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念格的关联需求表示模型

2014-04-29 13:47张相斌蒋晓路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年1期

张相斌 蒋晓路

[摘 要] 顾客的需求通常不是单一的产品或服务,而是一系列关联需求的集合。但是,顾客往往无法明确地意识到这些关联的需求。帮助顾客识别出这些关联需求,一方面增加顾客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本文借助概念格相关理论对顾客的这种关联需求构建模型进行表示,通过与顾客的信息交互,引导并帮助顾客明确自身的实际需求,最后结合实例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 服务集成; 关联需求; 表示模型; 概念格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50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095- 03

0 引 言

顾客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不仅仅是为了消费产品或服务本身,而是为了使其自身获得价值。通常情况下,单个产品/服务需要与其他关联产品/服务配套使用才能使顾客获得价值。因此,顾客需要的是一种产品/服务关联需求,而不是单一的需求。然而,顾客往往不能清楚地、完整地表达这样的关联需求。帮助顾客识别关联需求,对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缪淮扣 等指出结构化方法能增加软件规格说明的可读性,但软件系统对功能的变化十分敏感。[1]张莉 等发现面向对象方法运用人类日常的逻辑思维,但在描述问题域方面不足。[2]Anne Dardenne 等指出面向目标的方法运用起来比较直观,但目标的演化难于处理。[3]Matthias Jarke 等指出情景实例方法用户易于领会,但在大规模项目中的应用有风险。[4]李景洲 等认为形式化方法虽可使需求规格说明更精确,但大都假定已明确用户需求。[5] Ariel Fuxman 等提出的方法比面向目标的方法更全面。[6]陈小红 等提出问题框架法,相对较少考虑建模。[7]陆汝钤、金芝 等提出了基于领域建模的预需求分析,提高了软件需求过程的用户友好性和自动化程度。[8]

综上所述,这些建模方法都是针对软件需求工程领域单一系统的需求建模研究,对于顾客的关联需求研究还很少。研究发现关联需求之间存在某种共性,而每个需求又有其特性。这种现象可以用“对象—属性”的形式来表示。概念格是一种表示属性关联的概念层次结构图,描述了对象与属性之间的二元关系,非常适用于表示需求之间的关联。

本文运用概念格对服务关联需求进行表示,并结合实例来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这为后续的关联需求挖掘提供了基础。

1 服务关联需求表示模型

1.1 需求关联特性

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集成化的服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但是,顾客的关联需求之间除了相互促进,还有相互竞争的关系。顾客需求的关联特性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1.1 竞争性

顾客的关联需求之间可以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即竞争性。例如,对于鼠标的需求,可以是有线鼠标,或者是无线鼠标。

1.1.2 协同性

协同性还可分为独立协同性和依赖协同性。独立协同性的关系如购买西装与衬衫,单件购买固然可以,但是搭配购买更能提升单件产品的价值。依赖协同性的关系如硬件与软件的关系,软件需依托硬件才能发挥作用,硬件结合软件才能实现价值。 1.2 关联需求模型

用D表示顾客需求集合,用N表示顾客需求属性集合,关联需求模型用如下三元组表示:M: = {S,R,U} (1)

式中,S表示一对需求集;R表示这对需求集之间的关系;U表示这对需求集能带给顾客的效用。

(1) S = (Ci,Cj),Ci、Cj是基于概念格的关联需求模型中的两个概念。

(2) R = {r1,r2},r1表示竞争性的关系,r2表示协同性的关系。

(3) U的取值不仅与R有关,还跟S有关。

1.3 效用函数的建立

用us表示需求集S对效用的影响,用ur表示关联关系R对效用的影响。

U = us · ur (2)

1.3.1 uS的确定

用d表示单一需求,m表示某一属性,用w表示属性m的权重,用v(d,m)表示需求d是否具有属性m。当v(d,m) = 1时表示需求d具有属性m,当v(d,m) = 0时表示需求d不具有属性m。

令f(C) = {m∈N∣?坌d∈D,v(d,m) = 1} (3)

Us = ∑w(f(Ci)∪f(Cj)) (4)

1.3.2 ur的确定

若Ci与Cj是竞争性关系r1,则ur取值为0,表示这对需求集不会成为顾客的选择。

若Ci与Cj是协同性关系r2,则ur取值为1.1,协同性关联需求可产生“1 + 1 > 2”的效果。

U = ur · ∑wq (5)

2 服务关联需求建模

2.1 初始模型的建立

假设初始需求是d1,d2,…,dn,根据顾客的购买动机,得到初始属性为m1,m2,…,mt。需求和属性的关系构成的n × t阶初始形式背景矩阵:

