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背后的另类“世界杯”

2014-04-29 00:00:00杨晋
世界知识 2014年13期

2014年6月16日,世界杯小组赛场,德国首秀对阵C罗领衔的葡萄牙,穆勒上演帽子戏法,德国队以4∶0的惊人战绩完胜葡萄牙。比赛期间,葡萄牙后卫佩佩耍小动作试图激怒穆勒,但穆勒没有上当,反而使裁判把佩佩罚出场外。这时电视画面上出现了现场观战的德国总理默克尔。默克尔似乎并不兴高采烈,甚至偶尔会有些尴尬的表情。

没人知道她当时想到了什么。但是从贵宾席角度看场内,球员之间的小动作也许并不真切,但比赛现场无疑有某种显而易见的东西,引发了她的注意和思考。

默克尔究竟看到了什么?

虽然本届世界杯对于中国球迷来说,依然是“范特西”(Fantasy,幻想),中国队也依然没有入围世界杯决赛圈,但中国元素影响世界杯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英国广播公司注意到,本届世界杯小到比赛用球、球迷围巾、吉祥物,大到比赛场馆、能源设备、球场电子大屏幕,都是“中国制造”。不过,真正称得上亮点的大概要数赛场围栏上频频出现的“中国英利 光伏入户”的汉字广告牌。

这些广告牌也无疑引起了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内的现场贵宾们的关注。

广告牌上出现方块字最早起源于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而本次亮相的中国企业英利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公司,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出货量全球第一位。

2014年5月,英利全球营销副总裁曾瀞仪透露,这块广告也曾出现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赛场上。当时,用户关注度提升了1389%,媒体关注度提升了800%。外界估算,2010年英利在南非砸下了五亿元人民币,而本届世界杯英利的广告牌将出现在全部64场比赛赛场,且每场至少出现8分钟,总价将会更高。有数据显示,从2010年6月7日到7月23日,英利的股票上升了4.09美元,升幅达48.63%,市值增加了6亿美元。国际足联电视转播主管埃里克森表示,整个赛事的转播收看总人数有望超过南非世界杯的32亿。世界杯俨然成了中国企业人气飙升的助推器。

而本次世界杯的广告牌背后,则折射出中国和欧美之间“光伏大战”的“火药味”。2014年6月6日,世界杯开赛前一周,以德国太阳能世界公司为首的欧洲太阳能协会,向欧盟委员会控告中国光伏企业向欧洲倾销太阳能面板。此前的6月3日,美国商务部刚公布了第二次“反补贴”初裁结果,认定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两家晶体硅生产商获得了18.56%至35.21%的政府补贴。其他中国制造商也因此遭受26.89%的惩罚性关税。在反补贴初裁之后,美国商务部还将在7月28日公布“反倾销”初裁结果。

2014年6月16日,航禹太阳能执行董事丁文磊透露,2013年,欧盟给予中国光伏企业的配额是7G瓦,但这个额度国内企业根本就没用完,实际上只用了5G瓦到6G瓦,原因就是欧美对中国的“双反”调查,以及2013年8月2日,欧盟委员会规定中国输往欧盟的组件不得低于0.56欧元/瓦的最低限价,而韩国出口欧盟的组件平均价格仅为0.52~0.54欧元/瓦。即便如此,欧洲太阳能协会副主席尼茨克认为,中国能把价格做到0.55~0.57欧元/瓦就已经是倾销了。要求继续对中国光伏出口价格“限低”,这显然违背了公平原则。

6月16日,也就是德国队世界杯首秀的当天,中国国家能源局强调,今年一定要完成10G瓦的光伏增长目标,而之前国家还提出了14G瓦的备案目标。这意味着随着中国为消除雾霾下决心改善能源结构,随着减排力度的扩大,光伏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光伏企业所采用的原料多晶硅有30%进口自德国。一旦中国对德国多晶硅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中欧之间的“光伏大战”很可能面临两败俱伤的局面。

现在我们也许能还原6月16日当天贵宾席上的默克尔在刺目的阳光下看到的情景:两位球员发生争执,背后是不断闪现的写有“中国英利 光伏入户”字样的广告牌。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后9.11繁荣”。一方面,伊拉克战争转移了一些国家的视线,使中国迎来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欧洲倡导的新能源革命使中国意外收获了两大新兴产业——用电推动的高铁和光伏发电,它们构成了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组合拳”。中国制造越来越高端。

由此可见,闪亮的中国元素背后是更为激烈的“高端制造世界杯”,公平的游戏规则和共赢的合作态度才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