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三箭齐发”能拯救日本经济吗

2014-04-29 00:00:00徐梅
世界知识 2014年15期

2014年6月24日,安倍政府正式公布《日本复兴战略》报告,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内容涉及雇佣制度、劳动力市场开放、农业改革、降低企业法人税、创建“国家战略特区”等,折射出日本政府的政策意图及日本经济的战略走向。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陷入低迷以来,日本历届政府都将振兴本国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2012年底,再度出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推出所谓的“安倍经济学”,接连射出两支“箭”——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日本经济出现复苏态势,股市上涨,消费趋于活跃。但市场普遍认为,这只是短期效果,欲要重振日本经济,关键在于如何射出“第三支箭”——大胆的结构改革。终于,这第三只箭出现了。

改革雇佣制度。当前日本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25%,在发达国家中最高,同时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2014年以来,因人员短缺、招工难而倒闭的企业明显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安倍政府正式提出鼓励女性就业,力争到2020年将管理层女性的任职比率从现在的7.5%提高到30%,扩大老年人就业,在一些领域引入机器人,并实行和普及多样化的正式员工雇佣方式,改革医疗保险、福利、配偶补贴等制度。

开放劳动力市场。在挖掘国内潜力的同时,日本试图通过重新审视留学生制度、既有“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中有关劳动力市场准入条件以及对外放宽劳动力市场限制等,引进外国人才,弥补国内劳动力供应缺口。自2015年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期间,日本计划在建筑业、造船业引入外国人才,并延长外国技术人员在日滞留时间。

创建“国家战略特区”。为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扩大内需,搞活地方经济和国内市场,安倍政府提出创建“国家战略特区”,减少政府干预,降低企业法人税,构筑世界一流的开放的商业投资环境,争取到2020年使日本吸引的外资余额从2013年末的18兆日元倍增至35兆日元。由于特区制度有利于避开一些法律限制和改革阻力,安倍政府试图以此作为今后结构改革的“突破口”。

提升科技竞争力。在《日本复兴战略》报告中,日本提出五年内将本国技术实力从世界排名第五提高到第一。为此,日本将努力消除官产学壁垒,推进科研资金、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以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同时,日本还将致力于推进知识产权和国际标准化战略等。日本虽然在许多领域的技术堪称世界一流,但并未取得与其相称的地位。以能源为例,日本在能源国际标准化机构中获得承办的标准化案件数不到德国、美国的一半,也不及法国,这意味着日本还缺乏相应的影响力。

促进农产品市场开放和出口。日本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中的最大障碍是农产品市场开放问题,特别是大米、乳制品、牛肉等敏感领域,已成为日本参加“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及双边自贸区谈判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进入2014年以来美国对日更是频频施压。农业市场的相对封闭和落后,已给日本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乃至国家政治经济战略的实施带来负面影响,农业改革迫在眉睫。《日本复兴战略》报告提出,日本将促进农产品市场开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扩大出口,向“主动进攻型”的农业转变。日本将改变执行了几十年的大米生产政策,增强经营者的自主性,计划10年内使大米成本降低40%。在乳制品、牛肉、水产品等领域,日本将促进流通渠道的多样化及出口,推进农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对农业相关组织也将进行一体化改革,调整选举办法、干部任用条件等,提高地区农协的自主性。

至此,安倍已“三箭齐发”,从“第三支箭”的系列政策措施来看,日本政府的改革意愿强烈,改革内容广泛,并设定了一些数值目标。但是目前看来,其中的很多内容缺少明确的时间表和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有的政策仍处于探讨之中,有的政策缺少新意。更为关键的是,要落实结构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需要资金支持和相应的配套措施,而《日本复兴战略》报告中很少提及财政和资金来源问题。众所周知,日本的财政赤字状况在发达国家中最为严重。今年4月1日起,日本将消费税从5%提高到8%,以充实财政收入。但如果降低企业法人税,就会部分抵消提高消费税的作用。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财政重建的关系,将是今后安倍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