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石油市场形成于1973年。当下的国际石油市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由多个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组成的高度灵敏的市场化体系。国际石油现货市场可分为五大市场,即美国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市场、西北欧市场和地中海市场;三大期货市场构成了石油期货体系,即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国际油价的最终形成是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现今石油市场是一个高度金融化的市场,全球石油交易只有7/1~6/1通过现货市场进行交易,而且现货交易在整个市场中的地位不断下降,石油期货在国际油价形成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相关研究表明,石油期货市场对石油价格发现功能贡献率为54.27%。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天然气市场则是现货市场,其最终交易价格由现货交易决定,至今尚未出现液化天然气(LNG)的国际期货市场。
在国际石油期货体系中,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北海布伦特(Brent)和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最为重要,这两大指标是全球最为重要的石油价格参考标准。所有产自美洲以及销往美国的石油价格,均参考WTI。而Brent则是欧洲产地原油、地中海和西非原油以及销往欧洲石油的基准价。由于品质高于Brent,WTI标的的石油价格长期高于Brent。但油气革命后,美国国内石油产量增加,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下降,国内石油库存加大,从2011年起,WTI和Brent之间出现倒挂。伴随美国对国际石油市场涉入度的减小,WTI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下降。加之WTI具有一定的内陆封闭性,在灵活性上无法同作为海运原油的Brent相比,且美国法律最初规定不能把油运出墨西哥湾,因此Brent日益受到市场青睐。目前Brent价格体系涵盖了世界原油交易量的65%,其对国际石油市场的指标意义更强。
不过,由于基础设施改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松动,北美石油已经开始出口,2014年8月美国将实现向东亚供油,美国试图以出口形式加大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参与度。因此,Brent和WTI之间的差价正在缩小,两大指标未来孰强孰弱尚难有定论。
尽管目前国际石油市场总体而言是供求基本平衡,供略大于求。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全球石油剩余产能在减少,这就意味着石油市场难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市场对于风险预期的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石油期货价格,并以此引导国际油价。
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是建立在市场机制之上,而非如天然气价格一般深受政治影响,有以下原因:
第一,国际石油大国与国际政治大国缺乏重合。正如上文所言,资源禀赋无法自动转化为国际政治影响力,需要其他战略手段的辅助。作为石油重要供应方的OPEC,并非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这限制了其运用石油武器的能力。这是国际石油市场与国际天然气市场的根本不同。
第二,供应主体多元化。俄罗斯是欧洲天然气市场重要供给方,“页岩气革命”也给美国带来似乎用之不尽的天然气,奥巴马宣称美国天然气可以使用一百年,丰富的天然气储量使得美国可以影响各方对天然气市场走向的判断。
但是,国际石油市场情况并非如此。虽然OPEC是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生产者,但其远未达到垄断的地步。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1973年石油危机彰显了OPEC的实力,但之后,各国为打破OPEC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垄断也展开了不懈的努力,使OPEC对市场的垄断地位不断被削弱。据IEA估计,2014年OPEC占世界石油生产的比例为三分之一左右。非OPEC产油国地位日益重要,并且OPEC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国经常违背限产保价的决定。
第三,国际原油贸易运输以油轮为主。海上石油运输,在国际石油贸易中占绝对优势。油轮运输这种相对灵活的形式,使得各个市场可以根据价格不同,在不同市场之间进行产能调节。国际天然气贸易主要依靠管道进行,而天然气管道的修建受到地理环境的极大限制,因此整个国际天然气市场地域性强。
第四,石油价格由期货市场决定。国际期货市场在石油价格发现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任何一方都可以参与其中,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增加了任何一方的操纵难度。而在天然气领域,除美国外,各地天然气市场并非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政府在价格的形成中依然扮演重要角色,这就难以排除政治因素对天然气价格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