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分析

2014-04-29 00:44柏宏
北方音乐 2014年1期
关键词:曲式分析梁祝

柏宏

摘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于1959年,由我国著名音乐家何占豪和陈刚共同创作完成。它是我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也是我国音乐历史上首次将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这一结合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缠绵悱恻、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本文以故事情节为依托,细致分析了《梁祝》的曲式结构,力求更加清晰的阐述《梁祝》的音乐情感和旋律特点。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曲式分析

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背景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于1959年,由我国著名音乐家何占豪和陈刚共同创作完成。它是我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也是我国音乐历史上首次将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这一结合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在上海首次演出就获得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的认可。另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缠绵悱恻、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西方的作曲曲式方法以及西方的交响乐演奏,将二者与我国民间的戏曲音乐和我国的民间传统故事想结合,是以西方音乐为体,以中国音乐为内涵的完美结合。

《梁祝》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它所讲述的是封建社会的压迫下,两个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年轻男女为了爱情所做出的抗争以及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讲述了,美丽年轻的女孩祝英台,为进书院读书,女扮男装,潜入书院学习。在书院学习的日子里,结实了善良但是贫苦的男孩梁山伯。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此同时,梁山伯日渐发现自己昔日的好朋友英台竟是女儿身。但是梁山伯并没有揭发英台的女儿身份,而是与英台渐渐产生了爱情。二人许下诺言相伴终身。然而命运并没有善待这两个年轻人,命运的捉弄正在等待着他们。英台回到家中确发现家人早已经将自己许配给了豪门子弟马文才。英台坚决反抗确没有能够摆脱出嫁的命运。就在英台出嫁之前,梁山伯听到了祝英台出嫁的消息悲痛而亡。祝英台在出嫁的路上,经过梁山伯的坟墓,下轿痛哭。这时天空雷鸣电闪、狂风肆虐,梁山伯的坟突然裂开了,英台奋不顾身的投坟。最终英台和梁山伯化作两只蝴蝶永远的陪伴在一起。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奏鸣曲式,由民间传说故事《梁祝》改编而成,乐曲总共分三个段落进行描述,分别为“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作曲家采用奏鸣曲式将乐曲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部分进行创作,这三个部分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三部分情节。呈示部,首先描述了祝英台和梁山伯与草桥结拜的情节;展开部,描述了祝英台与封建礼数的抗衡,坚决反对家长对于自己婚姻的安排的情节;再现部,是对呈示部旋律的重复和变形,表现了,失去英台的梁山伯痛心不已,在英台坟前痛哭,最终与英台二人化成蝴蝶的情节。

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呈示部

呈示部分别由引子、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五个部分组成。

引子部分:乐曲首先采用了弦乐颤音为背景,以长笛吹奏出优美轻柔的旋律,由此引出小提琴绵延悠长的主旋律演奏。主旋律由两个长句、两个短句加上一个结束句组成。旋律凄美悠扬,仿佛在预示着一个美丽又凄惨的爱情故事。在梁祝中这一主题多次出现,每次出现都表现了一个不同的感情和反映了当时不同的客观环境和矛盾冲突。那么首次出现这一主题是在描绘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书院读书的时候。祝英台女扮男装来书院读书,与梁山伯朝夕相处,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一段描绘了明媚的春光和美好的书院生活。在这一段中还使用了双簧管演奏主题,由双簧管的音色特点表现了乐曲当时喜悦欢快的情感。

主部:在书院朝夕相处的生活中,梁山伯逐渐发现了祝英台的女儿身份,二人在深厚的友谊中逐渐转产生了爱情。这一段的爱情主题选用了小提琴来演奏,小提琴丝丝缕缕的音色表现出他们爱情的缠绵和深沉。这一段选用竖琴进行伴奏,用以衬托小提琴唯美而略带悲伤的音色。这一主题的旋律特点是强弱强。在强弱规律中表现强时,乐曲展现给我们的是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他们渴望着美好爱情的开花结果,我们在乐曲中也仿佛看到了他們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但是在乐曲弱的部分,却预示着不安分的因素,给我们预示着未来生活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曲折和阻碍及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心情。在乐曲中,作曲家以大提琴表现梁山伯,以小提琴表现祝英台,在这一段的后半部分,大提琴与小提琴交错演奏乐曲主题,并渐渐由小提琴主导旋律,引进管弦乐后,由管弦乐加强乐曲情感再次演奏一遍,等到音乐渐进尾声时,由木管接续演奏,旋律缓慢下行。由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了要与封建思想和封建束缚抗争的决心。

三年的读书生涯结束了,祝英台告别梁山伯要回家了。这一部分是乐曲中十八相送的部分。这一部分主题发生了变奏,缓缓的主题沉重而压抑,表现了两位主人公难舍难分的情愫,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辉映,两个音色紧密结合相互纠缠难以割舍。在乐段的结尾处,弦乐首先演奏了近似于哭腔的主题,在这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故事悲剧的结局。此处由独奏小提琴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对答,仿佛描绘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接着,乐队以充沛的感情奏出这个主题,充分表现出梁、祝相互欣赏和倾慕之情。

