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兰岛:稀土宝藏还是地缘陷阱

2014-04-29 00:00:00贾春阳
世界知识 2014年13期

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地处北极地区,面积约216.6万平方公里,全岛约81%的面积被冰雪覆盖,被称为“世界最后一片净土”。格陵兰岛虽然拥有丰富的地下资源,但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近年来,受益于气候变暖,格陵兰岛将发展经济的希望寄托在开采该岛丰富的矿产资源上,这不仅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各路淘金者纷至沓来,也使得格陵兰自治政府与丹麦政府之间闹起了矛盾。

宝岛不再纠结

格陵兰岛拥有储量巨大的矿产资源,这并不是什么秘密。但长期以来,岛上五万多居民并未因此而发家致富,只是一味靠海吃海,依靠渔业和海产品出口为生,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不仅如此,格陵兰岛在财政上还长期依赖丹麦政府的“救济”,格陵兰岛自治政府的一半收入来自丹麦政府的补贴。要发展经济,就要开采丰富的地下资源,但这可能会破坏银装素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如果不开采资源,环境是保住了,当地居民也可以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但原本就不多的岛民很可能会面临失业和人口流失。总之,开采还是不开采,一直是个问题。

目前,对于格陵兰岛究竟有多少宝贝,尚无精确数据。据澳大利亚“坦布里斯矿业公司”首席地质学家格雷格·巴恩斯透露,格陵兰岛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稀土矿藏”,这里可能有全世界总储量一半的稀土资源,“最终可以跻身世界前十大稀土矿”。另据德国《南德意志报》报道,仅该岛南部两个地区的稀土就足以满足全球20%的需求。不仅如此,格陵兰岛还有丰富的黄金、铁矿石、红宝石、铀、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根据美国地理学会2008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格陵兰岛能源储藏预估是全球未开发能源储藏的22%,其中原油、天然气和天然液化气分别占全球的13%、30%和20%。提到这些矿藏,格陵兰岛矿业部长激动地表示:“感觉一直走在几十亿美元上却浑然不知,那(开矿)将是格陵兰岛一个重要时刻。”

如今,当地政府和居民已不再纠结,决心通过开发岛上的矿产来发家致富,摆脱对丹麦政府的经济依赖。2012年12月,格陵兰岛议会通过新法案,确定了大型采矿项目的规模,规定了外国工人的最低工资水平,为外国矿业公司勘探开发该岛的自然资源开绿灯。

格陵兰岛在核问题上长期奉行“零容忍政策”,禁止任何核原料的开发和研究,而该岛储量丰富的稀土矿中则伴生有丰富的铀,如要开发稀土资源,就会不可避免地涉及核原料问题。2013年10月,格陵兰岛议会以15票赞成、14票反对通过一项新法案,取消了对岛上铀矿等核原料的开采禁令。这一法案的通过,最终为开发该岛储量巨大的稀土资源及其伴生的铀矿资源扫除了法律障碍。用格陵兰岛自治政府总理阿勒卡·哈蒙德的话来说:“失业率和生活成本不断攀升,我们的经济停滞不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需要推翻铀矿开采禁令。”

想致富不是那么简单

格陵兰岛一旦打开宝藏之门,各方淘金者便纷至沓来,涌入这片冰雪世界。截至2013年9月,来自全球各地的勘探公司已投入超过17亿美元在格陵兰岛开发各种资源:英国人试图开采当地的铁矿石,澳大利亚人在寻找稀土,加拿大人则瞄准了红宝石。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有距离。风风火火的开发浪潮背后,也潜藏着一些阻碍格陵兰岛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

单从地理条件看,格陵兰岛地处北极地区,天气极其寒冷,全年能够正常施工的天数非常少。要在此开采矿藏,首先必须接受老天爷的考验,需要过硬的机械设备和工程技术,以及足够的耐心。即便把资源开采出来,如何将资源从缺乏运输和电力基础设施的冰雪世界运出来,也是一个问题。同时,一旦大规模开发矿藏,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别是覆盖于格陵兰岛81%土地上的冰雪,难免会遭到破坏。这不仅可能遭到环境保护主义者及当地一些居民的反对,也可能对全球环境特别是北极圈环境带来难以估量的破坏,甚至会导致全球海平面大幅度上升。

