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伊拉克局势再次引发世界高度关注。一个名叫“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极端组织攻城略地,不到十天就攻下多座重要城镇,首都巴格达一度告急,更有媒体报道说,近5万名装备先进武器的伊拉克政府军在千余名反政府武装分子面前望风而逃。许多人担忧,“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试图横跨伊拉克与叙利亚建立“伊斯兰国”,改写保持了近一个世纪的中东国家边界。
重镇接连陷落
今年初,脱胎于“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占领了伊拉克安巴尔省重镇费卢杰,宣布建立“伊斯兰酋长国”,随后实力迅速壮大,一直掌控安巴尔省,伊拉克政府军历时半年都无法收复。6月初,该组织又把战火烧到了邻省尼尼微,经过四天的激战,在6月10日占领了尼尼微省首府摩苏尔。摩苏尔是伊拉克第二大城市,距离巴格达仅350公里,是伊拉克重要的商业和交通枢纽,所在省份又是伊拉克石油储量极丰富的地区,毗邻叙利亚、土耳其和伊朗。由此可见,摩苏尔的战略地位比今年初失守的费卢杰更为紧要。在极端组织势如破竹的攻势面前,政府军的士气一落千丈。有情报显示,摩苏尔当地驻有5.2万名士兵和1.2万名警察,其中许多人向反政府武装投降,上缴武器,以保全性命。
随后几天事态一发不可收。“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继续攻克了伊拉克前领导人萨达姆的家乡萨拉赫丁省首府提克里特,占领了首都巴格达周边的几个城镇。伊拉克政府被迫将包围费卢杰的大部分政府军撤回来保卫巴格达,但在多日内只拿回几个城镇的控制权。在接连攻占重要城镇后,“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声称,他们开始在“占领区”实施严厉惩罚,枪毙了1700名在攻占提克里特过程中俘虏的政府军士兵。
伊拉克局势牵动多国神经。6月14日,美国“乔治·布什”号航母被防长哈格尔紧急调至波斯湾。奥巴马表示“美国会考虑采取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所有选项来帮助伊拉克政府平息叛乱”。6月16日,奥巴马知会国会他将调派275名美军前往伊拉克,其中170人已经进入伊拉克境内,以维护美国驻伊拉克使馆和馆内人员的安全,另有105人在伊拉克邻国待命。这是自2011年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后,首次向该国增派军人。目前,伊拉克境内共驻有160名美军官兵,其中包括5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和100名陆军军人。另有美国政府官员透露,白宫还考虑向伊拉克紧急增派100名特种兵。这些官兵将担负训练伊拉克军队和指导前线伊军作战的“有限任务”。此外,英国《卫报》引述伊拉克高官的话称,伊朗已派2000名精锐部队入境助阵伊拉克政府军。尽管伊朗官方一再否认已经出兵,不过总统鲁哈尼明确表示:“伊朗已经做好准备,如果接到请求,将帮助伊拉克。如果美国对伊拉克境内的恐怖组织采取行动,伊朗可能考虑与美国合作,打击逊尼派极端分子。”
目标不仅仅是伊拉克
2001年,阿布·穆萨卜·扎卡维创立“统一和‘圣战’组织”,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该组织高举“打击外国侵略者和伊拉克什叶派新政权”的旗号,吸引大批外籍“圣战”分子和伊拉克本土逊尼派极端分子入伙,成为伊拉克实力最强的暴恐团伙。为争取“基地”组织的支持以提升国际知名度,2004年10月扎卡维宣誓效忠本·拉登,将“统一和‘圣战’组织”改名为“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到2006年时,该组织一度拥有1.5万多名武装分子,后来因为美军和伊拉克政府军的共同打压,实力有所削减。2006年6月,扎卡维在美军空袭中被打死。
美军撤离伊拉克后,这个极端组织东山再起,在叙利亚危机中扶植叙利亚本土恐怖组织“支持阵线”。去年4月,该组织的最高领袖巴格达迪宣布收编“支持阵线”,成立“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麾下集结了7000多名“士兵”,图谋打造一个以伊拉克为基地、联通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暴恐通道,并将暴恐活动扩展至以色列、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等地,最终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包含这些地区的“大伊斯兰国”。今年1月,该组织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制造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造成多人伤亡。