连接部是小提琴进行独奏的华彩乐段。在华彩乐段的部分交响乐团停止演奏,由小提琴进行独奏,在华彩乐段中由独奏者通常会进行其个人技巧的充分发挥和表演。连接部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作曲家在此采用华彩乐段使其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

副部的节奏轻快而欢愉。第一插部在速度上采用欢快的小快板,这一部分采用木管和小提琴相互模仿进行演奏。第二插部,速度在第一插部的基础上更加轻快和活泼。作曲家运用速度上的变化和旋律上欢快的线条,生动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共同度过的三年幸福时光。

结束部的音乐转为了慢板,将爱情主题转换发展而来。结束部的两个休止符是点睛之笔,作曲家运用适当的停顿创造了音乐断续的效果。正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境界,用无声的语言描述了英台与梁山伯依依惜别的时的复杂心情。缠绵的旋律,缓慢的速度,带着无限的伤感与惋惜,使人宛如看见梁、祝十八相送的镜头。

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展开部

抗婚中的旋律出现了突然的变化,大管和大提琴的出现低沉而忧郁。在音乐中定音鼓和锣声的搭配预示着悲剧的发生。铜管的音乐出现是封建势力的形象代表,它阴森严峻的音色表现了封建势力沉重的枷锁。这一段是对乐曲矛盾冲突的描绘,在严肃的音乐下,也更加凸显了祝英台抗婚的决心。这是展开部的第一主题,此主题每一乐句均出现休止符,并采用较强的力度,生动地表现出封建势力的残暴。接着,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英台的惊惶,这是展开部的第二主题。此主题中的乐句采用强烈的切分节奏,同时配合很强的力度,表现了英台誓死抗婚的场面。作曲家此处运用恰当的节奏、力度,使音乐内容得到深化,以达到更富感染力的效果。展开部的第一、第二主题交替出现,并不断激化,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节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形成了抗婚的悲壮场面,掀起了全曲矛盾冲突的第一高潮。终于,强大的封建势力占据了优势,音乐突然转入了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如泣如诉的音调,乐曲由此转入“楼台相会”部分。

楼台会:曲调采用越剧楼台会的合唱旋律为素材,音调缠绵悱恻。此处采用大提琴与小提琴两种不同的音色时分时合,一问一答,使人仿佛看到梁、祝流泪互诉衷肠的感人画面。音色是塑造音乐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由于大提琴圆润、深沉的音色接近于男声,而小提琴优美、明亮、柔和的音色接近于女声。因此,作曲家用独奏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用独奏小提琴代表祝英台,通过两种音色鲜明的对比,栩栩如生地向人们展示楼台会的动人画面。

在投坟的这一部分,音乐风格和表现情感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弦乐出现了快速的切分节奏,情绪激昂,表现了祝英台要投坟的决心和果断的决定。独奏的小提琴与齐奏的乐队交替演奏,快板似的节奏加剧了情绪的激化和矛盾的冲突。乐曲运用了京剧倒板和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描绘了英台扑倒在山伯的新坟前呼天号地泣诉的情景。乐曲在这一部分中在创作手法上借鉴了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小提琴的演奏也借鉴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將英台悲痛欲绝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接着,鼓、板、锣、钵齐鸣,英台纵身投坟,向黑暗的封建势力做出了最后的反抗。此时,乐队以最强的力度倾泻出怨愤与同情,乐曲达到了最高潮。

四、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再现部

在乐曲的再现部,首先以长笛进行演奏,长笛的音色轻柔、缓慢,将乐曲重新带回了安宁的气氛中来。这安宁的气氛暗含着美好的期望也饱含着命运的压抑和苦闷。在这样的气氛中,长笛美妙的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结合,为乐曲创造了一个如幻如梦的境界。在轻柔微弱的弦乐背景下,小提琴再次奏出凄美难忘的爱情主题。在故事的结尾梁山伯和祝英台化为蝴蝶翩翩起舞诉说着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四十年后,《梁祝》已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具国际声誉的经典交响乐名曲。《梁祝》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梁祝》的成功在于它选择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使用的西方的交响音乐作为表现语言。它是中西音乐文化结合的典范。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音乐文化,将中国的音乐和文化推向了世界。

猜你喜欢
曲式分析梁祝
梁祝年
永恒的梁祝 永远的蝴蝶
明清闽南梁祝戏曲、俗曲的出版与传播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拉赫玛尼诺夫两首前奏曲分析
优美与崇高的艺术特点浅探——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徜徉
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之《四月——松雪草》曲式分析
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曲式分析
钢琴曲《六月——船歌》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