会孩子们怎么遵守教室里的规矩、怎么和其他孩子相处、甚至于怎样拿铅笔、怎样系鞋带、怎样去买饭、怎样上厕所,都是学校教育孩子成功的表现,没有这些怎么做人怎么成长的基本教育,也就谈不上今后在高年级怎样去考试和争取好的分数。
最近,儿子学校组织的“德育马拉松”活动,更是体现出了美国学校和社会组织德育教育的水平,让我大开眼界。我对组织者称赞说,这是我对教育研究和关注的二十多年里,见过的最成功的德育教育活动。
活动安排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由学校的“父母教师联谊会”负责举办,场地占据了学校半个操场。另外,学校的一片户外活动区辟作了食品服务区,学校的图书馆也对公众开放,搞了个卖书的书展,整个学校非常热闹。
儿子的学校平时就注重培养孩子的6项德育品德,具体为:信任、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公民意识。
这些要求不但写在了学生手册里,而且学校的几条走道都是用这些词来命名的,这一场“德育马拉松”活动也是围绕这6项品德内容进行。活动从一个半月前就开始筹备和宣传,在孩子们交上去的报名表上,除了要填写姓名和班级以外,剩下的要求就是要把这6个名词写上。这里面有几个词的字母可是很多的,对于书写本身比较吃力的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子交上去的报名表上,这几个词就写得歪歪扭扭。
各项活动设计得真是十分巧妙,按照当时儿子参加活动的顺序,6项内容是这样设计的:
1、“公民意识”由传接水气球来体现。在小气球里灌上水,两个人一组扔来扔去地传接,稍不注意,气球就破了还会溅人一身水。这个活动里,英文的“catch”是关键词,既是接球的“接”,也是抓坏人的“抓”,通过“抓坏人”这个概念来体现公民意识。
2、“信任”的活动是蒙上眼睛,由同伴带着自己在障碍物之间穿行。蒙上眼睛的孩子不能碰到作为障碍物的空纸箱,所以完全依赖于对引路同伴的信任来完成任务。这个活动很容易理解,事后学校和当地市政府在网站和报纸上对这次活动的宣传照片都是选的这一项活动。
3、“公平”的活动是套圈,大概取其规矩方圆的意思,大家在公平的规则中游戏。当然,用的圈是呼啦圈,很大个儿,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
4、“责任”是一项接力比赛,孩子们都把鞋脱了,由做志愿者的高中生用大垃圾袋运到场地另一头,每个孩子不穿鞋跑过去,找到自己的鞋,穿好再跑回来换下一个队友,由寻找自己鞋子这个环节来体会自己的责任。
在这个活动中,获得观众掌声最多的是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宝宝,他在观众的鼓励声中跑到了地方,也找到了自己的鞋子,算是尽到“责任”了吧?可是他的下一个动作不是穿上鞋往回跑,而是拿着鞋到处找妈妈帮着穿!
5、“关怀”活动是三人合作的接力,每人跑两趟,每趟运一桶水放到场地对面的一个小车里,六桶放满把车拉回来。
6、儿子参加的最后一项活动“尊重”,是一项包含骑三轮车、跳绳、跳跳球这三个小体育项目的活动,每项小活动都设计有“路障”,选手需要按规则克服障碍、完成任务。主持的老师把每一个参赛选手都称为“赢家”,而且还要时不时地帮一把手,让每一位“赢家”能够顺利到达终点。
跳跳球是一个有弹性的大橡皮球,上面有个把手,孩子可以拉着把手坐在球上两腿蹬地跳。可是体重比别人重一倍的儿子一上这个跳跳球就被摔下来,活动要求跳几下,他就摔了几下,难怪他一直要躲着这项活动呢。他在球上摔多了,就变成了全场最后一个到终点的,用主持老师的话说,就是一位“最后的赢家”。
二
每项活动完成之后,孩子都会得到一个小礼物,是一条彩色橡筋,这个小礼物有它独到的设计。在这场“德育马拉松”活动中,每一项品格都有一个对应的颜色,颜色的对应从一开始就出现在所有的宣传材料中,而橡筋的颜色也是和品格的颜色相对应的。这个细节的设计也是很了不起的,因为我发现儿子对于这几项品格及其活动,是去跟颜色对应而不是去跟那些长长的文字对应。颜色对应的设计在这里十分有效地帮助了低龄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这一场“德育马拉松”活动还在其他不同的层面影响着学校和社区。在各项活动开始前,大家在吃晚餐的时候,学校表扬了这个学期的品德优秀生。学校专职负责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是学生顾问,是一个美国学校系统里独有的行政职位。这次活动组织得很成功,卖出了约一千份晚餐,不但给所有本校学生提供了免费晚餐,给所有到场客人提供了免费饮料,还向这位学生顾问捐赠了四百美金的活动经费,帮助她以后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
在活动组织和餐饮服务方面,学区的高中还有五十多名志愿者过来帮忙,看年龄应该是高中的新生,相当于国内的初三学生,个个表情都还挺紧张的。要完成一定小时数的志愿者工作是美国公立学校高中毕业的要求之一,所以这样的活动对高中生们来说也是一个锻炼机会。
一场几乎全校所有学生都积极参加的“德育马拉松”活动,让孩子们对于学校要宣传的这6种正面的人格品德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接触,像我儿子这样一年级的孩子,报名时还说不全6个词汇,活动结束时可以随口说出其中任何一个。大量学生家人亲友以及高中生志愿者的参与,体现出了教育的社会化特性、展现出了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完成孩子教育的典范实例,而且还从一个十分积极正面的角度替学校和社区做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