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精神的反思与重构

2014-04-29 05:28刘子潇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精神内涵大学精神缺失

刘子潇

【摘要】大学精神应为一个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建立根基的核心,一个大学引导社会进步的价值观,本文从分析大学精神的内涵出发,探讨当今我国高校大学精神的缺失,并思考如何重构我国高校的大学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的立校之本。

【关键词】大学精神 精神内涵 缺失 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24-02

汤用彤先生讲过,“大学之大,在于精神,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之灵魂之于身体。”可见大学精神犹如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人不可没有灵魂,大学也必定要有精神所在。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一)大学精神的概念

大学精神,源自于中世纪西方的大学理念。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一般可追溯到中古世纪创办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当时欧洲的“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教授治校”等唯理主义被看成是现代大学普遍之精神。[1]冷余生认为:“大学精神,就是与以大学为主体的思想、感情、作风相统一的,对大学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精神。”[2]苗素莲把大学精神定义为:“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的形成和过程中,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大学自身的角色定位,它体现了大学人对大学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同时它又以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的行为,显示着大学区别与其他组织机构的独特气质。”[3]大学精神植根于历史传统,同时又体现时代精神的要求,融二者于一体,笔者认为,大学精神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又是在实践中可以体现出来的一种气质,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核心价值体系,它约束并规范大学的行为,影响大学的办学水平,并使大学区别于社会的其他机构团体组织,体现其独特性的内在品质。

(二)大学精神的内容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同时大学精神也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创造性的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其中体现,将大学精神具体化更容易使我们理解其精神的内涵和本质。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由精神

笔者认为,自由之精神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精神所在,也是一所大学其他精神得以存在的前提。一切知识的创造,事物的创新,发明的出现无不是在自由的思想和氛围下诞生的。自由包括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自由的思想是前提,是学术研究的本质要求,没有自由的思想,人的创造性无从发挥,便探求不到真理的存在,更不可能有学术的创新;学术自由包括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作为探究高深知识的场所,大学应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与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不受外界的干扰与控制,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才更真实,更能有效的引导社会的进步;言论自由涉及到研究成果的发表问题,教授能够自由发表著作,公开表达自己的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允许有批判精神的言论,并能够正确引导社会的价值方向。

自由精神的发扬不应受到行政化管理的过多干扰,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自由精神的作用,当然自由精神的发扬应建立在务实的基础上,不偏离道德和法律的軌道,为创新精神的弘扬提供价值基础。

2.批判创新精神

有了批判创新,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人类才能不断进步。作为社会价值导向的引领者,人类文化进步的先驱,尖端科技诞生的主要场所,大学更应具有批判创新的精神。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是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散地,更可以把其解释为人类在社会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在批判创新精神的强大驱动下,创造出来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栖身之所。[4]大学精神应做到维护真理批判糟粕,以真理为唯一的检验标准,培养创新型人才,探索新知,革新社会思想,引领时代精神。

3.人文精神

“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需要和意义。”[5]这句话可以作为对人文的理解,以人为本,社会生活中如此,教育中更应如此,因为教育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类的生活。人文精神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体现了人首先为人的意义所在,我国大学在经历了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后,重新树立人文精神的价值观势在必行。大学一切工作都是在围绕人,维护人,促进人的活动中进行的,以维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发扬人的本性为宗旨。同时人文精神也是体现一所大学文化底蕴之所在。

4.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实践、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大学是精密、尖端、高深知识产生的主要场所,这里所产生的一切知识成果,科技产品最终都是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先进的知识将为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前进提供强劲的动力。因此,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有了科学的精神,一系列科学研究活动才得以规范进行。科学精神来源于实事求是,是客观的追求真理的态度,是用理性的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一切事物,不畏探索,严谨求证,并勇于批判。

5.包容精神

大学“大”字为首,大学精神即是大学为“大”的根本所在。笔者认为有容乃大正是大学包容精神的体现。蔡元培先生讲过“兼容并包”,包容精神是大学根本精神所在,有所包容,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才有可能在现有的环境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故又与创新精神相辅相成。当然包容是在立足本土化,尊重社会特有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以正确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对待新事物,并能够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包”到内容,“容”进精神。只有真正具有了包容精神,大学才能称之为“大”,“大”也才体现了其应有的价值。

二、我国大学精神的缺失

(一)自由精神的缺失

我国高校行政化管理过强,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对行政机构有了过多的依附性。一方面表现在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受到限制,大学严格的科层制度缩小了科研活动的生存空间,国家按照行政单位管理高校,使我国大学的管理出现行政化,官僚化,没有体现出教授治校的价值。政教不分使学术自由受到行政力量的控制和干扰,在这种氛围中,思想很难活跃起来,自由的选题,自由的进行科研活动,自由的发表学术成果都成为空中楼阁。另一方面表现在学术功利化倾向严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被称作象牙塔的大学也逐渐融入了社会,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与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联系起来。在开放发展的同时也会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表现出急功近利、科学研究过分注重利益分配、甚至出现学术造假的现象。这些现象所带来的问题就是严重阻碍了大学的自由发展,违背了大学的自由精神,给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批判创新精神的缺失

