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忠云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农业向多元化高效农业转变,而如何加快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级政府热切关注和关心的问题。30年来,农村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不少难题通过群众实践得到了解决。但是,目前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还有待于研究和探索。
一、当前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探索了诸多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但是,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了农民收入和农业发展。
1.农业面临形势严峻。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自身的供给能力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而徘徊不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的增长必然导致人均耕地的减少,另外农村水利设施极不完善,农业发展基础脆弱,抗灾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加上农业生产工具落后,原有的农机具普遍老化、不配套,导致农作物产量较低。
2.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的不协调性。农村已不再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人口聚居的地方了,农民已有很大一部分成了乡镇企业职工、个体商贩、私营企业主等。30年来,农村经济虽有了大的发展,但是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进展。有些地区经济发展了,但社会问题突出了,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反过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农业生产发展飞速,但由于国内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增收还相对较慢。
1.生产技术落后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工业化程度不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粮食和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销售困难,价格大幅下跌,农业收入大大减少。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农村经济的冲击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主要体现在:第一,农产品关税降低,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较低,我国农业首当其冲要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第二,产品质量标准和卫生安全标准的冲击,比如国际上对大米有114种检测标准,我们在关税保护手段方面非常薄弱。第三,营销手段的冲击,国外农产品营销手段非常完善,我国虽然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高,但市场机制不完善。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化管理滞后,产品质量低,面临动植物疫情潜伏威胁,农业生产现状受到挑战。
就水果生产而言,国际上对主要品种的水果已有了一套评价标准,对品种、大小成熟度,色泽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当前,农业生产仍带有传统的农业经济色彩,并且因一味地想提高农产品产量和防治病虫害,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已经导致了害虫天敌的减少、病虫害抗药性增强,农药残留过高等现象,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标准,严重影响了农产品销售与出口。就目前农业耕地中,水利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小型水利设施多,大型骨干设施少,水库蓄水量少、水资源利用率低,对付旱灾的能力还比较差。自然灾害的频聚威胁,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这些都充分暴露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和农业发展基础的脆弱。
2.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导致就业市场狭窄。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鲜事物较慢,对于农业科技知之甚少,这必然导致很多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单一性和盲目性。农村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剩余劳动力流转存在着相当的盲目性。我国过去长期将城乡经济分割发展,人为地分割了劳动力要素市场,国家对就业的计划与管理只考虑了城市问题,对劳动力要素市场的组织与管理也只存在于城市,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的严格限制,使农村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过程中,农村与劳动力要素市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以七级镇为例,据调查显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中依靠亲朋好友介绍的占70%,盲目去闯的占20%,依靠政府或有关部门组织介绍的只占10%,比例明显偏少。同时,对农村劳动力的组织培训少、有近七成的外出劳动力没有专业技术,择业和竞争能力很差:因此,有70%的外出劳动力深感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谋一份较理想的职业“难于上青天”。
3.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城市化进程相当缓慢,这无疑说明只有农业形成规模经营,农民使用上现代生产工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真正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带动城镇的发展,使几千万乃至几亿农民转到第二第三产业,进入城镇、乡镇企业,才能加快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而当前由于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信息闭塞使得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经济实力小,竞争能力差,很难形成规模,剩余的很多闲置劳动力涌人城镇又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诸如计划生育失控,子女人托入学困难,犯罪问题增多,社会治安不好等,当然这也有目前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落后的原因。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数亿计的农民要求进城,城市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应该说,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因此农村城市化进程亟待加快。
4.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深度不够,缺少总体规划。首先,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只简单地在种植面积和品种上调整,而有规模、有市场、有效益的特色产业发展不足,面对大范围的结构调整,农民普遍缺乏市场信息的引导,大多数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只是一种适应性的调整与国家要求的战略调整还有很大差距。其次,我们在具体的农业结构调整实践中,有效措施不多,缺少农业结构调整的长期规划,把农业结构简单理解为行业之间的数量关系,把结构调整局限在农业这一狭小的范围内。目前,虽然有些地方抓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但没有解决生产出来优质农产品的出路及转化增值问题。在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化程度,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更是缺少规划和具体的措施,致使农业结构调整效益不高。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创收的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素质,掌握劳动技能。在农村,要加强劳动力的培训及转移,要突破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观念,把自给自足的农产品生产转移到“大市场、大流通”上来。要突破自求平衡的计划经济观念,着力提高“农产品自给率”转移到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率”上来,实现小生产户向大农业和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跨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一要树立敢想、敢干、敢为天下争的思想,做到实说实干,敢拼敢上;二要敢于创新,并能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政府要对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培训力度,让基层农技干部学会从网络中提供数据资料,科技信息,成为农村应用互联网的先锋,使乡镇农技站能够多方位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2.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拓宽农民就业市场。乡镇企业应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成为增强农民整体素质的大学校,农民们应该通过乡镇企业学习技术、经营和劳动方式。当前,乡镇企业要适应农业产业经营的需要,应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促销业。实践证明,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培育能进行农副产品深度加工,有开拓市场能力、为农民提供服务的“龙头企业”。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小城镇发展起来,各种商店,各种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以及文化娱乐业等等就会发展起来。
3.转变招商方式,加快招商步伐,实现由农业向工业的转轨。要转变招商引资方式,过去“筑巢引风”,现在不仅仅要“筑巢引凤”,更要“引凤固巢”。当前农村经济实力薄弱,各方面条件差,但我们可以引进外资利用别人的资金和技术而改变现有的处境。传统的招商是空手道式的务虚招商与外商见面主要讲感情、讲给外商的优惠政策,只要外商投资,做什么产品都行。这种招商的缺点很难引进大的投资项目,没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缺乏竞争力。招商方式转变了,引资局面打开了,大量外资的涌人,大批厂房、企业的落户,必然会带来当地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变农为工,农民的收入自然会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157516 黑龙江省穆棱市下城子镇政府)