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洋铁路”:中拉经济合作的新引擎

2014-04-29 00:00:00樊一江
世界知识 2014年16期

“两洋铁路”,是指横贯拉丁美洲大陆、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铁路通道。早在上世纪,便有学者提出在拉美地区建设“两洋铁路”的设想。2011年,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正式提出建设“两洋铁路”的战略意向,并希望能与中国合作。近两年,巴西总统罗塞夫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修建“两洋铁路”的倡议,也希望中国能够积极参与。2014年7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西首都会见秘鲁总统乌马拉,明确表示中国、巴西、秘鲁三国将就开展“两洋铁路”合作共同发表声明,建议三国组建联合工作组,开展包括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在内的整体合作,中方愿就此与秘鲁、巴西方面保持沟通。这标志着“两洋铁路”由理论构想进入战略决策实质性发展阶段,也预示着以交通基础设施为“先行官”的中拉经济合作进入了新的更加深化的历史时期。

拉丁美洲区位条件优越,陆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都有很大储量,巴西、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等国都是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出口地。2013年,中拉双边贸易额达2617.5亿美元,是2000年的21倍。与此同时,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投资方式与投资领域日趋多元,投资领域正由传统的农矿领域向制造业、电力、交通、金融等领域拓展。

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和发展形势,以“两洋铁路”为契机,加强中拉在包括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交通领域全方位深入合作,既符合拉美各国提升交通网络功能水平的现实需要,也顺应中拉双边长远发展的战略意向,对于中拉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拉美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拉美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早,局部范围已形成具有一定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的交通网络。但各国交通发展水平不一,差距明显,缺乏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陆路运输大通道,相邻国家之间交通网络连通度不高,衔接不畅,加之多国交通基础设施建成时间较长,缺乏日常维护,拉美全域范围整体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有限,制约着要素资源跨区域、跨国别高效流动,影响着国土资源有效开发、产业空间优化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拉美地区正致力于新一轮经济腾飞,各国改善自身交通条件、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愿望和需求十分迫切。加强中拉交通领域全方位合作,依托中国丰富的建设经验、先进的技术水平、显著的成本优势、多样的产品门类以及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立足当地实际,构建覆盖全域、串联各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促进地区运输一体化发展,对于加速拉美各国人员物资交流、支撑和引导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其次,有利于提升中拉经济战略合作关系。目前中拉经济合作以传统贸易合作为主,基于全球产业分工、全产业链以及价值链层面的多元化经济合作有限,中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互补性、衍生性不强。在传统贸易合作中,以农资、矿产、机电等产品贸易为主,服务贸易合作有限,整体附加值不高。加强中拉交通领域全方位合作,推动“中国高铁”等一批新技术、新能源、高附加值的交通工程及其配套服务和标准等切实融入拉美地区,并以此带动中拉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对于提升双边经济合作层级水平,拓展合作领域和规模,深化战略合作关系,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包括“两洋铁路”在内的中拉交通领域的全面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拉美地区地貌复杂,环境多样,既有安第斯山脉,又有亚马逊雨林,很多地区处于尚未开发状态,地质勘查等前期工作基础薄弱,大规模交通建设的难度较大。二是中拉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思想理念、市场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交通发展模式在该地区难以适用,而且由于历史渊源,很多国家都已习惯欧美标准,“中国标准”要得到广泛认可尚需时日。此外,拉美地区政治局势与社会环境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中国企业面向该地区的“走出去”或将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

综上,中拉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全面合作,需要立足实际,夯实基础,战略谋划,稳步推进。就目前情况而言,除“两洋铁路”外,加强双方在太平洋、大西洋、加勒比海沿岸主要枢纽港口及其后方集疏运通道领域的合作,可能更具现实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