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新机遇与新模式

2014-04-29 00:44丁俊发
中国市场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新动力新机遇新模式

丁俊发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形势和任务,指出物流业发展面临的五大问题和五大机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物流业的发展要以实体经济的革命性变革为前提、创新中国特色的物流业发展模式,以创新推动物流企业的发展,同时推进物流文化建设和人才战略。

[关键词]物流业;新动力;新机遇;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008-05

中国物流业从1978年引进“物流”这一概念开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2000年的二十多年,是引进、消化、吸收、探索与初步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为2001—2011年的十年,是物流业大发展时期,即加入WTO后的黄金十年;第三阶段为2011—2020年的十年,是转型发展与产业提升的十年。

2013年11月12日结束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号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因此,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从经济全球化与国内经济建设的新格局出发,寻找发展的新动力、新机遇与新模式。

1 中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1.1 五大问题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只有找到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事物才能前进。在中国经济处于大变革时期,物流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要冷静地去思考,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五大矛盾,即五大问题。

1.1.1 全社会物流粗放发展,还未进入集约发展阶段

集中表现于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一直在18%左右徘徊,而国际上一些国家工业化中后期的案例,理想比率为13%,这一差距太大。既反映了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式经营,也反映了物流业发展还不充分,这也是国家提出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如果中国能达到这一水平,可以减少物流成本2万亿元,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可能到2020年也难以实现。

1.1.2 社会物流总需求与总供给双不足

一是反映整个社会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许多企业仍停留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模式,非核心竞争力外包还没有形成气候;二是反映物流业还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特别是高端的需求。“菜鸟”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2013)》中,平安银行提供的《2012年中国供应链调查》也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1.1.3 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国内物流与进出口物流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这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也说明物流业作为一盘棋还没有完全走活,作为一张网还没有全面贯通。

1.1.4 物流业的基础设施投入不少,但综合效益不高

综合运输体系,信息化网络,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区域布局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大通道建设受阻。

1.1.5 物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需改善

物流的法制建设跟不上,市场秩序不规范,物流行业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不少政策不能落地,加大了物流的管理成本。

1.2 五大机遇与挑战

中国物流业是一个战略性朝阳产业,党中央与国务院高度重视,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物流业处在生产与消费之间,要加快信息化与标准化建设,你们的事业大有可为。汪洋副总理也对如何加快物流业发展提出了重要意见。十八届三中全会给了物流业发展一个大好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

(1)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的动员令,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冲锋号,会议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物流市场作为整个市场的组成部分,这就给物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与机遇。从现在开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会作出重大调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2)坚定不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发展仍是硬道理。“两个翻番”、“新四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稳定增长的区间,到2020年,年平均GDP增长在7%左右。经济总量的稳定增长,特别是投资的平稳增长,给了物流业发展一个坚实的基础。

(3)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将实施全球供应链战略,特别是沿边开放,东南亚自贸区、东北亚自贸区、上合组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大陆桥、南亚经济区等,给了物流业发展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4)从物流业发展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进军,到2020年,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率应达到16%以下,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2个百分点,A级物流企业达到上万家,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核心团队。

(5)从物流业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物流业的科技含量,发展与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向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要效益。

2 物流业的发展要以实体经济的革命性变革为前提

吴敬琏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在中国市场化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非常关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2013年2月为《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2013)》写序。不到2000字的序却是中国物流经济学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一篇论文。

(1)揭示了现代物流兴起的背景。他指出,“随着分工的深化,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加深,他们之间的交易关系越频繁,交易成本也就随之增加”,“这样,降低交易成本就成为一项具有决定意义的任务”。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需要把非核心竞争力外包,如供应链设计、订单管理、元器件采购供应、仓储、报关、运输等工作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本企业的物流部门去处理。现代物流业及其应用的供应链管理正是在降低交易成本的迫切要求下应运而生的。物流业作为服务产业是随着制造业、农业、流通业、建筑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它们是一种互依互动的关系。

(2)指出了30多年来全球实体经济革命性变化的核心内涵。他说,30多年来,全球制造业、流通业、农业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而这个变化的核心内容是由于分工的高度精细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也使许多企业从单个企业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组织者演变为链条的组织者和资源的集成者,这是20世纪末以来全世界与每个国家大规模产业重组的重要内容,对所有的实体经济都是一场革命。他认为,对这种巨大的革命性变革,中国的企业家理念转换慢,实践跟进不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供应链管理的落后面明显地表现了出来。笔者认为,对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各级政府和经济界的足够重视,弄不好,会错失时机。

(3)阐述了供应链管理的本质特征。他认为,“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把生产过程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分销直到最终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作为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通过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计划、控制、协调等经营活动,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系统优化和它各个环节之间的高效率的信息交换,达到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的目标。一体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精髓是实现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实现物流的快捷高效的配送和整个生产过程的整合,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吴敬琏一直把降低交易成本作为目的,2012年,中国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达到18%,我们面临的任务真的任重而道远。

