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内部政治斗争及财政预算吃紧等因素影响,乌克兰总理亚采纽克于7月24日宣布辞职。据称,受国内武装冲突不断以及政局持续动荡的双重影响,乌克兰政府正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军队及政府的正常运转已处于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7月29日,美欧再次宣布将继续扩大对俄制裁力度,加之马航MH17坠机事件尚悬而未决,亚采纽克的辞职又给乌克兰局势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变数,这一切无疑将使外界对乌克兰局势能够得到和平化解的预期再度延迟。在此情形下,乌克兰政府武装与东部民兵武装冲突的发展将对乌局势产生何种影响尤为值得关注。
战火中重建的“政府军”
乌克兰军队始建于1991年8月24日。虽然继承了原苏军大量部队、先进武器装备及战略储备物资,但独立后乌克兰一直奉行“无核、中立、不结盟”的政策,同时,伴随着大规模裁军和战略武器削减,乌克兰军队的整体实力一落千丈。直至去年底乌克兰局势突变之前,裁军进程仍在进行。根据其裁军法案,到2012年底,乌克兰军队规模持续缩减,总人数减至18.4万人,其中正规军人数减至13.9万。除此之外,受军火走私、军费短缺、装备老化、腐败蔓延等因素影响,乌克兰军队的作战能力也大打折扣。经过20多年的“沉沦”,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乌克兰军队的实力都已大不如前。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事件后,本就弱小的乌克兰海军彻底名存实亡。而大量“叛逃”者的出现,凸显了乌克兰军队内部官兵心态的复杂性。故此,出于对原军队的掌控能力及其可靠性、执行力、作战能力等方面心存疑虑,乌克兰政府被迫下决心重新打造“政府军”。
今年3月,乌克兰议会通过组建“国民卫队”法案。新组建的国民卫队以内卫部队为基础,由那些决心最坚定者组成,人数约为六万。据俄罗斯军事专家分析,国民卫队中包含相当数量的退伍军人、乌克兰极端组织成员和国外“志愿者”(实际为雇佣兵)。7月22日,乌克兰议会批准总统波罗申科提交的部分动员令,进一步扩充兵力。乌克兰国家安全和国防委员会秘书帕鲁比指出,部分动员令实施后,将为政府军增加15支作战部队和44支战斗保障部队。客观而言,新组建的国民卫队在人员结构上并未优于原军队构成,大量乌克兰极端组织成员以及雇佣兵的存在将使得其凝聚力进一步下降,在金钱利益因素的主导性影响进一步升高的情况下,尽管短期内其战斗力能够得到一定保证,但对乌政府无法形成长期的坚实支撑,其所带来的财政压力却将进一步凸显。在某种程度上,组建国民卫队只是乌克兰政府当局的权宜之计。
尽管如此,与东部民兵武装相比,乌克兰政府军的武器装备更多、更先进,并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已公开的资料显示,乌克兰政府军掌握着相当数量的战机,包括较为现代化的米格-29和苏-27。尽管相对老旧,但足以对民兵武装构成实质性威胁,在5月份发生的顿涅茨克机场的激战中,民兵武装的主要损失就来自于政府军的空中打击。自恢复在东部地区的“特别行动”后,乌克兰政府军不断压缩东部民兵武装的控制范围。虽然代价不小,但总体看来目前的战况对乌克兰政府军十分有利。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战事照此发展,民间武装的控制区域将会被逐渐压缩至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等大城市。
在乌克兰政府军重建过程中,美国给予了实质性帮助。据五角大楼发言人史蒂夫·沃伦称,美国已派出专门的军事小组前往乌克兰评估局势发展,其目的是制定美国在乌克兰的未来行动计划,通过特定领域的专家和长期顾问来支持乌克兰军队,加强乌克兰的防务基础设施。由此可见,随着局势的发展,美国有可能进一步介入乌克兰军事冲突,一旦这一判断成为现实,将可能对乌克兰局势产生决定性影响。
除军事援助外,美国和欧盟还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向乌克兰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这些经济援助对提升乌克兰政府财政能力、稳定政治局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美、英等国还积极推动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借以打压俄罗斯对东部民兵武装的支持。
