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国际友人林迈可先生纪念会在北京举行

2014-04-29 00:00:00舒暲
友声 2014年4期

2014年是林迈可(Michael Lindsay)先生诞辰105周年,逝世20周年。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和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于8月20日在北京共同举办“杰出的国际友人林迈可先生纪念会”。 林迈可在延安出生的儿子詹姆斯·林赛、外孙女苏珊·劳伦斯及重外孙女安娜从国外专程来华出席纪念会。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马灿荣、顾问钱永年、与林迈可夫妇在延安就认识的黄华夫人何理良、与他们有半个多世纪交情的99岁高龄的老教授伊莎白·柯鲁克及首都各界人士近百人出席纪念会。

林迈可先生毕业于牛津大学,1937年受北平燕京大学之聘,来华教学。那些年正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艰苦年代。他与进步学生往来密切,支持学生的革命行动。他看清了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侵略中国,而有更大野心,与法西斯德国勾结,企图统治整个亚洲,瓜分世界。他也看到了当时中国人民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打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气概。在这种义愤填膺的正义精神激励下,1939年,林迈可与赖朴吾、肖再田、赵明等一道,访问晋察冀边区司令部。1941年末,日本蓦然袭击珍珠港,美日宣战,日本宪兵开进燕京大学要逮捕林迈可和他新婚的妻子李效黎,他们迅速逃离,在我游击队的护送下到达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总司令部,见到了朱德总司令。自此他更是奋不顾身地投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行列,受聘为晋察冀军区无线电技术指导,帮助部队装通信设备,为我们培养了大批通信干部。在日本人占领下的晋察冀游击区,他和李效黎与朱德、彭德怀、聂荣臻、吕正操等领导下的战士同甘苦,共患难。他发挥自己在无线电方面的才能,用从日本人那里缴获的机器上破旧电子零件为我改进无线电收发报机,并为我们培养了大批报务人员。他还冒着生命危险,为八路军、游击队运送药品、通讯器材等奇缺的军用物资。两年多时间里,他和李效黎辗转于八路军和游击队活动的晋察冀地区,最后于1944年5月到达延安。

林迈可在延安的一年半时间,是他最值得记忆的一段生涯。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其他中共领导人常在一起,交谈工作,联欢会上一起跳舞,甚至分享各家菜园的收获。他称赞“中共的领导者们在任何场合下,他们的实践和作风都是第一流的”。他和李效黎参加接待中外记者团、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的工作。林迈可还与到延安来协调的赫尔利进行过长时间的交谈。他看到共产党员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先人后已,坚信这种优良作风是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

林迈可在延安应朱德总司令的要求,成功地建立了一台一千瓦的大功率发报机,电讯号可发到美国的西海岸,从此延安的英文每日电讯直达美国,成为新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正式走向世界的开端。他同时还帮助校改和撰写对外广播的稿件,有时还亲自参与广播,为世界了解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林迈可对抗战中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都有深刻研究,他本人是经济学家,他研究晋察冀根据地和延安的银行和财经制度,写过《1938-1945年,晋察冀边区的税收体制》一书,政治方面他写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教育问题》、《中国与冷战》、《1937-1945年,华北鲜为人知的战争》等书及许多文章。《1937-1945年,华北鲜为人知的战争》一书已由杨重光、郝平同志翻译成中文,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名为《抗战中的中共》。李效黎也写过一本《延安情》。1994年2月林迈可逝世后不久,李效黎即回国定居,2010年4月在北京逝世。

李效黎的故乡山西吕梁市离石区政协亦于8月22日在离石举行纪念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