乱局的背后
教派矛盾痼疾难返。4月30日伊拉克举行了新一届国民议会选举投票,属于什叶派的现任总理马利基领导的“法治国家联盟”赢得328个席位中的92席,领先其他党派。从大选结果看,什叶派占据优势,逊尼派受到进一步打压。
为准备今年4月底的选举,伊拉克去年上半年就开始进行省级地方选举。为打压逊尼派政治力量,防止逊尼派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重返政坛,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利用《去复兴党法》,禁止逊尼派部分有威望的人物提名参选,引起逊尼派强烈不满。从去年6月开始,在逊尼派聚居的北方省份,逊尼派民众与政府军之间爆发规模空前的武装对抗。鉴于被边缘化的处境和中东地区不断升级的教派冲突,部分伊拉克逊尼派认为除了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什叶派政府外别无选择。伊拉克国内的教派冲突日益白热化,而“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正是利用了这一矛盾,吸收逊尼派极端分子,壮大势力。另外,据以色列军情部门的最新消息,曾在美军占领期间协助过马利基政府的多个伊拉克逊尼派部落已经开始转向支持“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
目前,伊拉克各政治势力正就组阁争论不休。虽然马利基领导的政治势力获得了最多席位,但伊拉克政府军在反政府武装分子面前节节败退,马利基的领导能力遭受质疑,连任的压力更加沉重。但也有人认为,马利基可能借此危机,宣布紧急状态令,攫取更多政治利益。
政府脆弱无力,军队外强中干。伊拉克战争后,伊拉克政府成员大多是萨达姆时期的反对派,缺乏执政经验,腐败现象严重。总理马利基前两个任期的表现泛善可陈,战后重建没有起色,经济凋敝,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此轮危机爆发不久,马利基号召民众从政府领取武器、装备,志愿参战,民众响应的积极性甚至高过政府军,这充分显示出伊拉克正规军的无能。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伊拉克战争时,伊拉克各派都组建了自己的武装民兵,战后为了消除各派武装,重建伊拉克政府军,伊拉克政府将很多民兵收容整编到政府军,但萨达姆时期的很多军官都被新政权排斥在外,降低了军队的整体素质。美军撤出伊拉克前,曾抽出一部分力量帮助伊拉克重建部队,提供了一些装甲车辆,伊拉克也从美国采购了一些坦克、火炮等装备。但总体上伊拉克现有军官作战指挥能力有限,军队缺乏训练,也缺少战斗意志,很难抗击极端武装势力的进攻。据透露,在“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攻占摩苏尔时,当地伊拉克军队的许多高级指挥官最先跑到附近的库尔德自治区避难,指挥官跑路后,普通士兵也失去了继续作战的理由。
美国难辞其咎。2011年12月,奥巴马曾就撤军伊拉克一事发表演讲,宣称美国将留下一个“独立自主和稳定的伊拉克”。但美军没走多久,“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就攻城略地,给了奥巴马当头一棒。奥巴马仓促撤离伊拉克,扔下的烂摊子导致极端势力迅速膨胀,加上叙利亚危机中美国支持叙反对派的立场,让作为叙反对派之一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趁乱坐大,现在又杀回伊拉克。对此,美国内出现了很多指责奥巴马撤军伊拉克的声音,共和党领袖麦凯恩称美军撤离伊拉克是奥巴马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败”,无疑会使伊拉克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但其实伊拉克的情势早已岌岌可危,在过去几年中,死于暴恐袭击的伊拉克人不断增多,仅2013年一年就高达8868人。可以预计,由于“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进攻火力猛烈,伊拉克各地纷纷进入高度戒备,大批居民逃难,未来安全形势必将进一步恶化。
