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中国“饮食文化”洁美耀眼的光辉

2014-04-29 00:00:00李平
北京文学 2014年2期

在国外工作学习许多年,作为大学英语教师,习惯了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比较,饮食文化一直是我进行中西文化比较中的重要课题。在比较中常常津津乐道于自己民族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直为其位于世界之最感到骄傲,自豪无比。在比较过程中,常常都是垂涎欲滴。每当馋不自禁时,常会邀请几位外国朋友到附近一家地道的中国餐馆小聚一番。一方面尽享一下久违的中国美食,一方面,可以如数家珍般地向外国朋友介绍(更确切地说是炫耀)一下自己国家的饮食文化。席间,每次都是滔滔不绝: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令世人瞩目。中国认为“民以食为天”,最早在西周即有饮食文化与制度。《周礼·天官冢宰》说:“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其他如《礼记》《论语》《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等都为饮食留下重要的篇章。中国菜乃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世界饮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菜很讲究色、香、味、意、形,被称为“国菜五品”。早在《后汉书·边让传》就有记载:“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食材的选择有助于这五品的实现:有些食材是为了点缀颜色之用;有些食材如胡椒,茴香一些香辛料主要用来除食材的腥、膻或异味;有些则是为了增加香味而设计的。食材的名称、形状可代表菜肴意境,古时候,举子们在赶考的时候要吃条红色鲤鱼,意为鲤鱼跳龙门;一些食材本身就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甚至还有药用性。饮食文化,是人类不断开拓食源、开发食品、制造食器、消费食物的过程,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在饮食活动中的方式、过程和功能等结构组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中国的饮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吃饭”不仅仅是保持身体健康,更是“生活艺术”的重要部分,是生活的最大享受之一。“快乐哲学”“闲适哲学”的倡导者林语堂先生对“吃饭”推崇备至:“我总以为生活的目的即是生活的真享受。”看来“饮食”在他的心目中无疑是生活的“第一享受”。他说:“如若一个人能在清晨未起身时,很清醒地屈指算一算,一生中究竟有几件东西使他得到真正的享受,则他一定将以食品为第一。”“吃饭”甚至是增进友情和亲情的助推剂。在家人、亲人或邀请客人“吃饭”享用完美味的盛宴之后,你开心,我也开心,每个人都很开心。家人、亲人间的亲情,朋友间的友谊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加深了。

外国朋友一边如饥似渴地领略着这洋洋洒洒的中国饮食文化,一边尽情地饱享着餐桌上中国的美味佳肴,他们为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所拥有的地位和耀眼光辉而震撼(因为中国饮食文化与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极大的反差———西方人“吃饭”很简单。在西方人的眼中,“吃饭”不是生活中重要的内容,它只是给身体添加营养,保持身体健康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以抵御疾病的侵扰。换句话说,这里面根本没有任何附加色彩和价值)。情至高潮之时,我和外国朋友常常都是口醉、心醉、言亦醉。然而,每当此时,总有一种隐约的忧虑袭上心头,顿时,我便如鲠在喉,心塞语驻……因为数年以来,在国内饮食文化中有一股强大的浊流在猛烈地冲击着中国饮食文化,公款吃喝成风,“吃喝”似乎已成了腐败的代名词。“吃喝”之风是腐化堕落的源头。每年政府的“三公经费”有相当数量都填入了“吃喝”这个“黑洞”,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毒瘤”,也是深埋于权力者心中难以除根的顽疾。“吃喝风”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坏了党的形象,它也污染了中国饮食文化,破坏了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美好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已把中国饮食文化引入歧途。因此,“刹住吃喝风”已成为中国百姓异口同声的呼声!欣悉党中央已制定了“八项规定”等多项措施,大力倡导“励行节约,反对浪费”,并已在全国范围内,对“吃喝风”开始了严抓狠管。相信随着党中央其他措施一步步跟进,遏制公款“吃喝风”一定会取得成效,愿这一战果也能帮助中国饮食文化正本清源,去污除垢,重新梳理,重饰打扮,让这一美丽奇葩重新绽开,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再现它纯洁耀眼的光辉!

责任编辑 王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