(6)

其中,x = v(d,m)。

然后借鉴专家经验、思维发散,以及关联特性,从属性m1进一步得到属性m1a,m1b,…,m1p,通过新的属性或新的属性集合得到新需求dsa,dsb,…,dsk。将新属性与新需求加入原始关联需求概念格中。

令g(C)={d∈D∣?坌m∈N,v(d,m) = 1} (7)

(1) 若g(m1a)∩g(m) = ?准,?坌m∈M,那么新增节点Csa = (g(m1a),m1a)。

(2) 若存在C = (g(m),f(g(m))),其中m∈M,使得g(m1a) ?哿g(m),且C的子概念节点与概念(g(m1a),m1a)的外延交集不等于g(m1a),那么新增概念C的子概念节点,得Csb = (g(m1a),f(g(m))∪m1a)。

(3) 若存在C = (g(m),f(g(m))),其中m∈N,使得g(m1a) = g(m),那么更新概念C,得C* = (g(m),f(g(m))∪m1a)。

将属性m1a插入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插入属性m1b,m1c,…,m1p。

重复上述步骤,继续从属性m2进一步得到属性m2a,m2b,…,m2q,通过新的属性或新的属性集合得到新需求dua,dub,…,duk。将新属性与新需求继续加入已有的关联需求概念格中。通过逐一将新属性加入已有概念格逐步完善概念格,最终将得到一个复杂的概念格。

2.2 属性权重的度量

假设属性集合为{m1,m2,…,mn},用aij表示两个属性权重的比值,即aij = wi/wj。

采用Saaty的建议,用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来确定aij的值,1~9比例标度的含义见表1。

2、4、6、8表示两个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可得到如下矩阵:

A = a11 a12 … a1na21 a22 … a2nan1 an2 … ann (8)

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求解,即

解得w = (w1,w2,…,wn)。

若f(C0) = ?准,则不考虑C0与其他概念节点的关联效用;若g(Cz)= ?准,则不考虑Cz与其他概念节点的关联效用;若g(Ci) = g(CX1)∪g(CX2) ∪…∪g(CXj),则不考虑Ci与其他概念节点的关联效用。

3 算 例

假设需求集D = {投影仪,激光笔,U盘,投影幕布,音响,吊架,推车,电池},属性集N = {播放图像,可发光,存储信息,显示图像,播放音频,固定设备,供电,可移动}。为便于表示,分别用如下字母对应表示需求集和属性集。

D = {d1, d2, …, d8},N = {m1, m2,…, m8}

得到形式背景矩阵和概念格如下:

要为某顾客提供服务,首先需要该顾客对属性重要性进行判断比较,得到如下判断矩阵:

计算各属性权重值:min z = ■■(aij - wi)2 s.t.■wi = 1,wi ≥ 0

可计算得:

w = {0.235 807,0.362 433,0.037 947,0.098 012,0.067 981,0.111 095,0.038 71,0.048 015}。

由于f(C0) = ?准且f(C10) = ?准,同时g(C1) = g(C3)∪g(C4)∪g(C5)∪g(C6)∪g(C7),所以,不考虑C0、C1、C10与其他概念节点的关联效用。根据效用公式U = ur · ∑wq,可得到关联效用矩阵:

4 结 论

服务关联需求的研究旨在为顾客提供服务集成方案,对提高顾客满意度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概念格相关理论对服务关联需求进行建模、表示。通过对关联需求的关联特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构建关联需求的效用函数。最后以简单但完备的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缪淮扣,高晓雷,李刚. 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和形式方法的比较与结合[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1999,21(4):27-31.

[2] 张莉,裘国永. 结构化方法与面向对象方法的比较分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2):29-32.

[3] Anne Dardenne, Axel van Lamsweerde, Stephen Fickas. Goal-Directed Requirements Acquisition [J]. Science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1993, 20(1/2):3-50.

[4] Matthias Jarke, X Tung Bui, John M Carroll. Scenario Management: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J].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Journal, 1998, 3(3/4):155-173.

[5] 李景洲,董继润,李保栋. 论结构化方法与形式化方法的结合[J]. 计算机科学,1995,22(1):47-50.

[6] Ariel Fuxman, Lin Liu, John Mylopoulos, et al. Specifying and Analyzing Early Requirements in Tropos [J]. Journal of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2004,9(2):132-150.

[7] 陈小红,尹斌,金芝. 基于问题框架的需求建模:一种本体制导的方法[J]. 软件学报,2011,22(2):177-194.

[8] 陆汝钤,金芝,万荣林,夏幼明. 基于领域知识的需求信息获取[J]. 软件学报,1996,7(3):13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