美国的纠结
连日来,美国政界、舆论界争论最激烈的话题无非是该不该对伊拉克进行武力干预。奥巴马左右为难的态度似乎证明美国已准备好失去伊拉克。奥巴马认为,伊拉克问题“不是一场单纯的、甚至主要的军事挑战”,所以派遣到巴格达的275名美军士兵只是为保护美国公民的安全,承诺向伊拉克派驻的特种部队也仅用于培训伊拉克政府军。但迫于国内外压力,美国出动了“乔治·布什”号航母,“菲律宾海”号导弹巡洋舰和“特拉克斯顿”号导弹驱逐舰也被部署到波斯湾。美国甚至出人意料地在6月16日的伊核问题第五轮对话期间,一改多年来苦心遏制伊朗在伊拉克影响力的立场,与伊朗磋商伊拉克局势。
对于伊拉克当前的局势,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不忘提醒美国人:俄罗斯很早之前就发出警告,认为美英入侵伊拉克“不会有好结果”。事实上,萨达姆执政时期,在强人政治的高压统治下,伊拉克国内宗教派别冲突被压制。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却打破了各种宗教派别、政治势力维系多年的平衡。什叶派通过选举占据了主导权,导致逊尼派政治势力被颠覆,库尔德人则寻求独立,伊拉克陷入了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三分天下的“碎片化”局面。伊拉克战争也打破了中东教派平衡,令什叶派的伊朗联合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连成“什叶派新月带”。同时,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后压制逊尼派的政策又助长了逊尼派对什叶派的反击,当前与伊拉克政府军交手的很多是逊尼派武装,其中不乏萨达姆时期的军官。
当初奥巴马之所以痛下决心撤军伊拉克,除了因为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付出了3.6万军人伤亡和近万亿美元损失的高昂代价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企图战略东移,遏制中国崛起。现在,面对伊拉克风云突变的局势,奥巴马似乎又走到十字路口,亚洲再平衡战略再一次面临考验。伊拉克危机能否平息,关系到美国下一步的中东政策,也关系到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和奥巴马任期最后两年的施政策略。面对乱局,奥巴马只能硬着头皮应付下去。
中国海外利益面临威胁
2009年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入伊拉克,目前在伊拉克实施的项目建设主要集中在石油、水泥、电信和电力等领域,大部分中国企业分散在伊拉克南部什叶派聚居的省份,那里居民比较单一,教派冲突较少,距离极端武装的活动范围(目前主要在北部)较远,局势相对稳定和安全。
但就石油企业来看,面临的威胁与日俱增。伊拉克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的第二大生产国,目前石油产量高达每天340万桶,对世界石油市场及国际油价影响很大。中国油企在伊拉克的石油开采项目中已经占据很大份额,中国在伊拉克重要的石油项目多集中在伊拉克中、南部,比如距巴格达约160公里的艾哈代布油田(2008年中石油下属绿洲石油公司与伊合资)、东南部的米桑油田(2009年中海油购得)、西古尔纳油田(2013年中石油从埃克森美孚手中购得25%股份)、鲁迈拉油田(2009年中石油与BP联合竞得),以及南部的哈法亚油田。而极端武装活跃的北部省份临近中石化在基尔库克的油田项目(2009年中石化收购瑞士阿戴科斯公司的塔克塔克油田股权),如果极端分子控制当地油田,封锁石油运输,势必祸及中国在该地的经济利益,而且目前控制在“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手中的摩苏尔,拥有伊拉克北部重要的石油管线,可能影响中国在伊拉克的石油运输安全。另外,今年3月“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攻占叙利亚东部的拉卡时,曾出现过控制当地炼油厂和油气输送管道的先例,所以不排除极端分子向南进犯过程中会殃及中国油企的可能。根据最新消息,6月18日早上伊拉克最大的炼油厂被“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攻陷,这座炼油厂位于巴格达以北约200公里的拜伊吉。中资企业及中国公民应提高警惕,及时关注形势发展,必要的时候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