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2014-04-29 19:00张文娟
2014年1期
关键词:应对措施隐患

张文娟

摘要:自由贸易是WTO追求的价值取向,理论依据是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WTO并不能对每个国家一视同仁,也解决不了国家间的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如何应对,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国内学者努力探索的问题。本文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贸易的作用以及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面对挑战,我国应该做出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隐患;应对措施

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益,发展了绝对贸易理论。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生产模式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二、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贸易的作用以及带来的隐患

(1)比较优势对我国贸易的作用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于各国遵循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通过国际间的自由交换,来提高整个社会福利水平。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和资源,我国的比较劣势则在于资本和技术。所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为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这种出口贸易结构对外贸易得到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很大进步,加入WTO,进一步推动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在世界货物贸易额由2001年的第6位跃居到2010年出口的世界首位,占全球份额10.4%,进口也位居世界第二,据此成为对世界贸易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及影响的国家。

(2)比较优势给我国贸易带来的隐患

上述贸易结构提升了我国贸易位次和出口地位,但同时这种以低廉劳动力为优势进行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效益不高,导致虽然我国出口规模在扩大,但收入却增长缓慢,这种贸易出口方式在促使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隐患。

首先,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及引进,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国际贸易结构依然没有改变,出口品仍然多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制造”成为价格低廉,质量低下的代名词。

其次,作为贸易大国,我国这种出口模式会导致我国总体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与收入弹性都比较低,我国经济规模又比较大,随着我国商品不断涌入,这类产品的供给持续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若市场容量一定,价格必定下降,进而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

再次,除了我国生产这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外,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企业生产这种产品,这样就会使我国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产生贸易摩擦,我国连续多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使我国对外贸易在扩张同时也变成最大的贸易争端困扰国,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

最后,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短,因此商品附加值低。(1)我国加工贸易目前仍处于简单加工或组装阶段,加工贸易国内产业链极短,生产能力集中在下游产业,过度依赖零部件和原材料进口,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将会失去发展后劲。(2)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极低,大量利润外流。在整个加工贸易的价值链中,我国企业承担的往往只是对零件或原辅料的初步加工、组装等环节,导致产品附加值无法提高。

所以,我国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利益,却也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目前我国国内工资成本上升,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持续下滑,而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劳动力优势在不断消逝,仍依赖传统的比较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中国经济无疑将陷入危机。

三、面对隐患,中国国际贸易要如何应对

我国“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由低谷逐渐走出,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增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困难和风险。我国加入WTO的10年约定到期,我国面临着国内外市场开放度增大带来的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中国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带来了众多弊端,针对这些弊端,中国必须采取恰当措施。

(一)将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走市场化改革之路,促进市场机构转型

比较优势认为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仍然可以通过自身具有的比较优势在对外贸易中获得利益。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中国对外贸易倾向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出口导向与国内经济联系较少,对促进国内经济作用有限。这种方式是一种粗放式增长形式,不能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因而,基于劳动力与丰富资源的比较优势,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应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深化市场化改革,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实现对外贸易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契机,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加快企业改制和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和扩大出口的基础上,加快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科技含量,占领对外贸易竞争制高点。

(二)政府与企业完善应对机制,减少对外贸易摩擦

(1)政府方面,首先应该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引用WTO反倾销协议中的条款,对其他国家提出的反倾销措施和调查程序进行调查,提出异议,澄清问题,敦促相关国家修正该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最终取消对我国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措施。其次,建立完善的反倾销应诉机制,加强并完善我国反倾销预警机制网络,最后,强化规范对出口竞争秩序,设置有效地出口经营管理机制,是减少对华反倾销诉讼的有效措施。

(2)企业方面,首先应该调整经营战略,实行国际化经营。其次,应优化商品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产量,树立品牌意识,实现出口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以及以价取胜的战略转变。最后,企业在反倾销的过程中,应该熟悉国际惯例,依法应对反倾销,化被动为主动。

(三)提高加工贸易零件及原材料的本地化率,延长我国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

根据利润最大化目标原理,加工贸易企业应增加料件的本地采购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要提高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率,需要做以下调整。首先,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我国的上游产业发展一直滞后,而国家的优惠政策几乎都是向下游倾斜的。因此要改变对中间投入品的现行政策。其次,政府应该给予资金支持。为使本国企业的材料和零件在质量、规格和成本等方面达到加工贸易出口要求,国家应该提供资金推动国内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并鼓励形成民间“风险融资”机制。再次,倡导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企业在本国采购。一方面,因为国内来料加工企业的多数产品将出口国外,对其国内零部件供应商来说属于间接出口,所以可对这部分产品实行出口退税,减少来料加工企业国内采购成本,从而激勵来料加工企业国内采购;另一方面,对进料加工企业的深加工结转货物实行免征相关税收的优惠政策。(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艺洁,刘佳,付心刚.《我国在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中的理性选择》.《商场现代化》.2006(5)

[2] 彼罗·斯拉法.《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13-294

[3]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14-115

猜你喜欢
应对措施隐患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输变电设备运行及安全防范措施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浅析“营改增”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变化及应对措施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