日益吃紧的民兵武装
尽管目前尚未有乌克兰民兵武装的详细介绍,但从已公开的资料可以判断,东部地区民兵组织的成员主要包括退役军人、军工企业职工、前政府职员等,还有不少不明身份的外籍武装人员,并分为若干派别,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顿涅茨克)、“顿巴斯人民军”(斯拉维扬斯克)和“东南军”(卢甘斯克)。他们之间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往往各自为战,进而制约了其战斗力的发挥,这也是乌克兰政府军尽管损失不小却仍不断获得战略优势与主动权的重要原因。
从地区传统角度讲,乌克兰东部各州具有浓厚的军事底蕴。该地区集中了南方机械制造厂、西奇股份有限公司、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等著名军工企业,占乌全国军工企业总数的70%。而且绝大多数军工企业与俄罗斯有着紧密的联系。乌克兰从苏联继承了强大的军工企业。军事工业企业多达3500多家,生产门类从火箭、大型运输机到军用舰艇、装甲车辆等,几乎涵盖陆海空各种装备,其中大部分产品性能还居世界前列,如安-124、安-225大型运输机,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舰等。这些军工厂一旦被亲俄势力控制,其武器生产能力和数量可观的库存军火,无疑是民兵武装的巨大优势。另外,乌克兰东部的军工从业人员超过100万,很多家庭几代人从事武器制造,接触武器的机会非常多。因此当地居民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其作战能力不可小视。这也是东部民兵武装能够重创政府军的重要原因。
从军事角度讲,无论是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还是获得的外部援助,东部民兵武装都不足以和政府军抗衡。据报道,亲俄民兵的武器十分杂乱,主要来自部分乌克兰东部的兵工厂存货以及战斗缴获,甚至有人从纪念碑上开下二战时期的坦克用以阻击政府军。西方有媒体称,东部民兵组织在6月上旬控制了一段约200公里长的俄乌边境线之后,亲俄武装势力已开始从该地区运入大量重型武器。即便如此,俄罗斯境内对乌克兰民兵武装的军事援助也将十分有限,尤其是受美欧不断“堆砌”的国际舆论压力的影响,俄国防部长也不得不出面澄清,“边境不可能存在走私武器的问题”。而受扑朔迷离的马航MH17坠机事件影响,美欧方面在事件尚未有明确结论的情况下步调一致地渲染俄方使用“山毛榉”防空导弹系统的“嫌疑”,使得俄罗斯在援助问题上不得不更加谨慎。尽管民兵武装仍在坚持抵抗,但日益吃紧的战局证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实力的大小。如果没有外部势力的介入,民兵武装很难扭转局面。
从政治角度讲,民兵武装有明确的政治诉求——脱乌入俄,但整个过程并不像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那么顺利。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俄罗斯对乌克兰局势的态度并不十分坚定,声援多于实质性的支援。尽管有报道称,俄边防部队已与乌克兰政府军交火数日,并继续向俄乌边境地区集结重兵,但综合各方面信息看,即便报道属实,其规模也十分有限,在俄官方正式宣布武装介入乌克兰局势之前,这远不能改变局势。未来乌克兰东部地区何去何从,更多取决于俄罗斯在国际政治博弈中的现实需求。
随着战争的推进,乌克兰的经济援助逐渐耗尽,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预算已无法维持基本需求。而另一端的民兵组织也在苦苦挣扎,急切等待俄罗斯的援助。就目前而言,尽管乌克兰政府军在军事上不断获取优势并存在将东部民兵势力“清剿”的可能,但在美国、俄罗斯这两个在乌克兰局势中的“胜负手”最终表态是否“入局”之前,一切结论都为之尚早。因此,过去20年中在乌克兰地区的主要“戏码”——美、俄、欧之间激烈的大国博弈仍将继续上演,在三方国际地位明显发生质的变化之前,这一“戏码”不会完结。
(作者为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