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用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片段的简明研究

2014-04-29 07:52陈敏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塞尔

【摘要】运用塞尔将间接言语行为分为首要言语行为和次要言语行为的理论分析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片段,检验其理论的有效性。

【关键词】塞尔 间接言语行为 四大名著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51-01

1.间接语言

间接语言的使用是一种在日常交际和文学作品中的普遍现象,很容易被观察到。当我们称某人间接地使用语言时,意思是说:他没有以明确、直截了当的方式说出他想要说的;相反,他尽量以间接、迂回的方式表达意思。在大多数情况下,说某种语言的普通人能凭直觉感到间接语言的使用、甚至间接的程度。不过摆在语言学家面前的问题是,需要对该现象进行理论解释。

2.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1975年,美国哲学家及语言学家约翰·R·塞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的观点,他认为运用间接语言就是运用间接言语行为,后者的“一个言外行为的实施通过间接实施另一个言外行为来实现”。因此,间接言语行为的实施需由两个言语行为参与:首要言语行为和次要言语行为,后者是字面意义上的,而前者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却与表述的真实意图一致。

3.运用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片段

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中,间接语言的运用对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起到重要作用,试用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加以分析。

3.1双方对话而无第三方在场

3.1.1听者能推理首要言语行为

有些场合在特定人群间,尽管用间接言语明显要花费多得多的精力和时间,言者故意使用间接言语以占得先机或避开不良后果,以此希望避免伤害别人,或想规避禁忌话题。如《水浒传》第24回,潘金莲接连用暧昧的间接语言挑逗武松,透过次要言语行为如“吃酒”、“拨火”等,首要言语行为意在与之通奸。武松心知肚明,装聋作哑,直到最后义正词严地予以呵斥。尽管潘金莲企图未果,但她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运用不可谓不成功。

3.1.2听者(一定程度上)不能推理首要言语行为

与直接语言相比,间接语言代价高、有风险。代价高是因为言者要付出更多脑力构思间接语言,听者也要花费更多心理活动处理他接收的间接信息;有风险是因为对间接表达的理解是不确定的,言者有被误解的风险,从而造成交际失败。如《西游记》第30-31回,猪八戒请孙悟空回去救唐僧,他不敢明说师父有难,耍小聪明,用师父“想你”、“盼望”、“久等”等次要言语行为,其首要言语行为是要他立即返回搭救。但孙悟空不知唐僧被擒,不能推理首要言语行为,加之当初被贬负气,所以迟迟拖着不走,直至两者弄僵。如果猪八戒上来就托出实情,义激猴王,情况可能大相径庭,所以他这次的间接言语行为是不成功的。

3.2双方对话而施影响于在场的第三方

在间接言语行为中,有一种特殊情形值得关注:言者的言语行为表面上是以听者为对象,实际上是针对在场的第三方,并使其受到某种影响、产生某种感受。为达到该交际目的,言者和第三方需共享某种背景知识,而听者却未必。

3.2.1听者能推理首要言语行为

塞尔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言者通过依赖与听者共享的背景信息(语言或非语言)、听者的逻辑推理能力来传达言外之意。确切地讲,要解释间接言语行为中的间接成分,需要这样一件装置:它由言语行为理论、某些基本的会话合作原则、对话双方共享的事实背景信息以及听者的推理能力构成”。如《三国演义》第19回,吕布在白门楼战败被俘,曹操问刘备如何处置他,刘反问“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强调吕先后侍奉丁、董二人而后背叛弑主的事实(这是三人皆知的背景信息),次要言语行为是提醒并警告曹不要重蹈覆辙,首要言语行为即杀吕。曹操当然听得懂。此言一出,吕破口骂刘,而曹决意将吕处决。刘深知吕虽武功盖世,但不忠不义,不能为己所用,但如投奔曹,势将难敌,而曹虽爱才,但生性多疑,所以尽管吕已求情,还是必须除之以绝后患,但又碍于吕(第三方)在场,不能直言,于是,间接言语行为成了借刀杀人的利器。

3.2.2听者(一定程度上)不能推理首要言语行为

有时,言者事先明知听者因缺乏某种背景信息而(几乎)不可能推理首要言语行为,而在场的第三方与言者共享该背景信息而(几乎)肯定能推理首要言语行为,言者故意运用间接言语行为,意在对后者造成影响。这时,听者是言者指桑骂槐的传声筒。如《红楼梦》第30回:宝钗恼恨宝玉刚才把她比作杨贵妃的不当话语,这是两人共享的背景信息。正好丫头靛儿来问她找扇子,怨气未消的宝钗抓住机会,实施对宝玉(第三方)的间接言语行为,她指着靛儿说:“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靛儿之前没听见他俩的对话,不占有相关背景信息,当然听不明白。而宝玉透过宝钗的次要言语行为,推理出她的话明里是批评靛儿不该找她要扇子,实际上是责备自己不该和她开那个玩笑并表达愤怒,这才是首要言语行为,于是他“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此外,宝钗话中“那些姑娘们”还暗讽黛玉,因此她的间接言语行为既回答靛儿的话,又抨击宝玉及黛玉,可谓一石三鸟,这种效果是直接语言难以达到的。

4.结论

塞尔对发展和系统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做出贡献,他把间接言语行为引入言外行为范畴并创造性地将其分层为首要言语行为和次要言语行为,通过上文举例,证明其对分析间接言语行为行之有效。他强调共享背景信息对做出推理的重要性。他的学术眼界开放,给其他会话原则介入间接言语行为留出余地,他的理论启迪其他语言学家,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等形成互补。

参考文献:

[1]何兆熊,语用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戴炜栋等,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王一杰,論以与话人为实际交际对象的间接言语行为——对《红楼梦》一段对话的文本分析[J],魅力中国,2010(6).

作者简介:

陈敏(1978-),男,上海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在职硕士生。

猜你喜欢
塞尔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鸟有翅膀,孩子有书
走出沙漠的比塞尔人
浅谈点-连式ATP系统在埃塞尔比亚轻轨中的应用
蔬菜房子
一只被拍死的蟑螂
塞尔论意向性与言语行为
方向
方向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