(4)提出了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物流成本,是中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他指出,“目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虽然拥有工资成本低廉、素质良好的劳动力,产品的制造成本(转型成本)很低,但总成本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交易成本却很高。而且制造成本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资水平的提高而上升。中国的交易成本过高,除了是由于市场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经济活动缺乏规范,经济行为人缺乏诚信等原因外,流通业的效率低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样,如何通过与交易有关的各行业的现代化,降低交易成本,以提升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如何提高与交易有关的行业,包括制造业、农业、商贸业和物流业的效率,便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笔者认为,以上四个方面,吴敬琏同志言简意明,分析得十分透彻,针对性极强,是一种对传统商业模式颠覆性的思维。如果中国所有的企业都这样认识到了,并积极探索,中国的实体经济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对中国的现代物流业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个难得的机遇。面对这种挑战,中国物流业要自强,要创新,要迅速改变自身的发展方式,才能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要求。

3 创新中国特色的物流业发展模式

笔者以前讲过,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路径,或者说,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模式,是四句话,即“市场导向、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运作”。这就是说,要处理好市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四者的关系,这四者关系处理好了,就能发挥正能量,这四者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产生负能量。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物流业必须在创新中实现产业提升。

3.1 市场导向

中国的物流业是市场导向型产业,因为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竞争性行业。全球现代物流业的兴起主要是三大原因。一是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流通、全球消费的格局;二是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使商品与服务的交易成本上升,非核心竞争力外包成为一种趋势,使物流业有了迅猛发展的土壤;三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业特别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有力支撑。所以,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一种市场需求。中国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本质上是市场的一种需求,市场的力量是一种根本的主要的动力,是决定性的因素。今后,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更多地依赖于通过市场去配置资源,去整合、重组,形成新的市场格局。对这一点,大家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快速跟进,不要再守株待兔。纵观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经验,政府主要是方向引导,创造环境,绝不去干预物流业的运作。

3.2 政府推动

中国是政府推动物流业发展力度最大的国家。由于物流业起步晚,实施政府推动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政府推动主要干三件事:一是制定规划,出台政策,给物流业发展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物流业行政管理体制,降低物流管理成本;三是培养人才,为物流业发展增强后劲。笔者认为,中国政府为推动物流业发展的确做了大量工作,有些还卓有成效,是开创性的。但问题也十分明显,一是在国务院及各省市形成了“九龙治水”的局面,没有形成合力。笔者一直呼吁,在国家发改委或交通运输部成立一个物流发展局。二是由于物流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涉及方方面面,协调难度大,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所以制定的一些规划与出台的一些政策不少停留在文件上,没有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督察制度,严格责任制。三是政府缺少经验,想抓而不知道如何去抓,对物流业特别是供应链管理一知半解,没有吃透,也就无从下手。笔者建议,国家行政学院也可以开办省部级、司局级物流班。总之,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作用。

3.3 行业自律

由于中国还不完全是一个法治国家,而政府对如何抓物流业又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协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为政府献计献策,另一方面规范行业的行为,起桥梁纽带作用。在这方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各省市区的物流行业组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物流企业发展很快,细分加速,而法律法规建设与行业标准化建设跟不上,使物流市场运作不规范,市场秩序有些混乱,市场集中度低,物流企业模式单一,效率差。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不少物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税负重、融资难,苦苦挣扎。也有一些物流企业转型升级,走创新之路,但对他们的经验缺少总结与推广。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企分开,行业协会、商会将承担更大的责任。

3.4 企业运作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是运作主体,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好坏,中国物流业的水准与实力,衡量的对象是它们,现在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中国物流企业50强”排序,有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的“中国物流企业100强”排序,但都缺少物流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我们有了物流企业分类国家标准与A级企业综合评估指标,但远远不能适应物流业现代化的需要。目前,制造业大量外包的是运输与仓储,没有实现两业融合的供应链管理,这是中囯物流企业发展最大的瓶颈约束,使物流企业无法做大做强。所以,研究物流业的发展要跳出物流看物流,要有一些“异想天开”的人物,要有颠覆性思维,要有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

4 创新是物流企业永恒的动力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给物流企业指明了方向。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知名教授钱·金和他的妻子勒妮·莫博涅经过15年的潜心研究,于2005年2月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们的专著《蓝海战略》,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先后获得了《华尔街日报》畅销书、美国全国畅销书、全球畅销书,已翻译成27种文字,打破了哈佛商学院出版社有史以来出售国际版权的纪录。

