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架起孩子健康成长的桥梁

2014-04-29 05:28薛卉琴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小邓妹妹家长

薛卉琴

【基金项目】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探索研究》课题论文,课题号DX[2012]GHBZ25。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31-01

这是一堂以“成长的烦恼”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

同学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有的倾诉自己成长中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种种烦恼,有的则献言献策,帮助他们化解烦恼。

“我最大的烦恼是爸爸妈妈不爱我”,班长小邓站起来说,“我真的很想离家出走!”

小邓的话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平时,他诚实稳重,对班级工作很负责任。他学习认真踏实,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最近,我发现他经常一个人发呆,可没想到,他的内心竟装着如此沉重的事儿。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追问:“你父母不爱你了?你能说的具体点吗?”他沉默了一会儿,含着泪讲述了一件令他伤心的事。

“小时候,父母还是很爱我的。但自从有了小妹妹之后,爸妈就不爱我了,他们心里只有妹妹,家里啥活都让我干,还经常打骂我。前几天,妹妹撕了我的作业,我教训妹妹,爸爸竟抡起菜刀说要杀我,幸亏我跑得快……”说到这儿,小邓已经泣不成声了。

教室里立刻骚动起来,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纷纷埋怨小邓的父母。

凭一个成年人的经验,我知道小邓走进了某种误区。因为,如果小邓的父母真像他说的那样不爱他,是不可能让他继续读书的。那么,他到底走进了怎样的误区呢?我决定家访,了解事情的真相。

小邓家在离学校五公里远的小山村。中午放学,我便踏上了去他家的崎岖山路。

大约一个小时后,我来到小邓家。

从小邓父亲的口中我了解到,在他们眼里,小邓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周末一回家,小邓就砍柴、挑水、喂猪、喂鸡,帮父母干这干那,很是勤快。“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变得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了,十五岁的小伙子还经常和五岁的妹妹较劲,真是拿他没办法。”小邓的父亲显得有些无奈。

听了他的话,联想到小邓的哭诉,我想,小邓和父母之间的问题也许就出在这儿。于是,我把小邓在口语交际课上的一番哭诉告诉了小邓的父亲。听了我的话,小邓的父亲很意外:“女儿还小,我们惯她多一点。可我们怎么会不爱他呢?他是我唯一的儿子啊!那次他动手打妹妹,我正在给猪切菜,就随口吓唬他,没想到他会当真啊,你看看这孩子!”

看到小邓父亲一脸的委屈,我问:“没有小女儿之前,小邓性格内向吗?”

“那时候,他还小,很爱说话的。放学回家后,总是跟前跟后粘着我们说着说那,像个话匣子。我们干活,他也学着干,很乖巧。有了小的之后,她妈妈带小孩,家里的活我一个人干不过来,我就让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现在,他能帮我挑水砍柴,也算是家里的主要劳力了,他很听话也很勤快。就是總爱欺负妹妹,冷不防就把她整地哇哇大哭,骂他打他都不长记性。”

“问题就出在这儿。”我说,“小女儿出生后,你们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女儿身上,给儿子投入的精力势必会减弱。岂不知,正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儿子更需要你们的关注。而此时父母注意力的转移,恰好让儿子觉得是妹妹夺走了原本属于他的爱,内心会产生对妹妹的怨恨。再加上平时在处理两个孩子的问题上,你们总会偏护小的,这就加剧了孩子心中的不满情绪。在农村,大人吓唬孩子时的言语举动很随意,不去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感受,所以,孩子会以他们的思维方式来判断大人的举动,因此会产生出乎我们意料的想法,这是必然的,也是可怕的,时间长了,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听了我的话,小邓的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他长长叹了口气说:“哎,这方面我们的确想的太少了,没想到我们无意的言行伤了孩子的心。谢谢老师啊,如若不然,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呢!”

结束了家访,我心里有了做小邓工作的思路。

午自习后,我把小邓叫到办公室。在简单询问了班级情况后,我直奔主题:“今天中午,我去了你们家。”

小邓抬头看了我一眼,似乎有点吃惊,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想不想听听我家访的情况?”我问小邓。他冲我点了点头,默默的看着我。

“知道吗,去了趟你家,我感触很深。你有勤劳善良的父母,有活泼可爱的妹妹,你应该感到幸福才对。”

小邓的眼神掠过一丝迷茫。

“其实,你曲解了父母对你的爱。”我接着说,“在你父母心中,你学习好,懂事听话,勤劳能干,是父母的骄傲,也是他们的希望。”

“他们是这么给您说的?”小邓问我,眼睛里充满了疑惑。

“是啊,他们希望你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大学,跳出农门,他们还指望靠你享福呢。”我说,“其实你父母是很爱你的。你想想,你母亲身体不好,妹妹还小,家里里里外外全靠你父亲一人支撑。你已经十五岁了,身体又强壮,完全可以下地劳动了。你再想想你父亲穿的衣服,都打了多少补丁,可是你看你穿的多新!今天我去你家,看见你父亲的双手都裂着口子,还渗着血呢,要是他们不爱你,你还能在这里读书吗?”

“你是咱班的班长,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不仅学习认真踏实,班上大大小小的事你都处理的井井有条。老师相信你一定也能处理好与妹妹的关系,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做一个好哥哥,好儿子的,对吗?”

小邓的眼睛里噙满了泪花。我不知道此刻他内心在想什么,但我感觉得到,他听懂了我说的话。

此后,小邓变得活泼开朗了,工作、学习也有了新的起色。

一个月后,小邓的父亲来学校找我。他告诉我,家访之后,他买了小邓爱吃的东西去宿舍去看他,并和他真诚的交流沟通,小邓对父母的误解消除了。小邓周末回家后,抢着干家务活,还背着妹妹玩,逗她开心。以前那个有说有笑的话匣子又回来了。一家人和睦相处,他很开心,也很感激。他说是我挽救了小邓,也救了他们的家。

小邓的案例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很多农村的孩子小学的时候很优秀,可是一上初中就会出现逃课、出走甚至辍学的现象,可谓劣迹斑斑。老师犯愁,家长困惑,经常发出:“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了”的慨叹。然而,有几个家长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反思自己的教育细节,实实在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真诚交流,情感沟通,与他们喜怒与共,尤其是农村,有了二胎后,一家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孩身上时,又有几个父母关注身边因失宠而默默难过的孤独少年?

面对这样的“劣迹”学生,老师劝说、批评、惩罚、叫家长乃至遣送回家反省,可谓费尽心机,但有几个老师能真正深入学生生活,倾听他们的烦恼,探究问题的根源,关注“劣迹”学生的心理变化,耐心细致的与他们谈心,和家长交流,用真诚沟通,搭建心与心的桥梁,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而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更是一项缜密而讲求艺术的动态工程。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健全性格的形成,需要家庭和学校、家长与老师携手悉心呵护,共同关注其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交流沟通,艺术处理,有的放矢,为他们搭建健康成长的桥梁。

猜你喜欢
小邓妹妹家长
我的妹妹不爱我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我的妹妹 等
带妹妹
妹妹出生后
无人行走的道路
家长请吃药Ⅱ
真诚中的真诚
窗口内外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