劳动力也是一个制约因素。当地区区几万人口,注定无法为开矿提供丰富的劳动力,惟一的途径是从他国大规模引进,但这会面临一些纠结。由于工作环境恶劣,如无高额报酬,恐难吸引他国劳工前往。更何况,如果外来劳工工资标准过低,可能影响当地人就业,引起当地人不满。另一方面看,格陵兰岛原本人口稀少,大量劳工涌入可能会冲击当地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如果仅选用当地劳工,不仅难以满足需求,而且还要支付高昂的工资,增加开矿成本。因此,外国矿业公司能否解决好劳动力问题,实在是一个未知数。

再有就是,格陵兰自治政府与丹麦政府观点不一。在2009年6月《格陵兰自治法案》生效前,格陵兰岛是丹麦王国的海外属地。此后,格陵兰岛获得内政独立以及本岛自然资源的处置权,但其外交、国防和财政等仍由丹麦代管。对于岛上的资源,格陵兰自治政府总理阿勒卡·哈蒙德认为,根据自治法案,格陵兰对岛上所有矿产资源拥有完全的合法权利。而丹麦政府则认为,格陵兰岛上的资源拥有战略价值,因而属于丹麦外交政策管辖范围,若要允许外企开采铀矿,须首先获得丹麦国会的批准。丹麦贸易部长则公开表示,格陵兰不能单方面决定解除开采禁令,格陵兰政府只可以决定开采矿藏,但不能决定出口。由此来看,能不能开采是一码事,而将开采的矿藏运往何方则是另一码事。

谨防“竹篮打水一场空”

格陵兰岛引人关注,还不仅仅因为其世界第一大岛的名头及丰富的资源,还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西隔巴芬湾和戴维斯海峡与加拿大的北极岛屿相望,东边隔丹麦海峡和冰岛对望,全岛约五分之四处于北极圈之内。未来,一旦北极航道得以畅通,格陵兰岛的战略价值将再次获得提升。因此,对于拥有格陵兰岛外交和国防处置权的丹麦来说,格陵兰岛是丹麦介入北极事务的桥头堡。一旦失去格陵兰岛,丹麦将丧失作为“北极国家”的资格。因此,丹麦不仅在格陵兰岛设有格陵兰岛司令部,设立了专门的“北极大使”,还打算投入巨资更新其在格陵兰岛的国防基础设施,以加强对格陵兰岛的军事控制能力。由此来看,要开发格陵兰岛的资源,不和丹麦政府搞好关系是不行的。

作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虽然与格陵兰岛没有隶属关系,但却在该岛最北端建有图勒空军基地,驻有美国空军第821战斗小组和第12空中预警中队,设有“铺路爪”远程预警雷达,可以向北美空防司令部和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提供导弹预警、太空监视和空间控制服务。不仅如此,丹麦本身也与美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和防务关系。因此,格陵兰岛的一举一动都逃脱不了美国人的监视。美国虽无权决定格陵兰岛向谁开放矿产开发权,但可以影响丹麦的决策,从而间接地操控格陵兰岛资源的流向。

欧洲人也想在格陵兰岛矿产开发问题上插一杠子。近年来,中国公司可能向格陵兰岛矿产开发投入巨资的传闻引起了欧洲人的非议。2012年6月,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安东尼奥·塔加尼曾紧急奔赴格陵兰首府,承诺向格陵兰岛提供价值上亿的发展援助,以求换取格陵兰不授予中国稀土金属独家开采权的保证,他把此行称为“原材料外交”。英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则耸人听闻地以“不,格陵兰不属于中国”为题炒作中国向格陵兰岛“大举进发”,美国《纽约时报》则以“中国加入争夺北极矿产资源行列”为题报道中国与格陵兰岛的经济合作。法国欧洲新闻电视台评论称,欧盟对中国在格陵兰的投资行为一直高度敏感,此前曾正式要求格陵兰自治政府限制中国企业投资格陵兰稀土资源。然而,让欧盟失望的是,格陵兰自治政府领导人认为格陵兰应对外资一视同仁,不应拒绝或限制来自任何国家的投资。

从当前情势看,“格陵兰热”仍在持续,这对不断走出国门的中国能源公司确实有不小的吸引力。对于迫切希望通过开发矿产发家致富的格陵兰岛来说,能够引入中国的投资及人力资源,无疑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对中国企业而言,虽然格陵兰岛及丹麦都欢迎中国的投资,但要投资格陵兰岛的矿产开发,不仅需要勇气、资金、技术和人力,更要注意潜在的经济和政治风险,堤防眼红的人半路使绊儿,不然很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