《蓝海战略》之所以风靡全球,主要是从战略、战术角度颠覆了传统思维模式,给人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开辟一个新的天地。《蓝海战略》把人的生存空间,特别是企业家的生存空间,或者叫市场空间,区分为“红海”与“蓝海”,所谓“红海”就是当今存在的所有产业,即我们已知的市场空间,在这个市场里挤满了人,为了自我的生存与发展,进行着血腥的竞争,水质混浊,营养缺乏。所谓“蓝海”就是跳出“红海”寻找新的市场空间,或者在“红海”中创造新的价值。作者提出了重建市场边界、注重全局而非数字、超越现有需求、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克服组织障碍、将战略执行建成战略的一部分等制定与执行“蓝海战略”的6项原则。

笔者认为,“蓝海战略”对改变物流业发展的现状,打破传统物流思维模式特别重要,是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层面讲,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极,就是一种“蓝海战略”,如辽宁沿海经济带、上海自由贸易区、中原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从产业层面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海洋经济等都属于“蓝海战略”;从物流业层面讲,“蓝海战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物流业新的发展空间,比如电商物流、金融供应链、服务供应链、物流平台运营商、厂内物流、代理采购、农产品加工增值物流、可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等;二是立足“红海”,实现价值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功能创新。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物流业发展环境并不理想,许多物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在“红海”的恶性竞争中已无立足之地,提升、转型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在《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2013)》中,由何明珂教授带领团队编写的《世界500强与供应链发展》,介绍了苹果电脑、三星电子、戴尔电脑、沃尔玛、UPS、FedEx、德国邮政等16个世界500强企业的创新之路;由吴清一教授带领团队编写的《德国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介绍了大众汽车、西门子、麦德龙等8家知名企业的创新之举。日本的不少综合商社,如三井、三菱、丸红等的成功之道之一,就在于他们是一种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而变化的“软体动物”与“变形金刚”。最近笔者去青岛海尔考察,海尔物流总经理王正刚讲述了海尔物流的创新,同时介绍了海尔集团的“三无”理念,即管理无边界、企业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让人大开眼界。马云提出的“菜鸟”,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能不说是一种典型的创新思维。《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从2011年至2013年介绍的59个案例都有许多创新思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兆头。

中国的物流业处于“三大”时期,即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今后5~10年,将有一批物流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物流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推进,物流市场秩序将进一步规范,物流业的集中度将取得较快提高,几个有国际影响力的物流企业将初步形成。所有的物流企业都要在市场中去寻求与调整一个新的定位,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中国物流业的新格局将日益显现。

5 应将物流文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2011年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决定,要进一步确立全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更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企业之间有各种实力的较量,但根本的是文化力的较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连共同的价值取向都没有,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强大的民族、强大的企业。

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向公众树起的一面旗帜,企业文化往往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价值观取向和精神支柱,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理论和哲学理念的融合、创新和飞跃。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拥有优秀的文化,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生不息的源泉。

中国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历史上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提倡敬业爱国、义利两全、诚实守信、克勤克俭、同修仁德、厚德载物、社会和谐,都是企业文化的宝贵营养。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中形成的“三老四严”、“铁人精神”、“两参一改三结合”等也成了企业文化的重要精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世界的接轨以及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加速发展,内涵更丰富多彩。

物流企业虽起步较晚,但已到了提出建设物流文化的时候了,企业文化必然成为物流企业必不可少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特别是物流企业应该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其精髓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三部分,即社会责任、以人为本与改革创新。

5.1 社会责任

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引导企业经营方向,把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紧密结合,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为社会就业、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华为董事长任正非说过:“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有的只是危机感。”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5.2 以人为本

企业是员工的集合,企业的行为是员工活动的集成,这一特点体现了企业必须人格化、人性化的本质。如何尊重员工、关心员工、鼓励员工、规范员工行为,发扬团队精神、进取精神,已成为十分重要的企业文化。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过:“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很多时候发现我们缺的不是钙,而是爱。”上海有个物流企业叫德邦,全国有一万多名职工,大多是农民出身,公司每月从本人工资中扣下100元,公司补贴100元,共200元,每月寄给他们在农村的父母。另外,他们每年都组织到海南岛、云南等地举行集体婚礼,是名副其实的“家文化”。

5.3 改革创新

中国企业成长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期,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期与中国实现新四化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充满着环境的变化与竞争的加剧,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必须建立一种自己的文化,适应深化改革与不断创新的需要。改革创新是许多企业提出的共同理念,反映了一种潮流。因为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6 把物流人才战略放在首位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中国人才强国战略”,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规划》把人才分为五类,一是党政人才队伍,二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三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四是高技能人才队伍,五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提出“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500万人,到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4200万人,培养造就100名左右能够引领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的战略企业家。

