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立龙
我省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和单位面积耕地占有量少,与我国平均水平比较,水资源是相对缺乏的。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低,灌水定额偏大,主要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低。农业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并存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农业水资源短缺程度。耕地质量下降,利用水平偏低。一是耕地质量下降。全省耕地自然质量等基本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同时,中、低等地的总面积较大,耕地自然质量整体偏低。二是耕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旱地比重过高。全省现有耕地以旱地为主,旱地多导致粮食生产过渡依赖于气候状况,抵御干旱、洪涝灾害的能力较低。三是农业土地利用相对比较粗放,农业水利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同时,水利设施薄弱导致抗灾能力弱,影响粮食的稳产和高产。黑龙江省控制地表水资源的能力在全国处于低水平。从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和近年连续发生的严重干旱看,对严重水旱灾害还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粮食生产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一、水田发展布局、农业用水结构不尽合理
黑龙江省中部地区水田面积高度集中,西部受干旱制约,东部地区井灌水稻面积大,局部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此外,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结构极不合理。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体制创新。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体制创新,以及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比例,集中国家中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金、扶贫等各渠道与农田水利有关的资金,统一捆绑使用,整体连片推进,改变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与商品粮基地建设相结合,围绕重要商品粮和战略后备粮基地,加强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做好灌区续建项目、节水改造项目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等建设,建成规模较大的高产稳产农田,形成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
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为指导思想,兴建一大批防洪、除涝、灌溉的大型控制性骨干工程及其田间配套工程。完成现有工程更新改造挖潜,使全省较大河流和重点区域得到开发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和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
三、通过发展旱地节水农业促进种植结构调整
优化种植结构,调整作物布局。从区域角度和水资源优化利用角度,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单位农田产出的节水效率。改良土壤,建设土壤水库。以建设土壤水库为中心,通过振动深松、耙精中耕、培施改土、合理轮作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同时使土壤理化性质得以改善,增加土壤储水,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以地膜和秸秆等材料覆盖土壤,降低无效蒸发,采用地膜或秸秆等材料覆盖地面,可在地面形成一保护层,降低蒸发,减少水土流失,促进作物生长。据试验研究,我省西部半干旱地区采取地膜和秸秆覆盖相对可以减少农田土壤水分蒸发的50%~70%。
四、研发新型节水设备,实现节水农业技术的机械化。在面向不同地形条件的节水技术集成与模式创新方面,加大新型节水设备的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抗旱节水耕作技术体系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为进一步实现东北半干旱地区节水农业的技术跨越奠定基础。
五、建立抗旱节水农业综合技术模式。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单项农业节水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更多地重视单项农业节水技术的组装和优化配套。将这些单项农业节水技术因地制宜地集成组装配套,形成节水农业体系集成配套模式,将更大程度地发挥各项技术的综合性、先进性、系统性、互补性,其节水增产、改善生态环境的效益将更为显著。
六、完善节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近些年来,我省在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仅仅依靠技术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节水农业的需求。由于我省广大农村缺乏高效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一些先进的节水技术推广缓慢,组织因素已成为限制我省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总结国内外有关节水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分析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的影响因素,建立完善的节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151100黑龙江省肇东市抗旱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