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大学甚至出现了高考状元辍学的现象。我国的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大学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也没能让学生在批判创新能力方面有显著提高。在一项82个企业对学生评价的调查中,诸如与创新素质有关的“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项能力水平50%以上都处于“一般”水平,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素质要求是极不相称的。[6]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训练,主动性,积极性没能很好的激发并发挥出来,有很多情况是学生不会用审视的目光看待教科书的知识,即使有怀疑也只有少部分人提出,多数学生还是不去深究,或提不出自己的看法。长此以往,批判创新的精神便会受到压制,面对困难很难勇敢的另辟蹊径,大胆尝试,致使很多毕业生脱离校园后在社会上生存显得难以立足。

(三)人文精神的缺失

人文精神体现了人在道德、情感、理想等方面的追求。我国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学术道德失信、学生学习活动诚信缺失严重、人际交往淡漠等。由于受到社会各种利益的诱惑,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现象屡有发生,为了论文能够顺利发表,为了能够评职称,有个别教育工作者不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最终的成果,甚至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学生考试作弊,作业抄袭,报告造假,甚至出现考试“枪手”,替别人完成作业来获取报酬的不正当行为。网络的盛行使我国当今的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各种事情,写作业、聊天、购物、甚至吃饭,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接触逐渐的减少,某大学在对42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在对他人的态度上,有近一半的受访者缺乏对他人的足够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对“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要小心”回答中,表示完全赞同的高达45.8%,而完全反对这一说法的只有0.5%,完全同意“在这个竞争的年代里,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占你便宜”的占32%,部分同意的占38.6%,完全不同意的只占2.6%。以上可看出高校人际交往的淡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7]这种人际交往的淡漠很容易早成大学生自卑、自负、对他人漠不关心、没有社会责任感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四)科学精神的缺失

由于受到我国市场经济利益的影响和冲击,有少数教师教授出现了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态,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教学中照本宣科、墨守陈规,少了创新,少了对知识本身所赋予的科学态度的认识,甚至有极少数教师知识贫乏,不能与时俱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對自己的工作内容不能认真负责。在高校要“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下,扭曲的其本身的真正涵义和价值,有甚者借助其名,在利益的驱动下,片面追求所谓的学术成果及其带来的相关利益,不惜降低或牺牲教学质量,没能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之本,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要求,也背离了大学科学精神的诉求。

(五)包容精神的缺乏

包容精神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对西方大学精神的排斥。过分强调本土化,忽视了国际化的重要性。文化传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精神,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家与社会,在遇到外来文化扩张时都会表现出本能的敏感性和内在的抵触性。在遇到新事物时持有批判的态度是正确的,但过多的批判就会造成精华的丢失,反而使自我不能及时创造更新,这就使得西方大学很多精神中的精髓没能很好的被吸收利用,无法有效的植入我国大学的土壤。

三、关于我国大学精神重构的设想

(一)加强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去行政化,政教有效分离,各司其职,教育主管部门逐渐将权力放手,给予大学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逐渐转到教授治校的主旨上来。给予学术自由以法律上的保护,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学术行为,奖励学术创新,学校内部实行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课程创新、学术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作用,并设立监督机构,制定监督条例,提高师德,培养教师学生事实求是的态度。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以学生为重,以培养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为宗旨,举办各种文化课程、心理辅导、社会实践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并能都落到实处,让学生教师能真正体会到人文气息,从学校的基础设施到环境建设、软件应用都应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思想境界、帮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要想生存和发展必然要走向开放,而开放的前提就要以平等的姿态虚心学习与借鉴别人的优秀成果。一方面在立足本土化的基础上,借鉴别国的优秀经验并为我所用,用开放的态度迎接外来的新鲜事物,与时俱进,保持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融洽结合。另一方面,联合一切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学校进步的社会性因素、资源和力量为其发展服务,主动敞开大门,博采众长为育人而用,这既是教育社会性的体现,也是教育民主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俨. 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其培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6)

[2]冷余生.大学精神的困惑[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1),1

[3]苗素莲.大学精神及其演化——与李森同志商榷[J].教育发展研究,2003, (2)

[4]李俊莉.务实、自由、创新——大学精神三部曲[J]. 理论研究,2012,(2)

[5]黄明东.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平衡与融合[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5),67

[6]厉红.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16),14

[7]周志国.论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集团经济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1

猜你喜欢
精神内涵大学精神缺失
舞台灯光的“光语效应”
提炼大学精神内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