《规划》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出了两个概念,一叫战略企业家,二叫职业经理人,并且要实施“四化”,即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与国际化。大家知道,长期以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等同于政府的党政干部,实行任命制,是典型的官本位,乌纱帽掌握在上级手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在市场上不能自由买卖。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力资本市场的出现,已经有所改变,但从中央文件中明确两类人,并且要职业化、市场化,这是国家人才政策的重大转变,对大学教育也将发生重大影响。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统计,1993年,85.8%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任职的方式是“主管部门任命”,仅有3.8%是“董事会任命”,到2012年,董事会任命的提高到80%以上。

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在理论上是不一样的,但在实际中又是模糊的,特别是中国。201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经理人相关术语》中,对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做了如下定义:“企业家是一种社会认可的荣誉称号。一般是指由企业出资人或企业出资人代表产生的杰出的创业者,他们是对企业设立和战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经营管理人才,在企业中一般处于雇主地位”。“职业经理人是受雇于企业,担任不同层级的领导和管理职务,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以此为职业的人才”。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家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出资人中的杰出创业者,并对企业的设立与战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二是得到社会公认。而职业经理人只是董事会雇用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并且在社会上以此为职业,他们是凭能力、凭业绩吃饭的人,他们是企业的“保姆”,用他们的能力,使企业发展,提高竞争力,并获取利润。中国的大学,凡属管理学科的,培养的方向应是职业经理人。

回顾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全世界企业发展史可以看到,在不同的阶段,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起着不同的作用。纵观企业管理的全部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三个阶段,从而实现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及从对物的管理到对人的管理的两次飞跃。18世纪40年代以前,所有企业基本上都是企业主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一体化。1841年10月15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铁路发生一起两列客车迎头相撞事故,社会公众反映强烈,认为铁路企业主没有能力管理好企业,在州议会的推动下,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选择有能力的人来担任企业的管理者,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位职业经理人。

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职业经理人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1—1925年),从企业主经营逐步转为聘用经理人经营,形成了近代公司制占主导的格局。第二阶段(1925—1960年),80%以上的企业聘用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层形成,近代公司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第三阶段(1960年至今),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推进,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企业文化在管理中地位提升,对职业经理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经理制度出现新的演变,而逐步走向成熟。

每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在关注企业的同时,人们更关注这些企业的CEO,即职业经理人。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以他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平板电脑的一个时代。日本丰田的大野耐一,美国通用汽车的理查德·瓦格纳,日本三井的上岛重二,美国宝洁的德克·雅格,戴尔电脑的迈克尔·戴尔,高盛的鲍伯·罗宾,美国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三星的李健熙,微软的比尔·盖茨等,都是杰出代表。

企业的成败,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于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水平。上海交通大学吴晓波教授,出版了两本书叫《大败局》,非常有名,第一本剖析了十个企业,第二本剖析了九个企业从生到死的失败教训。他分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家缺乏三大基因,一是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二是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三是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他还认为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在个人素质上存在四个问题,一是重于进攻疏于防守;二是在领导方法上一般都属于强制型(家长式)、辅导型(父爱、母爱)、领导型(亲力亲为),而缺少民主型和愿景型;三是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创新不足,缺少品牌、技术和渠道能力;四是成就动机非常强烈,欲望过大,容易产生冒进、草率决策。

2007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企业家追求的目标中排列前八位的是:①追求卓越企业,②增加员工收入,③回报服务社会,④重视股东利益,⑤美满幸福家庭,⑥个人财富积累,⑦享受生活,⑧社会地位。这的确反映了当前中国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现实。

企业家与职业经理,要具备什么能力呢?美国企业管理大师史考特·帕瑞博士提出了MAP管理才能评价指标体系,共12项基础能力,归纳为四大类,即工作能力、认知能力、沟通能力与领导能力。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7年对企业家能力的调查,排在前列的是:决策能力、行业与专业知识、个人品德威望、识人用人能力、社会责任感、预见能力、沟通能力。国资委职业经理研究中心提出,职业经理人必须具备九大能力,即领导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文化魅力、危机管理能力、制定竞争战略能力、运用人力资本能力、融资理财能力、制定营销方略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要从学校开始,在工作岗位上逐步积累,成功与失败都是能力积累不可缺少的。

张瑞敏、柳传志、王石、马云、王健林、鲁冠球、张朝阳、牛根生、李彦宏、任正非等知名企业家,都是在不同阶段成长起来的成功企业家,但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具有冒险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宽容精神与英雄主义精神,这就是一个成功企业家的精气神。

从2001年开始,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开始启动,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物流教职委的努力下,在许多高校、大专、中专以及培训机构的辛勤耕耘下,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在职培训,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缓解了物流人才短缺的矛盾。但与物流发展实际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开创物流教育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新动力新机遇新模式
干农业,这儿有致富新机遇
新通道,新机遇
乾县学习十九大再增新动力
健康中国的新动力
抓住医改新机遇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希望老促会在新机遇下再立新功
寻找医院发展壮大的新动力
航天新动力“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