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新华社著名记者周定舫写的一篇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说明文,最早发表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几十年来,本文之所以成为一篇经典性的范文,给各个时期的学生以不尽的滋养和熏陶,除了文章结构清晰、能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完美结合、感情充沛外,最大的亮点就是用语准确,富于变化。本文语言的准确主要表现在下面三点:
第一,注意锤炼词语。
例1:“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文中用了“落成”一词,而没用“建成”或“造好”。这是因为“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或“造好”等一般性字眼,就无法表现作者崇敬的心情。
例2:“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这里,作者用了“瞻仰”,而没用“参观”, 因为“瞻仰”是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用“瞻仰”比用“参观”这一类字眼更贴切,也更庄重。
第二,指代部位的词、短语和方位词使用准确。
例1:“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句话中的“碑心石”三个字明确交代了毛主席的题字所在的部位。如果换成“碑石”,那么指代的部位就不确切了。
例2:“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文中交代了纪念碑的北面为正面,这里用“往南”点明了“‘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所在的方位,用“转到碑身的后面”和纪念碑的北面为正面相呼应,进一步准确地点明了其位置。
第三,恰当使用表示时间、范围或程度等修饰、限制的词语,结合运用平实的说明方法,使意思的表达更确切。
例如:“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句中的“中国”表示范围,“自古以来”表示时间,“最大”表示程度。通过这一连串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了纪念碑的特点。另外,“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纪念碑巍峨、雄伟的特点。
举了这么多例子,分析了本文用语准确的特点,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本文的语言又是如何富于变化的。众所周知,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说明文以说明为主,但同时也不排除使用其他表达方式。本文就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例如,文中对参观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直到离开纪念碑等,通过记叙,把参观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为了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作者运用了描述性语言,让固定不动的10幅浮雕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还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和故事,使得人民英雄英勇无畏的伟大形象屹立在人们心中。此外,文章中还运用了议论性的语言,如评论若干历史事件的意义等。
总之,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