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优化与创新

2014-04-29 20:56孟艳玲李晓芳
2014年1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就业指导创新

孟艳玲 李晓芳

摘要:为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各高校均把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在实际教学领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对大学生就业没有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现实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对优化创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基本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就业指导;创新;就业能力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727万,比上年增加28万。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各高校按照教育部要求,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在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提升就业能力、端正求职心态、如何选择职业等方面加强教学指导。实践证明,这一课程的开设,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也在其求职就业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仍存在很大局限,甚至与就业市场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对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进行优化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多数流于形式。部分高校虽然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但仅限于关注就业率这一数字,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就业指导的意义。有的高校为节约教育教学资源,通常采用合班上课、讲座报告或毕业前培训等方式进行授课,课程班容量甚至达到300人以上。大多数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专业性差,且不够稳定,有很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或辅导员进行兼职;有的教师视其为边缘化的课程,并且对于自己搞科研、评职称没有帮助,就疲于应付。

2.课程设置不科学,与就业市场脱节。有的高校教学内容陈旧,教材知识长期不更新,课程实用性、操作性不强,与大学生就业需要、市场就业现状脱节。部分高校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只是简单为学生介绍一下就业形势、提供一些就业信息、提醒一下求职准备,缺乏统一规范的课程标准。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课时缩水严重,并且时间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导致学生到课率低,效果不理想。有的进行突击式教学,只是对毕业生进行简单指导,忽视了就业能力提升、就业理念树立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使学生上了课之后,在就业市场上依然感到十分迷茫。

3.教学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大多数高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并安排了具有很高学历的教师,但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仅限于口头说教,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课堂互动很少,甚至没有案例教学、模拟求职等具有一定参与性的教学方式,能够到人才市场进行观摩,或者采取与企业进行直接沟通的高校更是少数,基本上忽略了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二、优化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基本遵循

优化和创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最终目标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重点应在研究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把握好创新方向。

1.强化提升就业能力导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名为课程,实为指导。开设课程的目的不仅是讲解理论,更为关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就理论讲理论,重点放在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之在求职和接触社会过程中,能将课程所学、所悟用到实处。

2.做好教学总体设计。不论学生学什么专业,在大学期间所学课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指导课程也应随着其它公共课程、专业课程进行调整。现阶段,重点应处理好专业课与就业指导课在授课时间、教学方式、课程安排等方面的关系,确保既能高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能便于操作,并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个人特质、职业兴趣具有异质性,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也应该体现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目标设定都应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状况及个人志向相结合。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差别和侧重,避免千篇一律、模式化教学。

4.着力突出学校特色。大学阶段是青年心智逐步成熟的时期,大学课程、学校传统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入的影响。在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的择业观与办学理念结合起来,在培养过硬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独特视角和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才更易脱颖而出。

三、优化创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对策建议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的核心工作之一,是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对于做好这项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投入,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

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为组建一支这样的就业指导课专业教师队伍,首先,要把就业指导教师列入教师系列管理和职称评定以稳定教师队伍。其次,根据师资队伍学科背景多样、教学经验不足的现实情况,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系统全面的培训。通过校外进修、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参加企业实训、教学观摩等学习方式,提升职业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此外,聘请校外专家如就业部门人士、知名就业指导专家、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等相关让人员担任专题课程主讲教师、参与教学研讨,补充师资队伍。

2.统筹安排,构建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就业指导作为一个长效性系统性的课程,应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教育中,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学习、成长阶段,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体系。大一阶段帮助学生认识就业形势、了解专业及行业状况,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能力。大二大三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只是应试指导和面试指导,过分强调择业技巧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和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职业核心能力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社会人的共性职业能力的要求,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此外这一阶段还要帮助有创业意向或已有创业项目的学生掌握创业的实操技术来提升创业素质等。大四阶段应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和方法,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3.对接市场,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打破传统的理论说教的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提问、心理测评、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探索“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从社会各界聘请相关专业人士走进高校、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讲授就业指导方面的实践经验;积极开辟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观访问或兼职,鼓励学生用“生涯人物访谈法”调研与自己目标职业相关的职场人士,动员学生参加各类招聘会现场观察用人单位对相关职位的招聘要求,或通过创业基地等形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同时,为弥补课堂教学学时的不足和内容的局限,还可以开辟网络教学模式,利用网络的便利和高效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此外,就业指导课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职业生涯规划教学阶段的考核可以要求学生每人设计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包含自我分析、职业认知、职业决策及职业发展路径等,提升学生对就业的心理认知。(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802/11260.html

[2] 张辉.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之孔见.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2(3)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就业指导创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