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的“火星探路者”号宇宙飞船,成功地在火星表面着陆,当时正是火星上日出前两小时。全世界的电视观众目睹了这一壮举,它标志着人类在征服宇宙的长征中迈出了新的一步。
火星距地球1.92亿公里。“火星探路者”飞船于1996年12月4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启程,经过整整七个月的飞行,终于在7月4日到达目的地。
NASA执行本次火星探测计划的目的,原本是一次演练,即验证整个计划是否具有可行性。“火星探路者”不仅达成了这一目的,还取得了很多其他有价值的成果。
首先,使人类对火星地表景观有了直观的认识。“火星探路者”发回了数千张火星地表照片,人们从这些照片得知,火星阿瑞斯平原看起来就像地球上的荒漠;同地球一样,火星上也有山脉、丘陵、沟壑,甚至还有陨石。
第二,使人类对火星岩石和土壤有了初步的了解。火星车“旅居者”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火星上的岩石和土壤进行探测和分析。结果发现,火星同地球一样,也有多种不同种类的岩石。
第三,使人类对火星气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当时着陆点是夏季,白天地表温度约零下十几摄氏度,夜晚会降到零下70多摄氏度,白天有微风。“火星探路者”在距火星地表48公里高处测得的温度为零下170摄氏度,这是当时记录到的火星大气层的最低温度。
第四,找到了一些支持“火星生命之说”的证据。认为火星上有生命的说法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火星上曾经有水;二是在地球上发现的火星陨石中含有生物化石微粒。“火星探路者”拍的照片表明,几十亿年前火星阿瑞斯平原曾发生过特大洪水,证实了“海盗”号飞船21年前的判断。火星车对火星岩石的分析表明,这块火星岩石与地球上的一块火星陨石在化学组成上具有相同的特征,这起码说明这块陨石的确来自火星。科学家认为,目前还不能断定火星上曾经有过生命。
当然,此次火星探测计划并非一帆风顺,问题集中在通信联系上,共出现了四次通信故障。
1991年7月10日,鲍里斯·叶利钦成为了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
叶利钦1931年2月1日出生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达里茨基区布特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是俄罗斯族人。自1955年在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后,他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工作了30年。1985年,叶利钦调往莫斯科担任党政要职。1990年5月,在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7月,在苏共二十八大上,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民主纲领派”提出的旨在改造当时苏联社会的一系列主张未被大会接受,他在大会结束时宣布退出苏联共产党。
1991年6月,叶利钦在全民大选中当选为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同年12月,他同原苏联其他十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一起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提前卸去总统职务,并任命总理普京为代总统。
2007年4月23日,叶利钦因心脏病突发,于莫斯科逝世。
叶利钦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他任总统八年,换了六位总理,但他的总统职位却无人能撼动。叶利钦是一位孤独的改革家,他欣赏和竭力支持民主改革,结果却是极少数人一夜暴富,而大多数人陷入贫困。叶利钦和他选择的改革道路,面临着被修正、被抛弃的命运。
这是叶利钦的悲剧,也是俄罗斯的悲剧。
1976年7月14日,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全线正式通车。
1967年9月5日,中国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政府、赞比亚共和国政府关于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决定由三国合建铁路。1970年10月开工,1975年6月完成全线的铺轨任务。
坦赞铁路建成后,成为把坦赞两国连结在一起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为赞比亚出口提供了一条新的、可靠的出海通道,打破了当时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封锁,保证了赞比亚的主要收入来源。铁路沿线涌现了不少新兴城镇,成为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同时,这条铁路也为支援南部非洲的民族解放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尼雷尔高度评价说: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是“对非洲人民的伟大贡献”,“历史上外国人在非洲修建铁路,都是为掠夺非洲的财富,而中国人相反,是为了帮助我们发展民族经济”。卡翁达总统赞扬说:“患难知真友,当我们面临最困难的时刻,是中国援助了我们。”坦赞两国人民乃至整个非洲把坦赞铁路誉之为“自由之路”、“南南合作的典范”。
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在当时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引起很大反响。上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对《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进行投票表决,坦桑尼亚的代表穿着中山装参加投票,除极少数国家外,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投了赞成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功在联合国取代中华民国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