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孟昕艺术的意象与情境

2014-04-29 00:00:00范迪安
世界知识 2014年13期

陈孟昕长期勤奋的笔耕,练就了极为熟练的笔下功夫,例如他的速写就取材十分广阔,并且造型精到。他的造型能力不局限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是具有整体的综合造型能力,也就是驾驭和控制大型画面多种因素的能力。在他的“造型”中,包括了画面结构、形象塑造和色彩处理等多方面同时把握并有机处理的特点,这为他从事工笔画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他的工笔画作品在中国工笔画坛就体现了新一代画家锐意探索的新颖面貌。作为当代画家,重要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做现代乃至当代的发展。这里的“现代”,就是要打开工笔画传统接通现代造型观念的通道,使古与今联系起来。因此,他的研究又不仅仅停留在中国工笔画的传统体系里,而是凭借着学院教育给予的综合知识,对包括西方现代以来绘画艺术的表现与表达方式作有选择的吸收。在我看来,他的理想是要在保留传统工笔画含蓄典雅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宽阔丰富和具有现代气息的现代工笔画格式,这种目标是整个中国工笔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临的重要课题。与此同时,他还追求工笔画的当代品质,这里的“当代”也就是体现自己对时代文化主题的关注,使工笔画不仅仅停留在形式的现代感上,而且具有当代的内涵,体现工笔画这种传统艺术样式的当代性。基于自己很强的造型能力,他的创作的主要目标是主题性大型作品。他是当代中年画家中一开始就以“大画”为学术目标的一位重要代表。在“大画”的创作中,他的综合造型能力使他总是超越陈规,敢于作技法与语言的大胆创新,形成了他的作品气势纵横、语意丰富的大工笔画格局。这是他对工笔画发展所做出的难能可贵的贡献。

陈孟昕的作品在主题立意上重在表达历史、劳动、家园与生命的交融。他所描绘的历史主题总是有强烈的现代气息,而他反映的现代生活又具有悠远的历史意境。打通历史与现实、传统与今天,是陈孟昕艺术的重要学术特色。

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像所有的艺术类型一样,也面临着笔墨的当代创造这个基本课题。由于他有着写意画的功力和修养,假道工笔,可谓借写意之石攻工笔,将写意画的流畅、气韵、神思之妙融于工笔画之中,尤其是将随意性用于工笔画的制作更显得十分难得;那满张纸的泼彩如泼墨之势,那形的隐显和凹凸是根据色水相撞出现的肌理寻找出来的,这正符合意笔画中的“控制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这种表达途径的开拓与新技法的实验,使他的工笔画已具备绘画现代形态,并且向着更真实的生存体验拓展,形成了淳和流畅、逸韵飘然的特点,为当代工笔画增添了亮光新景,也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工笔画的甜俗之风。在使用工具方面,陈孟昕不再仅限于毛笔画线,而是采用直管水笔灌以浓淡不同的墨汁,结合钢笔运行具有的笔势遒劲、转折变化自然的特点,使线的形态更加丰富多变并具现代性。

作为工笔画的补充,也欲与工细一体的创作形成心理的调节,陈孟昕同时画了许多水墨写意小品。

可以相信,陈孟昕的艺术因其在学理与语言上的通融兼善,具备了更为宽广的发展前景。

陈孟昕 原为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画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创会常务理事,中国政协文史馆人物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李可染画院研究员,拥军画院研究员,北京粉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侨联顾问及文化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等。

作品参加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全国美展银奖一次,铜奖二次,分区展金奖一次,优秀奖五次,省金奖四次。其中工笔画《帕米尔风情》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工笔画《秋之祭》、《暖月亮》获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佳作奖和银奖;工笔画《暖月》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和纪念“延座”全国美展分区展金奖等。三十余次参加北京国际双年展等国家重大展览项目,获省“屈原文艺奖”、“文艺明星奖”、“文艺振兴奖”各一次,首届文华政府奖大奖,荣立文艺三等功一次,荣获中宣部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曾在加拿大、美国等国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十余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中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参加人民大会堂壁画《楚韵》设计制作、武汉江滩大禹公园大型浮雕、辛亥革命主题雕塑及壁画等设计制作。出版了多部个人著作。享受省政府专家津贴和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