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练兵场(19分)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相关题目。(7分)
沿着曲径通幽的碎石甬道进入园内,西北面是一座A (形容器物精致通透,结构奇巧)的太湖石假山,衔抱一池碧水。这座太湖石假山,峰峦层叠,石径wēi yí(),山下有洞室可穿行,拾()级而上,经数转而至山顶,山顶有亭翼然。山石与天光云影倒映池中,qīng xī()如画。池上架石梁,山下有涧谷,水中B (卧/载)莲藕,四周绿树环匝,境界幽深清远。置身其中,清风送爽,使人有出尘之感。
(1) 请根据括号里成语的意思,在A处后面的横线上,补写一个成语。(2分)
(2)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写在文中的括号里。(3分)
(3) 从括号内选一个字填写在B处后面的横线上。(2分)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思路是:点题总领全文——介绍碑身浮雕——抒写瞻仰感受,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B.《巍巍中山陵》一文从内容上看,“巍巍”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可以说,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或明或暗地扣住了“巍巍”这个显著的特征来进行说明、描写。
C.《凡尔赛宫》一文,无论是对凡尔赛宫建筑本身的描写,还是对其内部陈设和装潢以及外部大花园的描写,作者都能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进行说明。
D.《黄鹤楼》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有感慨。作者阎伯理,宋代人。
3. 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黄鹤楼》一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B. 《于园》一文中,作者从“实奇”“空奇”“幽阴深邃”这几个方面说明了于园假山堆砌的奇特。神游其间,仿佛置身大自然的岩壑林泉之中。
C. 《黄鹤楼》中对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避实就虚,行文善变,情趣盎然。
D. 《于园》的作者是张岱,他推崇诗文的“冰雪之气”,即高格调。
4. 下面这段文字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① 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② 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③ 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病句 ,修改意见:
病句 ,修改意见:
5. 一群外地的同学慕名来你校参观,学校派你当陪同参观的小导游,你将如何介绍自己的学校?请简单地写一段能吸引参观者的解说词。(4分)
二、阅读精品屋(41分)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7题。(5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第十二。
(选自《李太白全集》,李白著,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年)
6. 这首诗运用烘托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特点: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2分)
7.这首诗的颔联千古流传,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结合诗句做简要赏析。(3分)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8~12题。(20分)
游万柳堂记
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①,其在廷时,无可訾②,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③,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攲④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⑤民之膏以为苑囿⑥也哉?
[注释]①临朐:地名;冯公:康熙朝的宰相、临朐人冯溥。②訾(zǐ):毁谤、非议。③蒹葭(jiān jiā):芦苇。④攲:歪斜、倾斜。⑤朘:剥削。⑥苑囿:畜养禽兽的园地。
(选自《刘大櫆集》,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8. 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前一句一处,后一句两处。 (3分)
昔 之 人 贵 极 富 溢,则 往 往 为 别 馆 以 自 娱
9.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固将不暇于此( ) (2)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 )
(3)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 ) (4)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 )
10.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万柳之堂”是临朐相国冯公为自娱而建,占地广,清一色植柳,亭榭、池塘与假山点缀其间,足见冯公建园时用心之深。
B. 文章以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万柳之堂”的昔盛今衰,形象地揭示了“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的道理。
C. 文章通过对“万柳之堂”占地之广,植柳之多,亭榭、池塘与假山之互衬的描写,流露出对冯公繁忙之余闲雅情趣的欣赏,赞扬了冯公富贵而能赏山乐水的可贵品质。
D. 文章叙议结合,由议论引出游历“万柳之堂”,因“游”而“记”,继而生发感慨,婉讽富贵而淫乐者,劝诫士大夫不要恋慕富贵,富贵了更不要搜刮百姓钱财建园自乐。
11.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
(2)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12.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借“万柳之堂”的兴衰向士大夫们提出了哪两点建议。(4分)
(三)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13~17题。(16分)
天坛之美
杨辛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则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选自2006年高考北京语文试卷,有改动)
13. 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3分)
14.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15. 下列理解,符合文义的一项是()。(2分)
A. 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的。
B. 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 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 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16. 作者站在审美的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考虑,用三个词语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3分)
、 、
17. 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4分)
三、文笔展示台(40分)
18. 请以“家乡探胜”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抓住景物的特点充分描写,展现景物特色;②不少于600字;③书写正确、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